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德宏州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写出下列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

    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按课文原文和自己的理解填空。

    1.___________ 天空中挂着一轮__________________,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__________________的西瓜,其间有一个_________的少年,项带银圈,手_______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 _______去。那猹却将身一_______,反从他的胯下_______ 走了。本文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_________》。

    2.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____________ 的地方升起来。___________的海面上,_________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_________微云。忽然,海面上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____________________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______________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_____________的大海。

  • 3、看拼音,写词语。

    口齿líng lì___   行为sǎ  tuō___ 心底wú s___   从不bào yuàn___  

    dǐ yù___诱惑 fú  àn ___学习   作业wán bì___ 心潮péng pài ___

  • 4、日积月累(把名言补充完整)

    1.__________,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2.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_。——[三国]曹植

    3.祖宗疆土,当以____________,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

    4.位卑______________。——[宋]陆游

  • 5、根据情境填写诗句或名言。

    (1)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一大批爱国的人,有甘愿为国家“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为了祖国“________________,视死忽如归。”的曹植。

    (2)李明一家都是书迷,在家“抗疫”的日子,他们经常出题考对方。妈妈热爱古诗词,她要李明和爸爸抢答:阅读我国古代诗词便可观四季美景——春天有“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夏天有“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3)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从来都是文人墨客赞美的焦点: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写出了黄河雄伟的气势;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对江南春色之美的赞叹。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延伸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1935年10月)

    1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清平lè  yuè指(qū  qǔ) 长yīn  yīng住(fù  bó

    2这首词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清平乐”是__________,“六盘山”是___________

    3体会词句的意思,写出所描绘的景象。

    (1)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里的“长城”指( )

    A.万里长城。 B.长征的目的地。

    5“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表达了一定要登上长城的决心。

    B.重在抒写革命者从容豪迈、不畏艰难困苦、投身革命的英雄本色。

    6“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词意在说明( )

    A.凭中国工农红军保存着的有生力量,一定会打倒蒋介石政权。

    B.凭红军的勇气,一定能征服长征中的一切困难。

  • 7、阅读与理解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随风潜入夜,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潜(   ) 野径( ) 锦官城( )

    3写出第二联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题为春夜喜雨,诗中却没有一个字,但又处处体现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请从诗句中找到至少两处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课内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

    【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3】“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心情。

    【4】简述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

    【5】小敏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每一句都看成一幅画,并为它们各拟写了一个标题,请你选一选。

    ①大雨倾盆图     ②乌云密布图     ③水天一色图     ④风起云涌图

    (1)黑云翻墨未遮山( )             (2)白雨跳珠乱入船( )

    (3)卷地风来忽吹散( )             (4)望湖楼下水如天( )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与理解。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它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千回百转,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渤海。黄河全长约为5465千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千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仰头( )在我国北部广阔的大地上。

    ②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可是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潮湿,土地肥沃,处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诞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殷代以后黄河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后来建立夏、商、周等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系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等地发掘的 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人们运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客穴,还有各种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致,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超群。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④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西安、洛阳、开封和安阳都在黄河流域。这些古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仅对全中国有深远影响,还促进了亚洲邻国的文化发展。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当时的日本曾派大批留学生来到长安进行学习,将唐朝的建筑、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⑤黄河,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这片大地上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绚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黄河发源于_____________,流经九个省区,最后注入___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画线句子写出了黄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短文2至5自然段围绕“中华民族的摇篮”,从____________、中华民族最早生活的地区、______________、形成的文化影响亚洲邻国四方面介绍黄河。

    【2】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中国古代文明都发源于黄河流域。( )

    (2)仰韶文化是距今大约5000年前的文化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

    (3)第5自然段画线部分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唐代文化促进了亚洲邻国文化发展。( )

    【3】选择。(均单选)

    (1)词语“屈指可数”意在形容( );词语( )意在形容水流曲折蜿蜒。

    A.数量稀少             B.排名第一               C.千溪百川               D.千回百转

    (2)结合句子的意思,下列词语中的“( )”填入第1自然段画线处最恰当。

    A.腾飞                    B.横卧                      C.盘踞                    D.挺立

    (3)要想了解黄河流域能够孕育古代文明的自然环境条件,应该阅读( )

    A.第1自然段          B.第2自然段            C.第3自然段            D.第4自然段

    【4】为了表达对黄河的深情,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请把文中的一个拟人句抄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河博物馆的“民族摇篮”展区为了呈现黄河文明发展历程和灿烂的黄河文化,设置了“王朝中心”这个单元。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介绍博物馆设置此单元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撒哈拉的变迁

    “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渐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从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面的词语,并把意思写出来。

    充沛: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腴: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描述了“撒哈拉”的样子:(  )

    A.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 B.处于一个绿茵时代

    C.丰腴的沃土 D.植物枯萎退化

    3对文中画线处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句是(  )

    A.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把大量水分带到了撒哈拉。

    B.撒哈拉大草原在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变成了大沙漠。

    C.撒哈拉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

    D.撒哈拉降下的雨水越来越少,江河湖泊日渐干涸。

    4下面哪一项不是造成“撒哈拉”变成沙漠的原因(  )

    A.乱伐森林 B.自古就是不毛之地

    C.“季风雨”的变化 D.践踏植被

    5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  )

    A.沙漠——青葱草原——稀树草原——干旷草原

    B.青葱草原——稀树草原——干旷草原——沙漠

    C.稀树草原——干旷草原——沙漠——青葱草原

    D.沙漠——青葱草原——干旷草原——稀树草原

    6“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A.承接上文 B.引起下文 C.承上启下 D.点明中心

  • 11、阅读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1这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他正在和________商量事情。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对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的意思是煎熬,因为又抱养了两个孩子加重了渔夫的负担,他觉得很为难。

    B.的意思是忍受,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C.的意思是忍受,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十分犹豫,但又不得不这样做。

    4 画出描写渔夫神情的词句,这段话说明渔夫是一个 的人。

  • 12、课外阅读。

    那个最伟大的倒霉蛋

    他是一个倒霉蛋,他出生在一个穷医生家里。小时候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参军后身负重伤,左手致残,并屡立战功,得到元帅的嘉奖。可是当他拿着元帅的保荐书,做着即将成为将军的美梦时,在归国途中,他被俘后被卖到阿尔及利亚,在那里做了五年苦工。

    当他回到祖国的时候,很不幸,他的国家忘记了这位英雄,他连一个普通的工作都找不到,好不容易在无敌舰队找到一个军需职位。一次他下乡催征,因不肯为乡绅通融减税,被乡绅诬陷入狱。从监狱出来以后,他改作税吏。一次他把税款交给一家银行保管,偏偏银行倒闭,他第二次入狱。第二次出狱后,他贫困潦倒,而且家里妻子、妹妹、女儿一帮人都靠他一个人养着。他住的地方,环境是如此恶劣:楼下是酒馆,楼上是妓院。一天,酒馆里有人斗殴,一人倒在地上奄奄一息。他出于同情把那人背到家里,谁知人未救活,他因涉嫌谋杀再次入狱。在此之后,他妻子死去,他又因为女儿的事情被法庭传讯。

    就这么一个两次被俘三次入狱的人,命运从来不肯眷顾他。但恶劣的环境没有淹没他,倒霉的境遇没有打倒他,反而丰富了他。他的智慧是把倒霉当作生命的一个必然结果加以接受,而化为生命的财富。凭着他对生活的反思和那个国家斗牛士的精神,他写出了名震世间的——《堂吉诃德》。

    这个最伟大的倒霉蛋就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而作品的主人公仿佛是作者的一个自我嘲讽,也是对命运的一个嘲讽。他证明了承受倒霉时的痛苦和顺风时的欢乐都是人生的收入,他的账本上没有支出。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奄奄一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贫困潦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个最伟大的倒霉蛋指的是__________,他的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伟大的倒霉蛋经历了哪些倒霉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倒霉蛋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倒霉命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课内阅读。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几?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自言自语着。

    【1】用“”画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

    【2】这个文段的描写,虽然只字没有提“穷”字,但也处处透出了“穷”,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桑娜是勤劳善良的,从“_____”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她的勤劳,从“_____________”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她的善良。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元素巧妙结合。她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图形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为会徽增添了节日欢庆的视觉感受,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会徽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中国的新形象、新梦想。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推动世界冰雪运动发展、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做出新贡献是中国一贯的目标和美好追求。“BEI JING 2022”印鉴在形态上汲取了中国书法与剪纸的特点,增强了字体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也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

    1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以中国书法 “______”字为主体。“BEI JING 2022”印鉴在形态上汲取了____________的特点。

    2下面关于北京冬奥会会徽说法中,与材料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会徽“冬梦”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元素进行了巧妙结合。

    B.会徽图形上半部分展现滑雪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冰运动员的英姿。

    C.会徽中间舞动的线条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

    D.会徽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东方文化的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运用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这样做不可。(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说出来的话必须算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对东东说:“我把你送给妈妈的礼物藏好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写句子。

    1.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思念着闰土。(用合适的关联词组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改为陈述句。

    1.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写句子。

    (1)人们满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来,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__________

    (2)妈妈微笑着对我说:“今晚我和你爸爸都要加班,你自己做饭吃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从两个话题中,选择其中一个,完成一篇习作。

    话题一:我的心事

    提示:有些话,忍了很久,说不出口;有些事,埋得很深,就怕……这就是心事。有些心事困扰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些心事也会帮助我们逐步成长、成熟。我们需要做到,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它,释放它,疏导它,解决它。

    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尝试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让真情自然流露。题目可自拟,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话题二:六年,点滴入心

    提示:六年中,有太多的点点滴滴值得铭记,也不太可能忘记。毕业在即,提笔追忆,那人、那事、那景、那物……那最珍贵的一点一滴涌出记忆,汇入我心。

    要求:写一篇记叙文,确定一个中心,围绕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表达真情实感。题目可自拟,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