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将相和》选自《史记》,写的是战国时秦国和赵国的故事。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对偶句。
C.“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句中的第一个“鸟的天堂”指大榕树。
D.“光、火箭、流星体”中光的速度最快。
2、下面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地止 猜到 歉意 环顾
B.后侮 陪伴 愈发 神气十足
C.居然 联系 伏案 不由自主
3、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渑池(yíng) 谴责(qián) 厉害(lì) 眼睑(jiǎn)
B.平衡(héng) 抵御(xiè) 猎豹(bào) 牺牲(shēng)
C.间隔(jiàn) 廉颇(pō) 游隼(sǔn) 酿酒(niàng)
4、词汇舞台。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5、阅读积累
(1)梁启超振臂高呼:“少年强则国强!”壮哉!正如龚自珍写下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饭堂在征集珍惜粮食的宣传标语,你会想到朱用纯的这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爱之舟》围绕“_______”这一中心,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深深的感激之情,“父爱之舟”既指___________,又指_____________,两者融为一体。
(4) 描绘“独木成林,一树万鸟”这种奇景的课文是《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
(5)“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句话表明书也怕比,书也有____和_____之分。像“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样的十字成语,我也会写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充词语。
冷( )热( ) ( )( )交加 ( )( )若狂
怒( )冲( ) ( )然( )恙 ( )稽之( )
博览( )( ) 家( )四 ( ) ( )( )疾书
7、选词填空 。
注视 凝视 俯视
(1)我们一口气登上了山顶,( )山下了辽阔的大地,顿觉得心旷神怡。
(2)人们深情地( )着天安门城楼,久久不愿离去。
(3)他经常呆呆地站在江边,( )对岸的小塔,仿佛又沉浸在往事之中。
勉励 奖励 激励
(4)雷锋精神( )我们奋勇向前。
(5)这次运动会,学校( )我们一幅球拍。
(6)詹天佑经常( )工作人员,工作必须精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8、咬文嚼字。
(1)“矛”字用部首查字法查_______, “盾”用部首查字法查______________。
(2)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坚”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9、读课文,回答问题。(14分)
毛泽东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 ),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泽东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的欢呼。
(1)文段选自《 》。
(2)从下面各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①肃静 寂静 安静;②宣告 宣布 宣读;③热情 热烈 热心
(3)这三个自然段按( )顺序,写了( )和( )两个程序。
(4)“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B.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5)“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积累与运用。
看不见的爱
①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我看见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②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儿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静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儿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③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是不停地打。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④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了。”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⑤我怔住了。半晌,我喃喃地说:“噢……那怎么能打中呢?”“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那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我沉默了。
⑥过了很久,那男孩动作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静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再打一弹,再移一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他只知道大致的方向啊!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啦”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⑦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犹豫了一下,对他们说声“再见”,我便转身向回走去。
⑧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碎裂声。
(选文有删改)
【1】“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中,加点字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
【2】第②⑤⑥段画横线的句子主要通过对母亲的_________、_________ 、神态 描写,体现了_________。
【3】画波浪线的句子是_________描写,点明了时间_________,表明了小男孩在母亲的陪伴下坚持练习,美妙的景色又暗示了_________。
【4】读完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 进)入北京,(驻 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取 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 消灭)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在括号里正确的字词上打“√”。
【2】文段中“凡是、统统、任意”这些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被毁的__________,以及对侵略者的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语言的魔力
一天中午,在巴黎街头,一位法国著名诗人看见一个老妇人木然地站着。她佝偻着,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在她身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街上乞讨。诗人走到老人跟前 俯下身子问道 老人家 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听到有人询问,老人长叹一声,说:“我……今天什么也没得到。”
诗人听了,拿出笔,悄悄地在木牌的那行字前面加了几个字“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他把身上的钱全给了老人,说“这够你吃一顿饭了。”
晚上,这位诗人又经过了这条街,他看到来往的行人经过这块木牌时,大都停下来。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铜币送到老人手里。就连衣着寒酸的小职员,也摸出一枚铜板交给老人。诗人远远看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诗人仅仅在原来那句话的前面加了四个字,竟产生了这么大的魔力!是啊,春天多么美好,但是,对于双目失明的人来说,仍是一片漆黑。何况这是一位贫困交加、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呢!诗人的语言,用美好衬托出不幸人的更加不幸。这位老妇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到,谁能不产生同情呢?
【1】为本文划线处补上标点。
【2】把文中最后一句话换个说法,意思不能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妇人早晚乞讨的结果相同吗?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用一句话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乘坐喷气式飞机去旅行,速度绝对是够快的了。但是,如果你想到月球上去,就需要搭乘速度更快的工具了,对!我们需要一枚火箭。为了摆脱地心引力,飞到浩瀚的太空中,火箭的速度要比喷气式飞机的速度快得多才行。火箭的最大速度能达到4万千米每小时,是声速的30多倍。进入太空之后,即使关掉发动机,火箭仍可以继续前进。
【1】句子“飞到浩瀚的太空中”的“浩瀚”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
A.大量的 B.广阔的 C.水势广大的样子
【2】“发动机”在这里意是____________,它还可以比喻推动事物发展的核心力量,请你用它的这个意思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
【3】选段开头写喷气式飞机的作用有(______)(多选)
A.和上文衔接,结构严谨 B.引出下文说明对象火箭
C.和火箭形成对比,突出火箭更快 D.说明喷气式飞机还不快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文中画“ ”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主要介绍________的特点,它的特点是________
【6】文中多次提到声速,请以选段为例说说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14、交际应用。
同学们,有时候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反映了自身的素质。也代表着我们班级、学校,甚至民族和国家的形象。不文明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班级、学校,乃至民族和国家的利益。那么,面对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应该怎样劝阻呢?
当你发现十字路口附近,行人没有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时,你会说:“
”
15、课内语段阅读。
清晨,将军乘快艇离开了小岛。回望小岛,他看到那片绿色上面,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在升起。
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1】将军为什么要回望小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话使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
又见鹭鸶(节选)
陈忠实
那是春天的一个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我突然瞅见了鹭鸶,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有一大片蓊郁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一对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zhí zhú),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正的是一种仙骨的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
几头牛儿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的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记得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大些时在稻田里插秧,鹭鸶又在田埂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
【1】根据意思写出选文中的词语。
放纵无顾忌。( )
慢慢地走,徘徊不前。 ( )
【2】“哦!鹭鸶又飞回来了!”连用两个感叹号,可以读出作者( )的心情。
A.惊讶
B.惊喜
C.惊吓
【3】“一对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这段话属于_________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鹭鸶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画线句中,你能看出鹭鸶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的最后一段是作者的回忆。他回忆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剥豆
①一天,我和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②我问:“想比赛?”
③“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④“这不公平。我的盆里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
⑤“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⑥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这种自信和大气。
⑦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⑧“让儿子赢,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⑨“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波的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⑩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⑪“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⑫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⑬“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⑭“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⑮“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⑯想到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1】《剥豆》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
【2】第8.9.11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是对“我”的( )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我”( )。
【3】文章通过对儿子的( )描写和( )描写,展现出一个( )的男孩子形象。
【4】“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鹅的见解
一匹骏马在湖边饮水;一条鲫鱼在湖里吹气泡;一只雄鹰在湖面上空盘旋。 雄鹰一会儿直冲云霄,一会儿滑翔下来,不屑一顾地对骏马和鲤鱼说:“天空广阔无比,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是多么快活呀!”
骏马毫不示弱,绕着湖边转了一圈后说:“我既可以日行千里,驰骋疆场,又可以在无边无际的草原悠闲地散步,我的生活其乐无穷。”
鲤鱼一会儿钻到水底,一会儿浮上水面,摇头摆尾地说:“瞧我这水晶宫,既安全又舒适,你们谁能比?”
一只天鹅飞来了。它对大家笑了笑说:“我习惯在天空飞翔,常在陆地散步,也喜欢在水中游泳......这些地方都不错,我们都用各自的方式在自己适应的环境中生活,都很快乐,何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呢?”
听了天鹅的话,雄鹰猛地钻进了云霄;骏马红着脸撒腿就跑;鲤鱼则一下子躲到水底......
【1】初见短文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读读短文,找到的答案是什么?
想到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到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一填
短文中的角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印象最深的角色是___________,它适应的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它喜欢的生活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鹅的见解是什么?请用横线画出来。
【4】试试填写下面的表格。
生活中,你还熟悉哪种动物、它适应的环境、它喜欢的生活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短文中摘抄4个你喜欢的词语,试用其中一个写一句话。
摘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短文,你对“快乐”有什么新感受?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精彩赏析阁。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1.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中的“声音”指的是:_____ ___ _____________。
2. 读上文,说说“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这句话意在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20、句子训练营。根据要求写句子。
(1)A.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B.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两个句子都在描写桂花的香气,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列句子的抒情方式。
①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
②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
③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 )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其中 “浸”表示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可以想象一下摇桂花时的情景吗?试着写一下!
21、按要求改写句子。3分
(1)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改成陈述句)
(2)太阳光杀死了细菌。(改成被字句)
(3)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修改病句)
22、按要求写句子。
1、我寻找。(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渠的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书很惬意。(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很神奇。(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一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变换语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展示。
以“给老师的一封信”为题,采用书信的形式,通过典型的事例来刻画老师,表达感激之情。不少于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