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少年时代的读书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
B.朱熹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耳到。
C.“父爱之舟”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以此为题,既体现了父爱的伟大,也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D.从读书中得到了做人处事要独立思考的道理。
2、《新语文》:《给我未来的孩子》一文中,作者并没有希望他的孩子成为一个( )
A.理想主义者
B.踏实的人
C.有勇气正视自己缺点的人
D.美丽的人
3、下面对语文知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写说明性的文章,语言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但是无论哪种风格,对事物的描述都要准确、清楚,不能言过其实。
B.阅读中我们要尽可能提高阅读的速度,所以只要读得快就可以,对于文章的内容可以一知半解。
C.民间故事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艺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故事的创作者,讲述中我们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给故事“添油加醋”,让听众感觉到生动、有趣。
D.作者的情感往往蕴含在场景和细节的描写中,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按要求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是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的诗作。
(2)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首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巧辨双胞胎(比一比,组成词语)。
贪( ) 拨( )
贫( ) 拔( )
购( ) 稳( )
钩( ) 隐( )
锅( ) 抵( )
窝( ) 低( )
轿( ) 烘( )
娇( ) 洪( )
骄( ) 供( )
桥( ) 拱( )
6、写出同音字
1.liàng 原(_______) 车(_______) 重(______)
2.bèi 前(_______) 装(_______) (______)叛
3.láng 新(_______) 走(_______) (______)狗
4.qī 夫(_______) 油(_______) (______)惨
7、词语释义。并任选其中一个造句。
(1)为了给儿子一个满意的答复,做父亲的他起了个大早来到海边看日出。
答复:
(2)太阳像顽皮的小孩一样跳跃着,终于跃出了海平面,那太阳光也随着起伏荡漾。
起伏荡漾:
(3)此时此刻,站在一望无际的蔚蓝的大海边,他觉得心胸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开阔。
一望无际:
开阔:
造句:
8、读拼音,写词语。
wū yán chōnɡ zú bàn lǚ yú lè bèi sònɡ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biān xiě cí xiáng líng hún xiāng piāo shí lǐ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桂花雨(节选)
①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 )看天上布满阴云,( )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②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③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 坑】州那里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④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用“/”划掉括号中的错别字。
【2】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3】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我”的________描写和_______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我”___________。
【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从“浸”字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体现了作者对桂花的___________之情。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比的不是香气的浓与淡,而是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为以不直接说思念故乡,而说思念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呢?
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父亲的难题
①保罗是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经常同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或别的故事。
②一天晚上,保罗在忙着刷田径鞋,因为他明天要参加学校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几遍了,实在有点腻了。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缓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益吗?”
③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着爸爸:“这么说,你是要我指望贝利、托尼在明天的短跑赛中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啰?”
④爸爸心里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略为发窘地回答:“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
⑤“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保罗反对道,“要不然傻乌龟就是不自量力,竟敢和兔子较量。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比乌龟快上100倍!”
⑥“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会睡觉!“爸爸坚持道,“它是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的。”
⑦保罗把两只小手的手指勾在一起,认认真真地思考着。“我可不相信。”他倏地站起身来。”乌龟的胜利完全是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中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跑赢兔子。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还要踏实100倍,它仍然跑不过兔子!”
⑧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保罗的父亲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罗则认为乌龟能取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手法?(多选)( )
A.心理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神态描写
【4】致使父亲遇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无法进一步证实乌龟取胜的原因。
B.儿子对已“听腻的”的寓言故事不再感兴趣。
C.儿子死钻“牛角尖”而固执己见。
D.儿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与父亲不一致。
【5】文中父亲和保罗对待乌龟取胜的原因看法不同,你认为乌龟取胜是什么原因呢?试着说说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外文本,完成习题。
日落即景
①下午时分,太阳悬在天空的西边。日落即景,此时如果你注意去看,就能看到太阳与天空最美的一面。
②太阳慢慢接近地平线了,它射出耀眼的金光,将西边的天空映得一片金黄。地面上的建筑、田里的作物、农家的牲口,还有人们的脸都被映成金色的了。天地间的万物,都像太阳一般,闪着金色的光芒,柔柔的,暖暖的。
③太阳继续下沉,西边的地平线便一点一点泛红了。这时的太阳如同一位画家,在天空这张巨大的画卷上描绘着一幅生动的画。灿烂的霞光就是这幅画的底色,从地平线向上数,先是一层淡淡的红晕,向上就是闪亮的金黄色,再向上,金色渐渐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天空原本的浅蓝。可这位画家觉得还不够,于是又拿起画笔,在这画卷中点缀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彩云。在这无边无际的画布中,先是跑来一只小羊,在云朵铺成的草地上尽情地吃草。突然,又不知从哪儿来了一只老虎,悄悄地靠近小羊,眼看着就要碰到小羊了,可一下子又变模糊了……你看,这美丽的天空,不就是大自然赐给人们的一幅最美的画卷吗?
④随着太阳渐渐沉入地平线,这块画布的底色也慢慢暗了下去。画家停止了作画。我眼中的美丽画卷一点点消失,一点点被夜幕吞噬。不忍心让这份美丽逝去,于是我用手中的笔将这美丽定格于此。
【1】用文中的关键词,将日落变化的全过程补充完整。
【2】短文的第______自然段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静态事物进行描写,想象画面,眼前会被一片______的颜色笼罩。
【3】短文的第______自然段静态和动态描写结合。先按照______的顺序写出了天空中有层次的______,再抓住______进行动态描写,我们可以给两幅画面取两个生动形象的名字:______、______。
【4】如果有感情地朗读第④自然段,为了突出作者______的心情,我们可以强调读“______”、“______”等词语。
12、课外阅读。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了。城门边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观看。有人大声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照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呵呵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
6月3日那天,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儿地耍着狮子舞着龙;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串串鞭炮,噼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向虎门滩涌去。
虎门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十五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条水沟,可以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袋袋海盐倒入池内,又把每包烟土切成四块,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他们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以示敬畏。林则徐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禁烟极严。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贵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垂手敬听,连声称是。
经过二十三天,近两万箱鸦片被全部销毁了。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1】“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呵呵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这一场面描写,生动地描绘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波浪线画出人们庆祝销烟的热烈场面。这一场面描绘出了人们_______的心情,表达了百姓的_______情怀。
【3】文中描写销烟的具体过程是:先_______,然后______,又_______,再_______。
【4】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销烟场面后有什么表现?从林则徐的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的原因是_____。(多选)
A.这次销烟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都是世界罕见的。
B.这次销烟来围观的人多,既有贫民百姓,又有文武官员,还有外国商人。
C.这次销烟是由钦差大臣林则徐亲自监督的,而且是当着外国烟贩的面,销毁了近两万箱鸦片,使那些外国侵略者看到中国人民是不可欺的。
13、阅读短文,按要求作答。
父爱之舟(节选)
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
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 )宿费( )学杂费( )书本费也贵了( )于是家里粜稻( )卖猪( )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 )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1】文中“( )”应填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组是( )
A.、、,, 、,。
B.、、,,,,。
【2】片段中作者回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场景。
【3】读第一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圈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说说从这些细节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忆读书》节选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四字词语。
索然无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病而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主要告诉我们看书时要_________,你认为作者的做法对吗?请说明你的看法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平时你都是怎样选书的?请联系生活分享一下你选书的小妙招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一曲清清塞纳河
在巴黎,我最爱的是塞纳河。我认为塞纳河给予巴黎以生命,如果没有塞纳河,巴黎只是精雕细琢的大理石的堆砌而已。事实证明了我的想法,巴黎圣母院在塞纳河中心的一个岛上,法国朋友告诉我这个岛是巴黎的摇篮,巴黎是从这个岛上开始的,是在塞纳河的浇灌下诞生的。
游塞纳河是我向往已久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阿尔菲大夫把汽车开到游船码头上,我们开始了塞纳河的航行。
到了塞纳河中,才觉得塞纳河很宽,波浪也相当汹涌,两岸河墙都是白石砌的,整洁、美观。两旁的街道,是路易十四、十五时代建造的;面向塞纳河的高楼,每一座样式都不同,但都有落地长窗,阳台有黑铁栏栅,栏栅上满是色彩纷繁的鲜花,沿岸有绿茵茵的树……
不知什么时候天阴起来了。六月巴黎的气候犹如北京的春天,我想这是受西面海洋气候的影响,常常一团浓云飞来,就洒一阵蒙蒙细雨,浇得一丛丛全黄的迎春花,一丛丛红玫瑰花那样娇艳。向开阔河面放眼望去,有灰色云在天空上飞奔,接着,蒙蒙雨雾就像轻纱一样拂到面孔上来,河水变成深蓝色,云影急流一闪一闪发出柔和的微光。
而我忘记了这雨,却觉得浇湿我的雨,正在我心灵深处唤起一种难以形容的塞纳河的诗意。雨雾蒙蒙中的塞纳河,就像一幅给水淋湿了的水彩画,正因为有着水渍,那波光、那倒影、那天空、一切的美,都在这一刹那间在雨中出现了。因此,我忘记了雨。
这时我发现,阿尔菲大夫只穿着一件短袖衬衫,不知有多少危重患者等他治疗,如果因为我而着凉感冒,那将是我莫大的罪过。原以为雨下一阵就会过去,谁知却愈下愈大了。我以为我们应当到船舱里去□可是阿尔菲大夫充满热情□笑得那样纯真□安慰我说□我是法国北部人□我不怕风雨□
【1】请在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框中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作者为什么说“塞纳河给予巴黎以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作者对塞纳河的喜爱?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五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通过描写________,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下雨时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文章,你认为阿尔菲大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阿尔菲大夫又是怎样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碗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了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碗向我面前推了推。
看着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可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放在他碗里。
不( )他按住我的手( )就这样( )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选择( )
一丝喜悦悄悄在心里散开,我欣赏儿子的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此想,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在加快。
儿子的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间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速度不觉间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碗的豆很快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重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完全没有了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地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想到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过分了。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我们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因为生活是实在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
【1】请给划横线的句子标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绝望——(____) 承担——(____)
反义词:真实——(____) 粗心大意——(____)
【3】文中母亲剥豆时之所以慢下来,是因为______;母亲剥豆时之所以快起来,是因为_______。
【4】本文刻画人物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请任选其中两种描写方法写一句话。___________
【5】儿子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其突出的两点是比赛时的______和比赛后的________。
【6】本文的主旨可从多角度去领悟,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我是中国人
我很感谢父母给予我的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很纯很纯的东方血统,使人一看就知道我是中国人。
不管是中国人、朝鲜人,还是越南人,一到国外,思乡的感情就会变得特别强烈。每当有人问到他们的国家时,他们会变得很兴奋,滔滔不绝地向别人介绍他们的国家。我就是这个典型。我喜欢有人这样问我,我会很高兴地向他们讲述中国的长城、中国的汉字和上海——我的故乡,还有那繁华的街市、拥挤的人群。
在美国,每节课上,老师总会给同学们一点儿自由活动的时间。那时候,在黑板上写中文是我最大的乐趣与享受。我和陈婉琴相顾一笑,大摇大摆地走到黑板前面,旁若无人地写了起来。内容可丰富呢,有古诗、流行歌曲、名言……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我爱你——中国”。老师很有兴趣地凑过来问我在写什么。“I love you——”我很严肃地说,但眼里却颇有笑意。“What?”老师瞪大了眼睛,显得十分惊奇。“China!”我说完了最后一个词,只觉得肚子里在发笑。“Oh!”老师恍然大悟,笑了笑,踱走了。我再也忍不住了,笑得蹲到了地上。
欢乐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就说我们的地理老师吧,他大腹便便,时常挂着微笑,但他却十分瞧不起亚洲人。有一次发生的事实在令人气愤。
几个月前,我们进行了一次大测验。快下课时,老师让我们把一张作业——multiplied(选择题)交上去,那时,我还不知道“multiplied”是什么意思,我以为他在说map(地图),所以我把整个测验连同一张地图一齐交给了老师。测验成绩在我的忐忑不安中发下来了。
“C”。这是我第一次得“C”,都是由于交错了作业才得了这么差的成绩。我试图和老师讲一下,但他只是奇怪地笑笑,摇头。一次次的解释都是徒然,已经没有一点希望了。老师为什么不信任我?为什么不听我的解释?为什么不给我一点儿分数?我觉得很气愤,咬了咬有些干涩的嘴唇,觉得眼睛有些潮湿。我下了决心……
这以后,每次小测验我都得了满分,第二次大测验我得了“A”。得“A”的人寥寥无几。我为自己超过了美国人而骄傲,并不是为了那个显眼的“A”。我觉得很自豪,很扬眉吐气。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徒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恍然大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国籍)人,__________是作者的故乡。
(2)“我”在黑板上写中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爱你——中国”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意思转折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声音延续
【4】“我觉得很自豪,很扬眉吐气。”是什么使得“我”觉得很自豪,很扬眉吐气?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迎客松________,枝干遒劲,虽然________,却仍然郁郁苍苍,________。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________,________。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1】把片段补充完整。
【2】与“如同”意思相近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等。
【3】选文第三句写的是迎客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黄山的迎客松成为黄山的代表,乃至黄山的象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你找谁?”一个老头对我大声嚷。
“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
老头朝最里边的一个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上面的这部分内容节选自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
【2】请用一个小标题概括一下这个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读读文中画线的语句,想一想,如果按照我们平时正常的表达方式(意思不变),可以这样简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却那样表达,这是一种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更能表达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运用这种写法的内容还有不少,如写母亲给了“我”钱之后的几个动作,作者连用了几个“_________”,写出了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要求写句子。
1.松坊溪的石桥上覆盖着白雪。
把字句:
被字句:
2.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蒲公英,带着白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飞扬扬地飘着。
缩句:
21、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茂密的树林。(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今日之责任,全在我少年。(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课文诉说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天地。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家里井然有序,窗明几净,这是一种整洁的美;粗犷豪放,不拘小节,这是一种大气的美;风景秀丽,景色宜人,这是一种自然的美。请把你平时观察到的美的景象、美的事物任选一个写下来。描写时要注意运用动态和静态描写。
要求:题目自拟;叙述清楚,条理清晰;内容具体、完整,富有真情实感;语句通顺、连贯;标点符号使用恰当;不得抄袭、套作;字迹工整、规范;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等相关信息;字数不少于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