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故事与相对应地区有误的是( )
A.《松迪亚塔的故事》—非洲民间故事。
B.《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
C.《孟姜女哭长城》—中国民间故事。
D.《列那狐的故事》—亚洲民间故事。
2、 下面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
A. 微不足道 B. 铁杵磨针 C. 安然无恙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国有许多美丽的城市,花城广州、春城昆明、山城重庆、冰城哈尔滨都驰名中外。
B.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C.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常年雨量丰沛、淡水资源丰富、湿地资源也位于全球内陆城市前三位。
D.西安旅游资源丰富,大雁塔、大明宫、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4、回忆所学内容填空。
在本学期的日积月累中,我知道了“郎中”的意思是_______,“榜文”的意思是_______。我积累了许多名言警句,如,“人有耻_______,”“君子坦荡荡,_______”“多行不义,_______”。我还积累了许多诗句,如:“慈母手中线,_______”“月出惊山鸟,_______。”
5、《珍珠鸟》用细腻的语言写出了珍珠鸟在我的悉心照料下,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________________。
6、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________有味 一____半____ 牵____挂____
____光____彩 风____雪____ ____心____血
(1)周总理________,为人民的幸福奋斗了终生,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2)他________地谈着这次的纽约行,每个人都聚精会神地洗耳恭听。
7、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本学期,我们学了不少古诗。诗中有美好的爱情故事:“_________,牵牛织女渡河桥。”还有至死不变的爱国热情:“__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2)美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哉,_________,________!
8、比一比,再组词。
矜______ 拔______ 呐______ 恰______ 瑞______
预______ 拨______ 纳______ 洽______ 端______
9、阅读《桂花雨》片段,回答问题。
①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②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③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④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概括选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中的“浸”字韵味悠长,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
【3】“枝摇花落乐心头”,摇啊摇啊,桂花落下来了,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着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抒发的感情是什么?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说思念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呢?
___________________
10、范仲淹
我国宋朝的时代,有个著名的宰相叫范?淹。他曾经说过两句非常有意义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什么生在封建时代的范仲淹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呢?原来这是跟他从小刻苦学习,深深地了解人民大众的疾苦分不开的。
范仲淹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 ]家里太穷,母亲就改嫁了。但是,后父的家境也不宽裕,不能供给范仲淹上学,所以范仲淹只好寄住到亲戚家里去读书。
范仲淹深深知道,得到读书的机会是件不容易的事,于是就不分白天黑夜地苦读。他常常吃不饱饭,每天只能用一把米煮粥吃。他等煮好了粥冷下来凝结成块状时,在中间划个十字,分成四块,每次吃一块。虽然环境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却从来不叫苦。他常常对人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读书,[ ]能吃饮喝足,生活也没有多大意义„„”
范仲淹读书是在计划的,每天读多少页,不完成计划决不休息。冬天的夜晚,屋子里没有生火。呼呼地西北风从门缝里直钻进来,把人的手脚都冻麻了,有钱人生了火炉,钻在柔软的被窝里还嫌不够舒服,而范仲淹却在这寒夜里,面对一盏孤灯,在那里刻苦用功。他坚持着要读完当天读的书以后才去休息。有时候,他冻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就用冷水洗一把脸,提提精神。每当他计划完成后去睡觉时,常常已经是后半夜了。[ ],第二天一清早,他却又赶紧起床,收拾好一切,又忙着读第二天的书。
范仲淹就这样刻苦地读了十多年书,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后来,他当上了宰相,他从自己的经历中知道一个人求学的过程是十分艰苦的,有了学问就应当做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不要忘记自己当年的苦楚,不要忘记社会上受苦的人,[ ],他才能说出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那样非常有意义的话。
【1】解释词语。
疾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宽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苦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说过的两句非常有意义的话是什么?填在第一自然段的横线上。
【3】给文中[ ]里选填恰当的关联词语。
因此 即使 可是 因为
【4】在正确后面的括号里打“√”。
①本文的主题是:
A. 十年苦读( )B.冬夜苦读( )C.寒冬苦读( )
②读下面几句话,辨别哪一句正确?在括号里打“√”。
A.范仲淹不忘自己的苦楚,所以能了解人民大众的疾苦。( )
B.范仲淹了解人民大众的疾苦,所以就不忘自己的苦楚。( )
C.范仲淹了解人民大众的苦楚,所以能不忘自己的疾苦。( )
③范仲淹读书的计划,表现在:
A.每年读几本书是有计划的。( )
B.每天读多少页是有计划的。( )
C.每读一本书非得要读懂为止。( )
④文章主要告诉我们,范仲淹所走的路说明了:
A.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B.刻苦学习,方能成才。( )
C.不经过忍饥挨饿的艰苦生活的磨练,是读不好书的。( )
【5】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判断下面的话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里打“√”,不正确的,在括号里打“×”。
①母亲改嫁后,范仲淹在继父家读书。(____)
②文章详写了范仲淹家境贫困的情况。(____)
③“宰相”是封建时代辅助皇帝掌管军事的最高官职。(____)
宰相是制度上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第一人。
11、课外阅读积累与运用。
好斗的蟋蟀
我十分喜爱小动物,特别喜欢蟋蟀。每到秋天我都要逮上几只养起来,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前几年给蟋蟀录音的磁带呢!
蟋蟀俗称蛐蛐,也有人叫它促织。
蟋蟀是一种好斗的昆虫。它的身子约20毫米长,是黑褐色的。头上长着一对长长的触角,触角比它的身子还长呢。它有三对腿,前面的一对又细又长,而且还长着许多小刺。公蟋蟀有两根又小又细的尾须,母蟋蟀却有三根尾须,中间那根最长,就像一个横写的“山”字。
秋天,是蟋蟀最活跃的季节,在郊外的草丛中、砖缝里,经常传出它们那美妙的歌声。这声音可不是从它们的嗓子里发出来的,而是它们的翅膀振动发出来的。蟋蟀的内翅大多数都已经退化了,这倒为我们逮蟋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斗蟋蟀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两只公蟋蟀一见面就气不打一处来,只见它们身子往后一坐,浑身抖动,向对方示威,然后就迅速扑向对方,咬得不可开交。只看到12条腿在地上蹬来蹬去,这时正是它们斗勇、斗智、斗体力的相持阶段。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只坚持不住,败下阵来,夺路而逃。胜者得意得叫了起来。有时,胜者还想扩大战果,不顾一切地追杀过去,结果反被对方一脚踢出老远,变胜为败。
可见,胜与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看谁临阵发挥得好了。
至于蟋蟀为什么还被称作促织,那是因为它们一叫就意味着秋天到了,好像在催促人们赶快织布做衣,准备过冬。小小的蟋蟀哪里知道它们还有这种本事呢!
【1】联系课文,解释词语。
不可开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假思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蟋蟀的美妙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用“ ”在文中画出来。
【3】短文第三自然段是抓住了蟋蟀的_____ 、_____、______等方面的特征来描写的。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4】我们只所以能逮住蟋蟀,其中一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九寨沟色彩最美的湖泊要数五花海了。因湖底有钙化粉末沉积,加上湖水深浅不同,湖底滋生的藻类和水草不同,在同一水域,呈现出鹅黄、墨绿、深蓝、藏青等色,五彩缤纷,斑驳迷离。透过清澈的水面,可见湖底有泉水上涌,湖面上便泛起一个个圆形彩环,一圈圈从里到外,从小到大,荡漾开去,不断产生,不断消失,令人目不暇接。山风徐来时,湖里各种色彩相互渗透、浸染,整个湖泊更是充满了活力。
(1)“圈”字是一个多音字,在文中读( ),它的另外两个读音分别是( )、( ),可以组词为( )、( )。
(2)请从文中找出四组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构段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②(1)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②(2)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3)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1】用“√”标出下面标下划线的字的正确读音。
哗哗(huā huá) 人喧马嘶(sī shī) 缝隙(péng fèng)
【2】用“横线①”画出文中具体描写“银雨洒金街”奇景的句子。
【3】细读选文,不难发现作者是这样处理三个自然段的关系的:先写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再写________。
【4】读画“横线②”的句子,完成练习。
(1)这三个句子都是比喻句,第(1)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第(2)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第(3)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2)从这三个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离瀑布越来越________,所以听到的声音越来越________;黄果树瀑布的特点是声响________,形态________。
14、课外阅读。
原来语文书可以这么美
面对手中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的语文书设计,我知道你想说——爱这本书,好难!
而在台湾地区,一位名叫陈慕天的“90后”却让许多小学生爱上了语文书……
当陈慕天和伙伴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带着他们精心设计的新课本来到试点学校——新竹市香山区的某班级,整个教室沸腾了。同学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有趣的语文书,他们迫不及待地仔细翻阅着每一页,对比新旧课本的不同之处。
每个孩子头头是道地说起自己对“美”的看法——
“课本就像绘本一样精美好看!”
“以前的插图一下就能看懂画的是什么,现在的插图需要开动脑筋去想象,超有趣!”
“一边是彩色,一边是黑白,好好玩哦。”
故事得从陈慕天的大学四年级说起。那年,他参加了一个国际青年创业活动,有幸赴欧洲当地的企业参观学习。
让他感触最深的是,在参观一个医疗企业时,当地人居然愿意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探讨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话题——如何把产品外观设计得更好看。
这个话题激活了陈慕天的灵感:为何不从改变语文书的设计着手,让孩子们每天都能感受美?他坚信——审美需要耳濡目染,并非一朝一夕。
于是,陈慕天集合了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场名为“美感细胞”的教科书改造计划开始了。他们以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为试点,开始美的历程。
在“美感细胞”的创造理念中,想象力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在书的封面上设计了一个互动游戏——
生字格里只画了一个点,每位同学可以自由发挥——可以是“我”,可以是“武”,也可以是“或”……
这样,孩子们的想象力就有了发挥的空间,每个人也拥有了独一无二的课本。
其实,孩子并非像大人想的那样——不懂得审美,只要有几张颜色鲜艳的儿童画就够了。他们对“美”有自己的判断、喜好和感受,同时对“美”也有更多的需求。
正如“美感细胞”的口号所述:给我们一本课本,我们给孩子一座美术馆!
“美感细胞”暖心而有创意的尝试,让无数孩子甚至大人意识到:原来语文书可以这么美,原来学习语文,也可以是感受美的过程……
【1】读完短文的题目,我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我要带着这个问题快速地读课文。
【2】读第1、2自然段,我猜想本文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
【3】用简短的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
A.顺序
B.倒叙
C.插叙
【5】让课本变美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手中的课本“美”吗?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鸟的天堂(节选)
【选段一】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选段二】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从括号中选择正确答案,填写在横线上。
选段一写作者______(傍晚 早晨)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场景,主要运用了______(静态 动态)描写的手法;选段二写作者______(傍晚 早晨)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场景,主要运用了______(静态 动态)描写的手法。
【2】选段一中加点的“堆”字用得好,原因是______。
【3】从选段二中“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中的两个“到处”,我们能够感到______。
【4】用一个小标题概括选段二中描述的画面:______。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最美的名字
一次作文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名字的故事”为题做口头作文。结果,一个最拙于表达的女生摘走了“最美的名字”的桂冠。
这个女生名叫秦沫沫,她为大家讲述了自己名字的(要领 由来)——
我本来叫秦玲玲,两岁那年发烧住进唐山市儿童医院,不幸遇上了大地震。陪床的妈妈被塌下来的一块楼板夺去了性命。两个阿姨轮流抱着我,她们看我渴得快死了,就试着往我的嘴里滴了些尿液,可我说什么也不肯咽,全都吐了出来。
“这孩子的命怕是保不住了。”一个阿姨伤心地说。
“是啊,(即使 但是)有一滴水润润这可怜的小嘴巴也行啊!”另一个阿姨也绝望地说。
突然,这个阿姨被自己的话提醒了,她俯下身对着我的小嘴喂了一点儿唾沫,另一个阿姨也在冒烟的口腔中艰难地积存了一点儿唾沫喂给了我……。六十多个小时过去了,(1)我们竟然被解救出来。为了记住我是怎样活过来的,我这个“吃唾沫”的孩子从此改名叫“秦沫沫”。
没有雕饰,没有渲染,甚至没有必要的描摹,但(2)我们全怔住了。那一刻,我们一遍遍在心底默念着“秦沫沫”这个非同寻常的名字,忘情于一种比甘露更为无私的滋润,感动于一种比乳汁更为伟大的喂哺……
【1】用“√”画出用得恰当的词。
【2】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绝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同寻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有两个“我们”,其中(1)处的“我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处的“我们”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之所以认为这个名字是“最美的名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对短文中的“两个阿姨”说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我家门前有一片红云杉林,我们全家都很喜欢它。
奶奶喜欢红云杉的秀丽。她说,这是来自蓬莱仙境的女儿。她的比喻很贴切。你看,红云杉的树干是红色的,远远望去,仿佛是鲤鱼仙子红光闪闪的长裙,伞状的树冠绿莹莹的,如同仙子头上璀璨的翡翠装饰。鲜花盛开的夏季,晨雾在林间缓缓流动,缠绕着每一株红云杉,看上去恰似仙子身上长长的飘带。每当果实成熟,奶奶就带着我,将红红的果子采下,嗑出紫红色的小种子,一把一把向林间空地撒去,让空地上长出更多的红云杉。
爷爷对红云杉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每逢万木落叶,大雪封山,千山万岭银装素裹时,唯有红云杉勇敢地挺着红干绿冠的身躯。爷爷抖动着长长的银须,伸出那双林业工人有力的大手,连声赞叹:“好样的,好样的!”
一次我和爷爷去护林 爷爷指着一片白色的沙地对我说 这是一块多灾而又贫瘠的土地 那红云杉为什么长得这么好
“因为它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土地是生养它们的母亲啊!”
爷爷这番深情的话扣动着我的心扉,是啊,母亲无论多么贫穷,忠实的儿女都不会嫌弃她。哦,红云杉,你是家乡坚强勇敢的卫士,你是大地母亲忠实优秀的儿女!
【1】给短文拟个标题写在横线上。
【2】给文中第四自然段缺标点处加上标点。
【3】本文采用的叙述方法是( )。
A.先总述,后分述,最后再总述。 B.先分述,最后总述。
C.先总述,然后分述 D.逐次分述
【4】“好样的,好样的!”是爷爷在夸赞红云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文章画“ ”部分是_______说的话;本文结尾一句话是___________发出的赞叹。
【6】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18、课外阅读。
少年爱国者
①一艘法兰西轮船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驶往意大利的热那亚。船上乘客有法兰西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瑞士人。其中有一个十一岁的少年,衣衫褴褛(lǚ lǔ) ,避开人们,像野兽似的用白眼看大家。两年前,他被在乡间种田的父母卖(mài mǎi )给了杂技团。杂技团的师傅残忍地打他,踢他,不给他饭吃,强迫他学艺卖艺,带他去法兰西、西班牙到处跑。
②到达巴塞罗那后,他受不了虐待与饥饿,终于逃了出来,到意大利领事馆请求保护。领事可怜他,叫他乘上了这艘轮船,要把这个孩子送回他残忍的父母身边去。这个可怜的孩子,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成为二等舱中人们关注的目标。众人都盯着他看,目光中带着疑问。有人还走过来与孩子打招呼。可是,这个孩子什么也不回答,仿佛憎(zèng zēng)恨、厌恶(wù è)所有的人。他所遭受的一切不如意与挫折,已使心灵布满了累累伤痕。
③尽管如此,有三位乘客仍然不断地询问,终于,这个孩子开口讲话了。他用夹杂着法语、西班牙语的意大利语,大略地讲了自己的经历。这三个乘客虽不是意大利人,可是也听明白了他的话,一半因为怜悯,一半借着葡萄酒的醉意,他们给了那孩子一些钱,然后继续逗弄他,想从他那里再听到别的一些事。正在这时,两三个夫人走进了大厅。这三个乘客就像故意要人看见似的,又拿出若干钱来掷在桌上,嚷着:“拿去吧!”“拿去吧!”
④少年低声答谢,把钱收入袋中,眼神中第一次流露出笑意。他回到自己的床铺,拉上床帘,静静地沉思:有了这些钱,可以在船中买点好吃的东西,饱一饱两年来饥饿的肚子;到了热那亚,可以买件上衣换上;拿了钱回家,总可以多少得到一点像人的待遇。在他,这钱就如同是命运的恩赐一样,带给他许多的希望。
⑤与此同时,那三位乘客仍在二等舱中的大厅里,围着饭桌谈个不休。他们一边喝着洒,一边谈论着自己旅行中所经过的地方情形,最后谈到了意大利。一个人抱怨意大利的旅馆,一个人则攻击意大利的铁路。酒渐渐喝多了,他们的谈论也就渐渐露骨了。一个说,与其到意大利,不如到北极去好,意大利住着的都是骗子与强盗。意大利的官员连字都不 认识。“蠢笨的国民!”一个说。 “下等的国民!”一个说。“强盗……”
⑥忽然银币铜币就雹子一般落在他们的头上和肩上,在桌上地板上滚着,发出很大的声响。
⑦“拿回你们的钱!”这个孩子轻蔑地说:“你们这些家伙侮辱我的祖国 ,我决不会要你们一个钱的!”
【1】用“√”选择文中合适的拼音。
【2】阅读文章第①②段,用一句话概括少年的经历。(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④段中画“---”的句子时对少年的________描写,时少年想象这些钱的用途,可以看出少年_______这些钱。这与下文少年扔钱的行为形成了____________,表现了少年_________。
【4】为什么少年把收到的钱又扔给了那三位乘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称这位少年为“爱国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在国外旅游,听到有人诋毁中国,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桂花香飘云天外
闲步幽径,风里送来一缕淡淡的清香;尽管还不浓郁,却已然沁人心脾,足够让你回味无穷。这感觉,仿佛一名古筝手在正式弹奏前的试弦,虽然只有“铮铮”几声,但却音色纯正、余音绕耳,一下就抓住了你的心弦。
我是喜欢桂花的,尤其爱它特别而又好闻的香味。我觉着桂花的香气是在牛奶里浸过的,有着一种浓郁的奶油味,不但好闻,而且吸入口中似乎还有着一股甜甜的味道,让我的心里充满着欢喜。只是花事还不繁盛,毕竟不甚过瘾,故而私底下便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桂花之约——过几日,一定再来瞧一瞧这几丛桂树,闻一闻繁盛起来的桂花香。
时间悠悠走过两日,趁闲得便,遂欣然赴我的桂花之约。还没踏上那条曲折的幽径,很远便觉一股浓郁的花香扑鼻而来,而且经久不散,几乎所有的空气中都充满了桂花的香味,这种感觉若再拿古筝作比喻,应该是弹到了高潮处,但觉音色铿锵,从四面八方倾泻而来。怀着欣喜,闻着花香,我如一只闻香而动的蝴蝶,展翅飞向桂花丛中。
啊,这才两日没见,眼前的桂花竟已是如此的繁盛,米粒样细碎的花朵已然密密匝匝地铺满了桂树的青枝绿叶,简直不留一丝缝隙,真正是繁花迷眼。细瞧这几丛桂树,有丹桂,也有金桂;丹桂橙红,金桂金黄,丹桂妖娆,金桂华贵,却俱都热烈欢快,仿佛正张开芬芳的双臂欢迎我的到来。我想,如果花有语言,那么花含苞时的( )、绽放时的( )、凋谢时的( ),以及各种花不同的姿态、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香味,这些都是它们的语言。而此时的这几丛桂树,属于它们的花语,仿佛是一群还未褪尽奶味的小女孩,正叽叽喳喳、欢欢乐乐地嬉闹着。
踏着芬芳馥郁的桂花香,日子的脚步轻盈地迈向中秋,看着头顶上那轮日渐丰盈圆润的明月,我这心里又突然惦记起那几丛桂花,“月光下的桂花该别有一番风味和情韵了吧!”难道不是吗,关于桂花和月亮,还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从古人留下的诸多诗词和传说中就可略知一二。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八月仲秋夜,打开一扇窗,就着分外皎洁的秋月入眠,那么恐怕连梦魂都飘满了桂花的芳香吧!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其中有一个是多余的词语。
热烈 凄美 娇羞 美丽
【2】品悟桂花,完成练习。
①“__________”这个词语写出了桂花的香。“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写出了桂花刚开时散发出的清香;“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桂花香的浓烈。
②画“ ”句子中,_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写出了桂花开得繁盛,“_______”写出了桂花的大小。
【3】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_______之情。
【4】文章结尾出引用“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好处是( )。
A.还告诉我们桂花来自月宫,丰富我们的知识。
B.赞美了桂花的香味浓,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讲述自己做的梦与桂花有关,引出下文。
D.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0、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____________。潜龙腾渊,____________。乳虎啸谷,____________。鹰隼试翼,____________。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1)我能根据课文内容,把选段补充完整。
(2)我发现这个语段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写法: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奇花刚开始孕育蓓蕾,灿烂美丽,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
回顾课文内容,我们了解到“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6分)
(1)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改为陈述句)
(2)长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左右。(修改病句)
(3)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改为夸张句)
22、按要求完成下列个题。(6分)
(1)游泳运动员们打破了一次又一次地世界纪录。(.修改病句)
(2)经过努力,我作业本上的错别字进不来。(修改病句)
(3)父亲把我托在自己的脖子上。(改为“把”字句)
(4)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着我。(改为“把”字句)
(5)贫穷落后的日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改成反问句)
(6)鸟在枝头唧唧直叫。(改成拟人句)
23、习作。
从下面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完成习作。
(1)题目: 真好
提示:①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爸爸”、“妈妈”、“奶奶”、“老师”、“邻居”等等;②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这个人好在哪里。写出真情实感,内容不少于450字。
(2)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也许有与《桂花雨》的作者类似的经历,如摘柿子、摘樱桃、过家家、跳皮筋……这些经历也许会比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更有趣,更值得留恋和回忆。让我们敞开心扉,打开记忆的闸门,用手中的纸笔留下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吧。
要求:题目自拟,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内容不少于450字。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