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在信中,我这样叙述道:“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范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青青的草色,一直绵延到春天的足迹所能达到的辽远的天涯……
2、选择词语依次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看过许多月亮。在( )的瑞士莱芒湖上,在( )的非洲大沙漠中,在( )的大海中,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 )的,却比不上心中故乡的小月亮。
A.美妙绝伦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风光旖旎
B.碧波万顷 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美妙绝伦
C.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美妙绝伦
D.无边无垠 风光旖旎 碧波万顷 美妙绝伦
3、[句子衔接]将“这个时候,奶奶总会在一大早就挎上个竹篮”插入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
①等到秋季,桐果陆续成熟。②一夜过后,菜地里每天都会有不少落下来的桐果。③走到菜地里,捡拾落在地里的桐果。④回来后,堆在门前空坪一角。⑤成熟时节,奶奶基本天天能够捡回来一篮。⑥积少成多,天晴时就扒拉出来晾晒,桐果的外壳也就裂开来。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⑤⑥之间
4、把下面的字换个部首,组成新字在组词。
胶______(_______) 媛_____(_______) 粹______(_______)
稍______(_______) 湖_____(_______) 偏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__代的____,能表现作者思乡的诗句是:_____。《枫桥夜泊》的作者是__代的____,这首诗写的是___季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__之情。《长相思》的作者是__代的___,其中最能表达作者心声的句子是:______。《渔歌子》的作者是__代的____。
(2)《四季之美》的作者是____(国家)的______,全文按____顺序,写了四季中最美的景色。《鸟的天堂》的作者是_____,文中写了____、____两个时间看到的不同景象,最后作者由衷地感叹:_____!《月迹》的作者是___,文中运用了___、___等手法,写了月亮的足迹,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6、按要求写词语。
(1)晃晃荡荡(A A B B)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无拘无束(A B A C)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一五一十(含有数字)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眉开眼笑 (描写人物神态)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先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然后至少用上其中的两个词语,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
心旷神(______)处心积(______)应接不(______)
直言不(______)金碧(______)煌流光(______)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火眼金睛(辨字组词)。(4分)
协( ) 沸( ) 垦( ) 纽( )
胁( ) 拂( ) 恳( ) 钮( )
9、先看清题目要求,再认真听两遍录音,完成下面各题。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上帝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礼物,那就是“成功和快乐”。但上帝又不愿意让人们轻而易举得到这份礼物,因为他担心人们得到的太容易了,就不懂得去珍惜。于是,我上帝把天使们找来,商量如何把这份礼物藏到一个很难找到的地方,让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取成功和快乐。
一个天使说:“我们可以把礼物深埋在地下。”上帝回答说:“不,不能这么做。因为人们只要掘地三尺就可以找到它们。”另一个天使建议:“我们可以把礼物埋入黑暗的是海洋深处。”上帝还是不满意:“人类已经学会了潜海的本领,不费力就能找到它们。”这时,又一个天使说:“我们可以把礼物藏在雪山顶。”上帝再一次否决了这个建议。
天使们毫无办法。这时上帝开口了,他说:“我想起一个地方,可以深藏成功和快乐,这就是人类自己。我要把这份礼物深藏在每一个人身上,因为他们永远都不会想到自己的成功和快乐就藏在自己的身上和心里。只有勤劳用心的人,才能找到它。”
【1】根据听到的短文内容,给短文起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
【2】天使们要把礼物藏在 、 、 。而上帝却不满意,最后上帝决定把礼物藏在 。
【3】你认为上帝的礼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
“娘晓得。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
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地流下来。
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娘不识字。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故意克扣柴的重量。娘气得不行,只有哭。她一边哭,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力气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娘只有一个办法,借!
东家跑,西家串,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好几次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娘为了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
我读高二那年,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欠了一屁股债不说,屋破偏逢连绵雨,娘在干活时又不慎扭伤了脚。赤脚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医好娘的脚。由于没钱进医院,娘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可娘粗活、重活照样干。那时,我在校寄宿。礼拜六,我回家拿伙食费,看娘的表情,我没忍心问。礼拜天,娘一大早就出去了,傍晚还没回来。我苦着脸,正打算返校时,远远地,我看见娘了,娘拄着一根竹竿,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长长的大路上,夕阳的余辉将娘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每走一步,娘都要咬一下嘴唇;娘分明疼啊!但娘为了省那五角钱车费,硬是咬着牙从十几里外的亲戚家一步一拐地走回来了!五角钱!就为了省五角钱给儿子作伙食费啊!
我跑过去,扶着娘,看见娘的嘴唇已咬得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娘从怀里掏出两张10元钞票,吃力地笑着说:“儿,总算借到了。天快黑了,快回学校吧!”
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泪水一点一滴地洒在钞票上。
前几天,妹妹来信说,娘收到我在天安门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
读着读着,泪水不由得又盈满了我的眼眶,我又想起了娘,想起了为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1】给文章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
【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画线句子表现母亲_______品质;她将这句话说给儿子听的用意是_______。
【4】第八自然段画线部分的那个“誓言”指__________
【5】文章三次写我的流泪,请用“思念、感恩、离别”这三个词语分别形容三次不同的流泪:第一次流的是__________的泪;第二次流的是__________的泪;第三次流的是__________的泪。
【6】第十二自然段,娘收到我在天安门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联系全文,当时母亲会想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可怜天下父母心”,读了这篇短文,相信你定有不少感触。你有什么话对文中母亲说,请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 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温和 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 振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坚 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1】把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和词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淘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口称赞: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短文的题目,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己试着回答。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馒头
①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②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趁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③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④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会,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⑤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咕咕地叫着。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
⑥干脆,把娘那一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耙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耙呀!
⑦当我回到家里,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
⑧我不知道自己怎么进了门,怎样躲过妹妹的眼神。妈妈笑笑,没吭声。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家来,你看!”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⑨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⑩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后来,我发现,就是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当时“我”家境贫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二段写“娘也笑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中的“故伎重演”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娘似乎预料到“我”会将馒头吃掉,就蒸了五个馒头,并且还对二丫娘说了谎,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片段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1】这是伟大的作家______写给____信里的话。
【2】文中有两处写到“美好的东西”,第一处是指_____,第二处是指_______。
【3】在“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中,“给”指____,“拿”指_____。
【4】读了信中的话,高尔基的儿子一定会对父亲说: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
一个初冬的夜晚,解放军某部奉命追击一股(①)的敌人,眼看快要追上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这河有十米宽,水流湍急,河上没有桥,我军过不去,连长命令三班架桥,二班负责掩护。
三班的战士立即行动,没有架桥的器材,它们就利用仅有的两架木梯架桥。班长和战士们跳进冰冷的急流中,把木梯扛在肩膀上,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一班看长“桥”还不稳,说:“还缺桥腿,我们来当!”战士们纷纷跳进急流。有的用胳膊抬,有的用肩膀扛,一座平稳的人桥架成了。架桥的战士向岸上的战士喊:“放心过吧!同志们,过吧!”
机枪连迅速踏上人桥。有的同志滑到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同志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同志们(② )在十一月的寒流里,冻得牙齿咯咯地响,桥面渐渐低下去了,一班长大喊:“同志们,咬紧牙,挺起胸,保证完成任务!”有的战士唱起来:“野战军什么也不怕,艰苦和困难吓不倒咱……”大家也跟着唱起来。
进攻的部队踏着这座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
【1】给短文加一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湍”字是( )结构,音序是(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 ),再查( )画。
【3】用“ √ ”给文中标有 ( ①② )的地方选择最恰当的词。
①A 逃跑 B 逃窜 C逃脱
②A 浸 B站 C 走
【4】用“————”画出文中的排比句。
【5】这是一座什么桥?这座桥是怎样架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了。城门边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观看,有人大声读着:“饮差大臣林则徐,遵照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的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呵呵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
6月3日那天,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儿地耍着狮子,舞着龙;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串串鞭炮,噼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向虎门滩涌去。
虎门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十五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条水沟,可以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袋袋海盐倒入池内;又把每包烟土切成四块,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他们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以示敬畏。林则徐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禁烟极严。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贵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垂手敬听,连声称是。
经过二十三天,近两万片被全部销毁了。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1】“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呵呵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这一场面描写,生动地描绘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人们庆祝销烟的热烈场面。这一场面描绘出了人们的 心情,表达了百姓的 情怀。
【3】文中描写销烟的具体过程是:先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
【4】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销烟场面后有什么表现?从林则徐的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的原因是______(多选)
A.这次销烟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都是世界罕见的。
B.这次销烟来围观的人多,既有百姓,还有外国商人。
C.这次销烟是由钦差大臣林则徐亲自监督的,而且当着外国烟贩的面,销毁了近两万箱鸦片,使那些外国侵略者看到中国人民是不可欺的。
16、读某书店的元旦宣传海报,完成下面习题。
元旦庆典优惠
优惠第一波:活动期间进店购物,可凭小、初、高中学生证领取书店VIP会员卡一张,购物可享八折优惠。
优惠第二波:教辅用书全场7折;工具书/文具全场8折;满分作文5折。
活动时间:12月28日一1月6日
【1】活动的有效期是_________________。
【2】1月3日,实验二小的小明同学和妈妈一起进店买书,他们可以免费得到什么优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想买三种书,《新华字典》和《汉语词典》共49元,一本《全解大课堂》53元,一套作文书(6本),每本12元,按照书店的优惠策略,这三种书中最便宜的是_____。
17、
蚕和蜘蛛都是纺织能手,他们俩决定比一比,看看到底谁的成绩优秀。孔雀从它那扇子般的羽毛中,选出最漂亮的一根做成奖状,准备送给优秀者。
蜘蛛抢先爬上墙角,绕着圈儿不停地织着。不一会儿织成了一张网,一
环套一环又细又密。
织完了网,蜘蛛连忙向大家介绍:“我织的网非常结实,即使刮风下雨也能粘住许多飞虫。一日三餐,我每一顿都能吃个够。”
白胖胖的蚕爬上了草山,她织得那么快,那么好。左一下,右一下,一丝不苟,不一会儿就织成浑圆的茧子,雪白的茧子光溜溜的。
这时,蚕也向大家作了说明:“我吐出的丝( )很多,( )我一点不留,把它全送给人们,织成五光十色的彩绸。”
蜘蛛兴高采烈地爬到孔雀的跟前 对孔雀说 听了蚕的介绍 这个光荣的奖状应当属于她
1.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2.在文中找出适当的词语填空。
( )的彩绸 ( )地爬
( )的奖状 ( )地织着
3.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关联词语。
4.照样子写词语。
光溜溜 、 、 、
5.给短文加上恰当的题目。
6.蚕和蜘蛛,你喜欢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
①那天的风雪真大,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冻住了,一屋的跺脚声。
②鼻头红红的丁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 了下来。往日很温和的丁老师 ,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地望着他。
③“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④几十双眼睛在问。
⑤“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五分钟。”
⑥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丁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线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究成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⑦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瘦削的丁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褂,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五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⑧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丁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⑨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丁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里,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的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1】在文中第②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丢 今非昔比 惊叹
B.落 神态自若 惊恐
C.栽 一反常态 惊异
D.飘 判若两人 惊诧
【2】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本文描写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主要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B.用对自然界暴风雪的描写来衬托人物。
C.对丁老师用了正面、形象描写。
D.对同学们用的是侧面、概括的描写。
【4】第⑥自然段写道“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为什么是“一字一顿”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第⑧自然段补充叙述“一课”之外的另一件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丁老师为什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19、崂山的来历
很早以前,东海滩上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并没有山。草原上,四十八个村的村民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捕鱼捞虾、种地打粮、放牛牧马,幸福极了。
可是,有一年突然来了一只巨鳖,它不仅搅得东海不得安宁,还经常卷着大浪蹿到岸上。渔船被掀翻了,庄稼被淹没了,牛马被卷走了,房屋倒塌了……从此,人们的笑脸再也不见了。
海边的村里有对兄妹,哥哥叫大智,妹妹叫大勇。他俩看到巨鳖祸害乡亲,非常气愤。
一天,巨鳖又卷着大浪扑来,兄妹俩抓起鱼又拿起弓箭,勇敢地迎了上去。可是没有制服巨鳖。
为了找到制服巨鳖的办法,兄妹俩决定去向高人求教。
告别乡亲,他们跨过几十道河,越过几十道岭,翻过几十座山,有一天遇见了一个白须、白发、白眉毛,穿着白衣衫的老人。
老人听了他们的话,说道:“用万人纺的万斤线拧成的绳子,能拉动巨鳖;用万人凑的铁打的万斤重的鱼钩,能钩住巨鳖;用万人攒的牛皮和万斤草做的假牛,能引得巨鳖上钩;力能拔山的人,能把上钩的巨鳖拉上岸制服。”
听了老人的话,兄妹一齐跪下求教怎么才能找到这样的人。老人说:“你俩真有心除害的话,就背我走上一千里。巨人自然就出现了。”
大智二话没说,立刻背起老人往家乡走去。老人非常沉,但大智一直咬牙坚持。他每走一步,身子就长高一些;每走十步,就觉得力量增了几分。就这样走了五百里,大智已经力能拔山了。大勇背着老人继续走,走满五百里时,就变成了力大无穷的巨人。
回到家乡,兄妹俩带着乡亲们备齐了万人绳、万人钩和大草牛,将巨鳖拖出水,钉在了岸上。
被制服的巨鳖和大智、大勇一起化成了整山,也就是崂山。现在崂山著名的巨峰和美人峰,传说就是这对兄妹的化身。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无忧无虑: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大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短的话概括这篇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神奇?用波浪线画出一处。
【4】文中面横线的部分写得很简略,请你想象两兄妹与巨鳖打斗的场面,把这一部分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兄妹俩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多选)
A.足智多谋
B.勇于献身
C.团结互助
D.善良正义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等到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把鲈鱼放回湖去。(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句子加工厂。
(1)鲸是动物。(扩写句子)
(2)鲸的祖先最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缩句)
23、习作。
通过这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在汉字的王国里遨游,你一定有很多感受和收获吧,请以“走进汉字王国”为题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