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伊春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微薄     坎坷  

    空虚     废弃  

     

  • 2、根据下面的诗句,猜一猜诗句写的是哪个季节?填在()里。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_______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_______

    (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_______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_______

  • 3、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为下面句子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 )一发       ( )不齐       ( )登场       大义( )

    1.这次排球比赛,“自强”队队员的水平___________的,恐怕不是“飞扬”队的对手。

    2.一提到人权问题,欧美一些政客就像约好了一样__________,耍尽把戏,丑态百出。

  • 4、按要求填空。

    “穷”字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先查音序______,再查音节______。按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请你根据“穷”的不同义项分别给“穷”组一个词。

    1.缺乏财物。( )

    2.到尽头,没有出路。( )

  •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丝  张  番  幕  阵  段  部  首

    一( )相声 一( )电影  一( )歌曲  一( )谈语

    一( )短剧  一( )微笑  一( )照片 一( )吆喝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理解。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把诗句补写完整。

    2这两首诗的内容都写了:_____________却不一样。选文《宿建德江》表达了诗人____,选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是__________的景色。

  • 7、延伸阅读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将词语与相应的解释连一连。

    须臾   好像

    海门   极短的时间

      江海汇合之处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前两句描写涨潮情形,后两句描写退潮情形。_________

    (2)“八月”点出大潮时节。“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近及远。_________

    (3)作者由开头的静态描写转人对潮去之后的动态描写,更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_________

    3把诗中的比喻句画上横线。

  • 8、阅读平台。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孩子真烂漫

    _________________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

    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批走货。

    _________________

    (3)已是悬崖百丈冰,有花枝俏。

    _________________

    有的人虽死生,有的人虽生死。

    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的拟人的句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咏梅词写了梅花_____________的特点,赞扬了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其中表现了梅花不居功自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智慧屋。

    夏天里的成长(片段)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里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您在豆蓬瓜架上看绿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1】片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____”画出来。

    【2】片段的结构是(       )(填序号)

    A.分一总

    B.总一分

    C.总一分一总

    D.逐层递进

    【3】对片段标有“________”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

    A.作者用“三天时间即开花结果”来体现生物成长快速。

    B.夏天虽然生物成长速度快,但“三天时间即开花结果”显然不符合事实。

    C.句中的“昨天、今天、明天”指具体时间,形象地表现了生物成长的快速。

    【4】请你围绕“快要公布成绩了,我紧张极了”这一中心写一段话。(字数50字以上;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大厨赫师傅》,完成各题。  

    大厨赫师傅

    ①年过花甲的赫师傅掌灶这么多年,还没碰到过让客人挑眼的事。

    ②那天,餐厅里客人出奇的多。几个大厨围着灶台,熬炖焖溜,煎炒烹炸,忙得不可开交。

    ③“芙蓉鸡片一盘!”服务员冲着后厨大声招呼。赫师傅手头正忙,就扭头朝徒弟说:“志昆,芙蓉鸡片你来,注意火候,马虎不得!”崔志昆应道:“放心吧,手到擒来!”

    ④只一会儿,就听餐厅里一位食客高声嚷嚷起来:“这芙蓉鸡片味儿不对呀!”赫师傅脸色一沉,三步

    并作两步从后厨走出来,瞥了那菜一眼,冲服务员一努嘴:“还愣着干什么?把菜端回去,重做!”服务员赶紧跟客人道了声“对不起”,把菜端回了厨房。

    赫师傅觉得脸有点儿发烧,他克制着自己,走到客人跟前,勉强挤出几个笑纹。“对不住,对不住,我给您重做,回头菜端上来,您再品品。”说着,他快步走回后厨。

    ⑥走进厨房,他指着那盘菜,眼里冒着火,厉声冲着徒弟吼了一嗓子:“你是怎么炒的!火候对吗!”“那人也太挑剔了……”“胡说!火候不对怨不得人家!”赫师傅的脸涨得通红,“说了多少遍,什么时候勾芡(qiàn),什么时候起锅,你都当耳边风了!”崔志昆没想到师父会发这么大的火儿,大气儿也不敢出。

    ⑦说着,赫师傅精心挑选出鸡里脊,熟练地剔去筋膜,又用刀背砸成泥茸,厨房里闷得让人难受。灶台的火苗比往日更旺更红,本就不大的厨房里已经如同蒸笼一般。汗水顺着赫师傅的脸颊往下滴。

    ⑧看着师父那股子认真劲儿,再看看他手底下的活计,崔志昆脸上渐渐没了怨气。他赶紧帮着师父打下手,学着师父的样子,小心地磕开鸡蛋,小心地撇出蛋清,感觉蛋清好像有了从未见过的美丽的光泽,赫师傅歪头瞧了一眼,语重心长地说:“志昆,做每道菜都讲究个‘用心’,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得好好学,做菜如做人,马虎不得呀!”说着,他接过志昆手中的碗,一点儿一点儿地往砸好的泥茸上兑(duì)蛋清,又顺一个方向搅匀,接着舀入温油,上锅滑成鸡片,再用汤汁加白糖、精盐、味精勾芡,上锅颠了几下。“看到了吗,几下就出锅,这叫火候!你呀,老实学吧!”说着,赫师傅把炒好的菜倒在盘里。崔志昆一看,心里暗暗叫绝:“这菜相真好,形态雅致,软滑鲜嫩,像件精美的艺术品。唉,和师父比,我这火候真还差得远哪!”

    ⑨赫师傅让服务员给客人端过去,那位客人说:“够味儿,地道!是不是刚才那位老师傅炒的?”“是”服务员说,“他姓赫,是我们这儿的老师傅了。”

    ⑩“啊,他就是的有名的大厨赫师傅呀!”客人竖起拇指说,“果然名不虚传!”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大厨赫师傅》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起因:赫师傅让徒弟炒芙蓉鸡片,顾客尝了不满意。

    经过:_____

    结果:_____

    【2】读第⑤自然段中画“  ”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推测赫师傅心里会想些什么,并写下来。

    _____

    【3】第⑦自然段画“﹏﹏”的句子,描写了又小又热的厨房环境,选出对其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说明厨师们工作十分辛苦。

    B.突显赫师傅这一人物形象。

    C.反衬崔志昆学手艺很认真。

    【4】联系上下文,体会对崔志昆的描写,选出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A.师父让崔志昆炒芙蓉鸡片,崔志昆说“手到擒来”,表明他对这事儿并不重视。

    B.客人不满意,崔志昆认为是客人挑剔,表明他对批评不服气,不从自身找原因。

    C.写志昆磕鸡蛋撇蛋清时连用两个“小心”,是为表明他做菜时间长,十分辛苦。

    D.志昆感觉蛋清好像有了“美丽的光泽”,表明他已“没了怨气”,态度改变了。

    【5】读第⑧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写出对“火候”一词的理解。

    ①“看到了吗,几下就出锅,这叫火候”中的“火候”指的是:_____

    ②“唉,和师父比,我这火候真还差得远哪”中的“火候”指的是:_____

    【6】小说中写赫师傅亲自为客人重做芙蓉鸡片。联系全文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做?请写出两个角度的理由。

    _____

  • 11、阅读。

    哨卡

    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不知是谁嘀咕了一句:“什么鬼地方!”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坠下悬崖。

    ②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先把脚踩实,反过手来拉着将军的手。将军是这防区刚刚到任的负责作战的副司令员。他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的一线连队。今天,他要去的是海拔最高的一个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③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次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④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夹杂着雪片打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⑤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⑥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⑦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

    ⑧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⑨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⑩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汉白玉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1】第①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中“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请分析将军“惊愕”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请你选出你最崇拜的一个人,说说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

    光阴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进行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灿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的。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个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已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绝不会因此而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因为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们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湮没了他的脚印。

    【1】文章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的“光阴”有何特点?请分条概括。(写出三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对比手法运用得很成功,请用“——”画出一处并加以赏析。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是(     )(多选)

    A.作者以清丽飘逸的笔触,表达了对时间的哲理性思考,告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

    B.作者对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使文章有了诗一般的美感。

    C.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第二人称代词“你”,而没有运用第一人称“我们”,表明作者是个珍惜时间的人。

    D.本文紧扣“时光”,以时间为序,先写“枯黄的树叶”,再写“蓓蕾”,最后写了自己对光阴的思考与感悟。

    【5】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并联系课文《匆匆》,说说你的感想。

    ______________

  • 13、课内阅读     

    《匆匆》选段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  )过,从我脚边(  )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过了。

    【1】从下面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序号)

    A. 闪       B. 飞       C. 溜       D. 跨

    【2】这一段文字,作者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多选)

    A.排比

    B.对比

    C.拟人

    D.比喻

    【3】文中划线的句字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

    【4】时间还会从哪些地方过去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仿文中的写法写两句话。

    ______________

    【5】由于时间是这样的来去匆匆,自古有志者都很珍惜时间,请你写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送给同学。

    ____________

  • 14、课外阅读。

    方罍(léi)之王,回归故土

    ①世纪之别,一朝回归。

    ②罍,是我国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礼器中的大型盛酒器。而皿方罍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其器通高84.8cm,器身高63.6cm,雄浑庄重,雕刻精美,富丽堂皇,反映了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最高超技艺,被称“方罍之王”。

    ③1922年,皿方罍于湖南桃源县漆家河出土后器身和器盖分离,几经辗转流散到不同藏家手中。

    ④器盖在1952年被收归国有后移交湖南省博物馆;器身则流落海外,经多位古董商及藏家之手,后为日本藏家新田栋一收藏。

    ⑤2001年器身被新田栋一家族交付纽约佳士得进行拍卖,最后由法国买家以924.6万美元竞得,创下当时中国青铜器的拍卖纪录。

    ⑥2013年皿方罍再次现身拍场的消息引发各界关注,“完罍归湘”活动发起人谭国斌与湖南省博物馆、全球华人藏家、来自湖南的6家企业通力合作,向佳士得拍卖行正式提出联合洽购,经过与卖家三天三夜的谈判,终于洽购成功。

    ⑦器身与器盖分离近一个世纪的皿方罍,即将“身首合一,完罍归湘”。国人无不盼其早日归来。

    ⑧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所有工作就绪,2013年6月21日上午10时20分,皿方罍在纽约实现交接,然后乘飞机经香港,抵达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当天下午5时40分,长沙海关机场办事处经过查验准予放行。这意味着皿方罍器身正式踏入国门,回到故土湖南,随后,由专车运至湖南省博物馆仓库,与器盖合璧,孤单的盖子终于等到了失散多年的器身!

    ⑨提起湖南省博物馆,言必及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尤其是湿尸“辛追夫人”。而如今,该博物馆又多了一件“镇馆之宝”。

    ⑩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

    希望更多的中国文物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1)集大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镇馆之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不同的目的,重点阅读的段落也不一样。如果想了解皿方罍外形、价值等基本信息,应该重点阅读第___段。如果想了解皿方罍出土、流落、回归的经过应该重点阅读第______段。如果想了解我国文物流失现状,应该重点阅读第___段。

    【3】本文按时间顺序详述了罍身出土至回归的过程,请按照地点,完成罍身的回归线路图。

    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读者能清楚准确地了解皿方罍的基本信息。

    B.第②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只是为了说明我国青铜器铸造技艺的精湛。

    C.第⑥段和第⑧段的两个“终于”突出了罍身归湘之不易。

    D.第⑩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我国还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

    【5】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一个妇女搬了把椅子放在我面前说:这是我们专门准备的残疾人椅,你快坐吧!(改为转述句)

    2.闰土心里的稀奇事,让我很羡慕。(改为双重否定句)

    3.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为陈述句)

    4.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改为反问句)

    5.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改成字句)

    6.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成陈述句)

     

  • 16、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改写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句子大观

    1.凡卡    ,拿脏手背    眼睛,    了一下。(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语,使句子更加具体) 

    2.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很多钱,但钱在孤岛上没有用。(改为反问句)

    3.我现在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缩句)

    4.给下面的一段话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小女孩说 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 一颗星星落下来 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 18、按要求完成练习。

    (1)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

    (2)梅兰芳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1.我班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全班同学个个感到自豪。(肯定句变为否定句)

    2.他是一个好学生。(陈述句改为感叹句)

    3.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王兰告诉老师:我叫王兰,是从上海转来的。(改为间接叙述句)

     

  • 20、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岁月轻轻滑过指尖,许多往事便渐渐弥散在如沙漏般的光阴里。但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某件往事会铭记于你的心间,催你进步,促你成长。请以“那件事激励着我”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