1、辨字组词。
殇 ( ) 葬 ( ) 兮 ( ) 苍( )
荡 ( ) 葵 ( ) 会 ( ) 参( )
2、看拼音,写词语。
1.雨过天晴后,空中出现了一道cǎi hóng_____,那是天空的wēi xiào_____。
2.在lǜ tǎn______似的草原上,一群鄂温克姑娘穿着各色yī shang________,既大方又带点儿xiū sè________。她们为客人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3、按要求写诗句。
(1)描写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夏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传统节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大家最怕有猹跑进瓜地里,这qì yàn___嚣张的畜生,会把西瓜咬得遍地都是,大家发现了,正准备刺它时,一shùn jiān___,它撒腿就跑,línɡ lì___地从你的胯下táo cuàn___,zhòu rán___间无影无踪了。
5、读拼音,写词语。
重病中的王老爹不住地késòu(______),即使如此,他依然zhēnɡzhá(______)着下床给我们搬凳子,然后以轻松的kǒuwěn(______)和我们交谈,还不时发出shuǎnɡ(____)朗的笑声。王老爹这种开朗乐观,敢与命运bó(____)击的精神,真令人敬佩。
6、阅读唐诗《雨过山村》,完成练习。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①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②浴蚕③去,闲着中庭④栀子花。
注:①鸡鸣:鸡叫。②相唤:互相招呼。③浴蚕:指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④中庭:院子中间。
【1】解释诗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鸡鸣”的原因是( )
A.天快亮了,公鸡啼鸣。
B.雨天里,天色明暗交替,引起鸡鸣。
【3】诗中所写的景象是( )季的。
A.春 B.夏 C.秋 D.冬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山村的静谧。(____)
(2)第三句写妇姑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____)
(3)第四句通过写花的“闲”来说明山村生活的闲适与懒散。(____)
【5】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翻译句子。请注意加点词需作出解释。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 作者陶弘景为南朝人,此文是他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B. “高峰”、“清流”两句,采用从仰视到俯视的视角来描绘山川之美。
C. “青林”到“竞跃”数句,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山川的生机勃勃。
D. “康乐”即其友谢中书,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友人共享这山川美景的心愿。
【3】下列各项是对字词的理解,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山川之美”与“实是欲界之仙都”中的“之”字用法完全一样。
B. “乱鸣”并不是“胡乱鸣叫”的意思,这里可以解释为“此起彼伏地鸣叫”。
C. “欲界”是佛教用语,指的是“我想要去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D. “与”本义为“赐予”,这里读作“yù”,可以理解为“置身于(其中)”。
8、课外阅读。
自 嘲
鲁 迅
运交华盖①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②中流③。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④,管他冬夏与春秋。
(注释)①华盖: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②泛:漂浮。③中流:河中。④成一统:意思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
【1】“运交华盖”是指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表现鲁迅先生革命立场的句子。
【3】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欲何求”“未敢”是说当时的文人都很胆小,不敢说话。(____)
(2)“闹市”喻指敌人猖獗跋扈、横行霸道的地方。“中流”指水深、急的地方。这联用象征的手法,讲形势非常险恶。(____)
(3)最后两句诗说明作者出于无奈,只好躲进自家的小楼,不再关心政治。(____)
(4)鲁迅自嘲就是戏嘲自己的遭遇,戏嘲自己的境况,也戏嘲敌人对自己的种种迫害。(____)
(5)“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志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两句诗不仅意味深长,而且形象鲜明。(____)
9、课外阅读
自由与生命
八月的一天下午,天气暖洋洋的,一群小孩在十分卖力地捕捉那些(五光十色 色彩斑斓)的蝴蝶。这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发生的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那时我才十二岁,住在南卡罗来纳州,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而那件事发生以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
我家在林子边上,每当日落黄昏,便有一群美洲画眉来到林间歇息和歌唱。那歌声美妙绝伦,没有一件人间的乐器能奏出那么优美的曲调来。
果然,我成功了。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扑去,十分恐惧。但后来它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站在笼子前,聆听我的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唱,我感到万分高兴,真是喜从天降。
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第二天,它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笼子跟前。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吞咽下去。当然,画眉妈妈是知道这样比我来喂它的孩子要好得多。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接下来的一天早晨,我去看我的小俘虏在干什么,结果发现它已经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死了。我对此(迷惑不解 一知半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想,我的小鸟不是已得到了精心的照料吗?
那时,正逢著名的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我的父亲,在我家小住。于是,我就把那小可怜儿的可怕厄运告诉了他,听后,他作了精辟的解释:当一只美洲画眉鸟妈妈发现它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我听了,大吃一惊。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因为我知道: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1】根据语境选用括号中恰当的词语打“√”。
【2】“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先解释加点的字,再说说“皆大欢喜”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小画眉称呼变化了三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第二次这样称呼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件事发生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文中的“那件事”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在文中划出关键句,再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翻越大雪山(节选)
A.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着雪花迎面扑来,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战士们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战,有的包着被子,有的裹着毯子,有的披着老羊皮,可都不顶用。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人们头昏脑涨,呼吸困难。体弱的人,走一步,站一会儿,喘一阵。这时候,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因此,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前进。
在中央纵队的行列中,一位名叫江良兰的战士突然倒下了。同志们赶紧上前扶起他,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大家含着热泪,在冰雪上刨了个坑,安放下战友的遗体,用雪埋起来。
一位连指导员,左手拉着一个小战士,右手扶着一个患病的战士,三个人在风雪中顽强地前进。因为风雪太大,连饿带冻,那个有病的战士迈不开步子,渐渐地连站也站不住了。指导员搀扶着他,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快到山顶的时候,一阵猛烈的风雪迎面扑来,那个有病的战士一个踉跄,一头栽倒在雪地上。指导员和小战士赶紧把他扶起来,发现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他望着指导员和小战士说:“指导员,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了!”
指导员连忙说:“不,不管怎样,我们也要一起翻过雪山。”
那个战士两眼噙着热泪,摇摇头吃力地说:“你们快走吧……这里不能久待呀,要不然……”话未说完就昏迷过去了。
指导员望着茫茫无际的白雪,心想: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背着他走,即使是一寸一寸地往前挪,也要挪过山去。指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来,带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
人们经过异常艰难的攀登,终于爬到了山顶。B.这时候天气突然转晴,强烈的阳光照射在晶莹的白雪上,特别耀眼。战士们举目远眺,只见千里冰雪,银装素裹;再低头俯视,山下的队伍,像一条灰色长龙,在雪海里游动,蜿蜒而上。
当天晚上,红一方面军的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翻越了大雪山,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支部队的战士欢呼着,跳跃着,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问题探究】阅读短文第1自然段,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战”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从“头昏脑涨,呼吸困难”“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这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展开联想】短文第6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请展开想象,试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提示:从指导员背着昏迷的战友行走艰难,困难重重等方面进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个性感悟】读文中画“ ”的A、B两处句子,完成练习。
(1)这两处句子都属于( )描写。
A.语言 B.动作 C.心理 D.环境
(2)比较这两句话,两者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体感知】这篇短文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了红军翻越大雪山时的场面,其中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属于“面”的描写;对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属于“点”的描写。
【5】【迁移运用】看下图,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图中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记叙文阅读。
①窗外传来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我故意大声问:“谁呀?”只听得一阵哄笑声。我知道,这是我的学生们叫我去学校的。我拿起书走出屋子。
②我们这里是山地,学生居住分散,到学校要翻山、穿林、过河,走不少的路。所以,学生们晚上都是在家里学习的。但是,学生几次向我提出,晚上要到学校做功课,并提出了许多理由:家里没通电,一盏油灯一家人争着用;家里人多太吵等等。总之,好像不到学校就无法完成功课似的。见我还是不同意,学生就提出了折中的办法:没有月亮的晚上在家做功课,有月亮的晚上就到学校来。我仍不同意,因为白天的工作太忙了,晚上多想静下心来读读书,写写自己的日记。可是,到了有月亮的晚上,就有一群群学生来家里向我央求:“咱们一起去学校吧,你看书,我们做功课,那多好!”看着他们渴求的眼睛,我最终还是心动了。
③腋下夹着书,我和孩子们一起踏着月色去学校。深秋之时,夜凉如水,真有点儿“霏霏凉露沾衣”的感觉。圆圆的月亮挂在树梢上,看上去湿漉漉的,仿佛刚刚在清水里洗过一样。小河里波光粼粼,好像涌动着一河月亮。我们沿着长满杨柳的河堤走着,时而走进树影里,时而走在月光下,这恰似走在“晚凉天净月华开”的意境之中。孩子们簇拥着我,蹦蹦跳跳,书包里的文具盒叮当作响。他们大声嚷,高声笑,全然没有了平时课堂上的拘谨。偶尔还有人“啊——嗬”地喊一嗓子,肆意挥洒着心中的快乐。
④一路欢乐一路歌,到了学校走进教室后,学生们的言行马上收敛了。见我坐在桌前翻开书,他们便不再说笑,一个个轻手轻脚地坐到位子上。一阵翻动文具的响声之后,教室里便渐渐安静下来。孩子们开始做功课了,有的头发从耳边垂下,遮住了半边脸;有的眉头微皱,一本正经的样子;有的歪着头拿着橡皮,用夸张的动作擦本子……那些神情很是悦目。
⑤看了一会儿书,我站起来在教室里巡视。有的学生写得很快,字却不工整,不用批评他,只要走到他身边停一下,他写字的速度就骤然放慢,字也马上变得规规矩矩。谁也没说一句话,但又分明是进行了一次“对话”。
⑥月光下,夜风悄然潜入教室,窗外的大叶杨不时发出沙啦啦的响声。学生说得不错,我看书,他们做功课,大家无言地相互守着,这样的确很好。
⑦我是不会让学生待太久的,否则,他们的家长会惦记。只要功课一做完,我就赶他们回家。孩子们 :“你不走,我们也不走。”我 :“你们先走吧,可以一边走,一边唱歌,我坐在教室里听你们唱,等听不到你们的歌声时,我再走。”大家快活地答应了。他们一出校门就唱起来,而且故意大声唱。我想,孩子们一定是笑着唱的吧?山村的夜晚很宁静,那歌声夹带着稚气的童声,显得极为清亮,传得很远很远。清脆的歌声不时惊起此起彼伏的狗叫,于是,寂静的夜一下子被搅乱了,喧闹起来,生动起来。
⑧听着孩子们的歌声,我能准确地判断出哪几个学生朝哪个方向分路了,进了哪道沟,上了哪条岭……歌声渐远渐弱。终于完全消失,狗也不叫了。夜又重归宁静。这时,只有明亮的月光默默地照着山野、村庄。
⑨有月亮的晚上,真美!
【1】联系上下文,先梳理故事的情节图,再回答问题。
(1)用小标题把下面的“情节图”补充完整。
决定去自习——踏月去学校——( )——( )
(2)借助情节图,可以感受到“我” 的形象,孩子们 的形象。正确的选项是( )
A.亲切、热爱学生 天真淳朴 B.善良、有爱心 天真可爱
【2】联系上下文,体会第②自然段划“ ”处“我”的内心想法,写一写“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自然段划“ ”的句子属于__________描写,文章多次写到月亮,渲染了温馨美好的氛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了铺垫。
【4】请在第⑦自然段的“ ”上填上合适的词语代替“说”(可以填表示“说”的词语,也可以填表示动作、神态的词语)。
【5】好的题目可以概括主要内容,也可以表达中心意思。你为本文拟定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末尾“有月亮的晚上,真美”这句话饱含了怎样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
A.山村宁静祥和的夜色美。
B.老师和学生的形象美。
C.山村纯洁质朴的师生情感美。
D.主要是赞美月亮的美。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大厨郝师傅
①年过花甲的郝师傅掌灶这么多年,还从没让食客挑过眼。
②那天,餐厅里客人特别多。几个大厨围着灶台,熬炖焖溜,煎炒烹炸,忙得不可开交。
③“芙蓉鸡片儿一盘!”服务员冲着后厨大声招呼,郝师傅手头正忙,就扭头朝徒弟说:“志鹏,芙蓉鸡片儿你来,注意火候,马虎不得!”崔志鹏应道:“放心吧,手到擒来!”
④只一会儿,就听餐厅里一位食客高声嚷嚷起来:“这芙蓉鸡片儿味儿不对呀!”师傅脸色一沉,三步并作两步从后厨走出来,瞥了那菜一眼,冲服务员一努嘴:“还愣着干什么?把菜端回去重做!”服务员赶紧跟客人道了声“对不起”,把菜端回了厨房。
⑤郝师傅觉得脸有点儿发烧,他走到客人跟前,勉强挤出几个笑纹。“对不住,对不住,我给您重做。回头菜端上来,您再品品。”说着,他快步走回后厨。
⑥走进厨房,他指着那盘菜,眼里冒着火,厉声冲着徒弟吼了一嗓子:“你是怎么炒的!火候对吗?”“那人也太挑剔了……”“胡说!火候不对怨不得人家!”郝师傅的脸涨得通红,“说了多少遍,什么时候勾芡,什么时候起锅,你都当耳旁风了!”崔志鹏没想到平时和蔼可亲的师父会发这么大的火,大气也不敢出。
⑦说着,郝师傅精心挑选出鸡里脊,熟练地剔去筋膜,又用刀背砸成泥茸。厨房里闷得让人难受。灶台的火苗比往日更旺更红,本就不大的厨房里已经如同蒸笼一般。汗水顺着郝师傅的脸颊往下淌。
⑧看着师父那股子认真劲儿,再看看他手底下的活计,崔志鹏脸上渐渐没了怨气。他赶紧帮着师父打下手,学着师父的样子,小心地磕开鸡蛋,小心地撇出蛋清,感觉蛋清好像有了从未见过的美丽的光泽。郝师傅歪头儿瞧了一眼,语重心长地说:“志鹏,做每一道菜都讲究个‘用心’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得好好学,做莱如做人,马虎不得呀!”说着,他接过志鹏手中的碗,一点儿一点儿地往砸好的泥茸上兑蛋清,又顺一个方向匀,接着舀入温油,上锅滑成鸡片,再用汤汁加白糖、精盐、味精勾芡,上锅颠了几下。“看到了吗,几下就出锅,这叫火候!你呀,老实学吧!”说着,郝师傅把炒好的菜倒在盘子里。崔志鹏一看,心里暗暗叫绝:“这菜相真好,形态雅致,软滑鲜嫩,像件精美的艺术品。唉,和师父比,我这火候真还差得远呢!”
⑨郝师傅让服务员给客人端过去,那客人说“够味儿,地道!是不是刚才那位老师傅炒的?”“是。”服务员说,“他姓郝,是我们这儿的老师傅了。”
⑩“啊,他就是鼎鼎有名的大厨郝师傅呀!”客人竖起拇指说,“果然名不虚传!”
【1】给下面句子中的“火候”一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胡说!火候不对怨不得人家!”( )
A.烹饪过程中火力的大小与时间的长短。
B.比喻修养程度的深浅。
【2】下列对崔志鹏这个人物理解正确的是:______(多选)
A.客人不满意,崔志鹏认为是客人挑剔,却不从自身找原因。
B.写崔志鹏磕鸡蛋、撇蛋清时连用两个“小心”,是为了表明他做菜时间长,十分辛苦。
C.崔志鹏感觉鸡蛋清好像有了“美丽的光泽”,表明他已经没有了怨气,改变了态度。
【3】第7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描写了厨房的环境,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多选)
A.说明厨师们工作很辛苦。
B.烘托郝师傅做菜认真用心的形象。
C.反衬崔志鹏学手艺很认真。
【4】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
【5】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郝师傅让崔志鹏来炒“芙蓉鸡片儿”这道菜,是因为自己和其他大厨都忙得不可开交。________
②第4自然段通过对郝师傅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出了他认真改错的态度。________
③文章结尾写客人的语言只是为了表明这件事得到了解决。________
【6】郝师傅是个怎样的人?结合短文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母亲给我各个方面都关心到的爱,她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给我的。
四五岁的时候,母亲就带我下地了。在绿油油的菜畦里,我跟母亲学着给菜苗浇水、除草、捉虫,母亲 地看着我,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
再大一(yì yi yí)点,我有时会仗着自己力气大欺负小伙伴。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母亲是怎样责备我的。母亲粗壮的手臂高高举起,手掌落在我身上却一点也不疼,我永远忘不了的是那张充满怒气的脸,尤其是那双闪着泪花、严厉逼人的眼睛。
记得我上了学以后,一个夏天的中午,母亲冒雨上山给我寻找治喘病的草药。回来时,她的蓑笠不(bú bù)见了,浑身上下被淋得 。父亲问她,她笑着说:“路上碰见小林妈,我把蓑笠借给她了。”当晚母亲发了高烧。我静静地趴在她身边。母亲用发烫的手托起我的下巴,嘴角露出一丝快慰的笑意。凝望着母亲疲倦而闪着亮光的眼睛,我觉察到母亲用目光正默默嘱咐着我什么。
长大以后 我在 怎样做人 这本书里找到了这样的话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不错,母亲的眼睛,不就是这样嘱咐我的吗?
【1】给短文加一个适合的题目:_______________
【2】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3】给文中最后一节缺少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4】在文中横线上补上合适的词语。
【5】将短文划线部分换成成语:______________。
【6】给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快慰的笑意:_____ ①速度大 ②锐利 ③高兴、舒服
严厉逼人: _____ ①狭窄 ②接近 ③给人以威胁
【7】母亲“无声的嘱咐”“我”什么?用“ ”画出文中的一句话。
【8】说说你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不错,母亲的眼睛,不就是这样嘱咐我的吗?”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通读全文,填空。
①文章写了妈妈三件事,分别是 :(概括要简洁)(1)______ ;(2)_______; (3)_________。这三件事是按__________顺序写的。
② “母亲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她在嘱咐我__________;母亲“那张充满怒气的脸,尤其是那双闪着泪花、严厉逼人的眼睛”在嘱咐我_________;当母亲发了高烧。我静静地趴在她身边时,母亲疲倦而闪着亮光的眼睛,正默默嘱咐着我_____________……
14、阅读。
_____(节选)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_____——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_____——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_____——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选自《校园蒲公英经典阅读系列守护心灵》武汉大学出版社)
【1】单选题。
(1)以下依次填写第③自然段中横线的词语正确的是 _____
A.华美 精致 贵族
B.华美 贵族 精致
C.贵族 华美 精致
(2)与“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一句表达意思相同的是 _____
A.我无法感受圆明园的疼痛。
B.我感受到圆明园的疼痛。
C.我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
(3)第③自然段句子“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运用了 _____描写。
A.环境
B.动作
C.语言
【2】根据以上文段内容填空:
圆明园的肌体曾经被 _________蹂躏,她的 _______经历了摧毁,冲天的大火在这里燃烧。我感受到了 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章的题目拟为“哭泣的圆明园”或“圆明园”哪个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跟我学:陈述句改感叹句,首先要在句中加入“真是、好、真、多么、太”等字词;然后在句尾加“啊、呀”等表感叹的字;最后加上感叹号!
1.安塞腰鼓深深震撼了我。(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用带点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续写句子)
5.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美国对中国的科技打压,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哈尔威船长是真正的英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句子练习。
(1)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改为反问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改为双重否定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
(3)鲁滨逊忽然发现海边沙滩上出现了人的脚印。(缩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
19、照样子,仿写句子。
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清香;叶从夏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从秋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从冬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源的籍贯是湖南省隆回县人。(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照样子,用一句话描写同学看书入迷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学写倡议书
要求:就你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注意倡议书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