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多音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皇冠 鸡冠花
B.剥削 削梨
C.勉强 强壮
D.中间 红白相间
2、下面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人世中的许多事,( )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 )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 )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 )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 )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 )是水到渠成的。
A.只要 也 更 只要 终究 都
B.只要 只要 也 更 终究 都
C.只要 也 都 更 只要 终究
D.终究 只要 也 更 只要 都
3、对“学而不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勤奋努力学习不感到厌烦。
B.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
C.学习不要感到厌倦,而要勤奋刻苦。
D.学习起来获得满足感,不厌烦。
4、读拼音,写词语
diàntáng wājué chàndǒu cíxiáng
( ) ( ) ( ) ( )
línggǎn gǔlì yī rú jì wǎng
( ) ( ) ( )
5、把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填空。
万______更_____ 通______达______ ______人亡
_____灯______彩 内_____外_______ 国______民_____
莫_____其______ _____兵________政 可见_______
1.含有一对近义词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有一对反义词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事物或景象改变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形容“节日或喜事的繁华景象”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6、书法字体,各具特长。行书____________,正楷____________,狂草______________。流传至今非常有名的行书作品有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被视为楷书范本。
7、仿照例句,把句子补充完整。
例1: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
(1)傍晚时候,天空下起了 。
例2: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同白云戏耍。
(2)练习2:池塘里, 。
8、找出下面广告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出神入画(画室)( ) 骑乐无穷(摩托车)( )
默默无蚊(蚊香) ( ) 衣衣不舍(服装店)( )
9、课内阅读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禽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
(1)“这是表示对人惧怕。”一句中的“这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中画“_____”的句子,找出能证明鹅的这一特点的一句,画上“~~”。
(3)这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鹅的傲慢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1921年,57岁的齐白石开始对中国传统画风实施大胆突破,希望通过这种“变法”式的创新画法,赋予中国画新的活力。
但他的这一做法,遭到了北平画坛保守派们的一致反对和攻击,他们合起伙来极力贬低齐白石,称他的画是“野狐之禅”“俗不可耐”“根本上不了台面”。
齐白石的作品也因此备受冷落,甚至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他也只能在这样一片谩骂和否定声中,独自苦苦支撑着。
在几年后的一次国画展览会上,齐白石的一幅《虾趣》图被挂在一个很不显眼的角落里,而且标价仅为8元,为全场最低价。这让他无比失落。
展会第二天,现场来了一位画坛上的重量级人物,他便是刚刚走马上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他一眼便看到了齐白石的那幅画,并当即让画展负责人将其移到展厅的最中央,与自己的《奔马图》并列挂在一起。
接着,他还亲自提笔将《虾趣》图的标价从8元改为80元,并在一旁注上“徐悲鸿标价”五个字,该画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场最高价,比徐悲鸿的那幅画的标价还要高出10元,此举流传出去以后,一下子引起了轰动,让处于低谷中的齐白石再度声名鹊起,重新受到了人们的认可。受到鼓舞的齐白石也因此坚定了创新之路,最终成为泰斗级的画坛大师。
与“同行是冤家”以及“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传统人情观相比,徐悲鸿这种自降作品价格,以让位和提携处于逆境中的画友的品质,令人佩服,可谓德艺双馨。
【1】给短文加一个题目,写在后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
【2】齐白石在57岁时有什么想法?遇到了什么阻力?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齐白石的画改变画风后被人们说是“野狐之禅”“俗不可耐”“根本上不了台面”,真成了画界的笑话。(______)
②在几年后的一次国画展览会上,齐白石的一幅《虾趣》图被挂在一个很不显眼的角落里,而且标价仅为8元。(______)
③齐白石的《奔马图》和徐悲鸿的《虾趣》挂在了中央醒目位置,说明徐悲鸿对老画家的认可和鼓励。(______)
【4】对徐悲鸿标价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徐悲鸿为了证明自己是画坛上的重量级人物,让大家了解自己这个刚刚走马上任的北平艺术学院院长的权力和地位。
B.让处于低谷中的齐白石再度声名鹊起,重新受到了人们的认可。
C.徐悲鸿为了让位和提携处于逆境中的画友。
11、课内品读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当没有大风、而且晴朗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长可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一架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穿云霄。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选文第一自然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请你从选文中找出描写刘老师放风筝的句子,写在下面。
(3)选文第3自然段中加点的字有什么作用?
(4)第4自然段写的是刘老师有一次故意把线拐撒脱手,然后蹦着去追赶的情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2、课内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 )建筑宏伟,( )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读了选段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圆明园的景观大致包括这几类:一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二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建造的,三是根据_____________建造的。
【3】选段第二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的构段方式。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句,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
【4】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请在文中用“ ”画出来。
【5】联系全文,说一说文题为“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节选)
①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我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
②抬眼望去,一片碧绿的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头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尽情泼洒。因此,留下了这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湖,留下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③青海湖还是鸟的世界,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每年都会吸引数万乃至数十万不同种类的水鸟,那红的、蓝的、花的鸟儿,甚至那洁白的天鹅、欢快的云雀、优雅的黑颈鹤,年复一年地从世界各地飞到这里,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后代。只有这种神奇、美丽、和平的地方,才能成为生气勃勃的鸟的世界啊!
④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⑤啊,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1】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1)形容山脉接连不断,高低不平。( )
(2)形容十分畅快。( )
【2】选文第①段作者是这样写青海的“蓝”的:一是比较,将青海的蓝与_________、_________的蓝进行比较;二是比喻,将青海湖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青海湖蓝得纯净、深湛、温柔恬雅的特点。
【3】选文中主要描写的是青海湖,画横线的句子却提到了其他的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在选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奇特幻想的句子,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巨大而奇美的画卷。作者能将青海湖描绘得如此美轮美、十分醉人,其原因是( )(多选)
A.运用叠词,如“绿茵茵”“黄灿灿”,写出美好的感受,又具有音韵美感。
B.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青海湖自然质朴的美。
C.实写与虚写相结合,使青海湖具有梦幻般的美,增添文章的感染力。
14、阅读理解
刚刚说罢,在场众人立刻赞颂不已,都说穿洗过三次的衣服体现了皇上俭朴的美德。文宗被捧得( ),猛然间却发现站在身旁的柳公权竟然始终一言不发。文宗禁不住问他怎么不说话,柳公权答道:“陛下,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应当选用贤良,罢黜不肖之臣;还应接受劝谏,( ),这才能使天下真正和乐光明。至于穿一件洗过几回的衣服,只不过是( )罢了。”这番话显示了“( )”的柳公权又一次机智大胆的直言。幸运的是,这些话非但没有惹恼文宗,反而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
【1】给文中的标下划线的字注音。
俭朴( ) 罢黜( )
不肖之臣( ) 惹恼( )
【2】文中括号里应填的词语,顺序正确的是( )
①细枝末节 ②喜不自胜 ③心正笔正 ④赏罚分明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③①④②
【3】众人都在夸文宗“俭朴”,柳公权为什么“一言不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柳公权认为皇帝应该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垂青”的意思是什么?文宗为什么对柳公权“格外垂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再破的花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完成练习。
自从八岁时的一场车祸使她只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后,自卑就如山一样压得她抬不起头来。她一年年地长大,也一年年地沉默。
就这样一路读到了初二,她的班级来了位朱老师,一天,放学后她正整理书包准备回家,朱老师走了进来。
小樱
老师亲切地叫着她的小名
你能帮老师一个忙吗
什么忙啊
她紧张地问道
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惊恐
“老师想请你帮忙给花浇浇水,老师太忙了,你可以帮帮老师吗?”
“好的!好的!”她激动得脸都红了。
朱老师家的院子里摆满了山茶、丁香、凤仙花……她特别偏爱的,却是一株不认识的植物,它有着清秀挺拔的枝干,长着狭长的叶子。她一直渴望知道,它会开出什么样的花。
终于有一天,当她再次给它浇水时,惊喜地发现,花开了!那是一朵纯白的喇叭形的花,优雅地立在枝头,如天鹅般顾盼生姿……
“好看吧?这是百合。”不知何时,老师已走到她的身边,轻轻地揽住了她的肩膀。她无言地点了点头。“它的花盆好看吗?”老师接着问。
她下意识地注视着花盆,她从没注意过这花盆,那竟是一只废弃的破脸盆,锈得连边都没有了。
“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老师温柔地对她娓娓道来。
那一刻,似乎有一束强烈的阳光,照亮了她布满阴霾的心,使她豁然开朗。从那以后,她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成绩突飞猛进,优秀得令人望尘莫及……
是的,再破的花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因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花盆”,而是“种子”。
【1】给短文第3、4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
【2】请在文中找出描写小樱在“浇花”这件事情中的心理变化的词语。
惊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豁然开朗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A.拟人
B.对比
C.夸张
D.排比
【4】“似乎有一束强烈的阳光,照亮了她布满阴霾的心。”________照亮了她“布满阴霾的心”,使她明白:再破的花盆也能__________,起决定作用的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不是_____,而是__________。
【5】从文中老师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______________的老师。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桂花雨(节选)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关联词。
(1)__________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__________我总是缠着母亲问。
(2)桂花__________开得漂亮,__________香气扑鼻。
【2】这段话讲的是___________,一个__________字准确地表现出了作者当时___________的心情。文段中能形象直接地体现作者这种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用“ ”画出描写桂花落下来的样子的句子。
【4】“好香的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木棉花开
①坐在办公桌前,不经意地向窗外望去,眼前的情景顿时令我惊呆了——窗外的枝丫上何时挂满了红花,那花开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而我竟浑然不觉。
②搬到政府大楼上班已经半年多了,原以为每日与我隔窗相望的是一棵枯老的树:虽然挺拔,却仅有一般粗细的躯干;叶子稀稀拉拉,枝干也不繁茂;终年不见开花、结果。然而,冬去春来,这毫不起眼的枯树,竟喷出了“火焰”,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这突如其来的绽放,似那腾空而起的火树银花定格在咫尺之间,好美!
③这棵毫不起眼的枯树就是木棉树,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认识了它。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早春二三月,木棉萧瑟的枯枝上先是绽放了满树火红,接着新芽才萌发。木棉树花落后长出长椭圆形的葫果,成熟后果荚开裂,果中的棉絮随风飘落。朵朵棉絮飘浮空中,如下六月雪一般,有一番特别的情趣。
④正当我陷入沉思,“啪”的一声,一朵碗大的木棉花猛然地跌落,掷地有声、干脆利落。拾起木棉花,我突然觉得有些惋惜,那还是开得正盛的花朵,娇艳欲滴的花瓣里饱含着充足的水分,通体透红的花朵仍完好无损。在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它是安静的,默默无闻地积蓄着力量,而后这一树的灿烂,迸发了参天的无限辉煌。一年的精华沉淀,一年的淡定从容,直到此时此刻,满树的红花见证了它的存在,满堂的喝彩彰显了它的内力。
⑤ 火红的木棉花,一年一次在天地灰蒙蒙的四月展现自己。何须追求永世的绚烂呢?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不追求个性张扬,却愿如你默默无闻,始终透着那股既无视权贵又不屑蜂蝶的傲然正气,最后给人一种惊喜,生命也同样精彩。
【1】短文第②段中画“ ”的句子中,“火焰”指的是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它的_______________特点。从“竟”字中,我体会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从文中画“﹏﹏﹏”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对木棉的情感态度是( )
A.震撼
B.惋惜
C.赞美
D.惊喜
【3】阅读短文第④⑤段,你觉得木棉花有哪些高贵的品质和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语言优美,如行云流水,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A.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
B.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
我选_________句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赞美了像木棉树一样的人,你身边有哪些像“木棉树”一样的人呢?请从你的所见所闻中,选择一位最让你敬佩的人,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话。(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详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1】找出文中的一对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的力量和警告的力量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这里的“幸运”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篇课文多次采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请以下面的文字做故事的开头,写一个片段,把“我”当时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路灯亮了。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我慌慌张张地向家里跑去______________
19、读文段,做习题。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选自《梅花魂》
【1】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 解释说明。 B. 话题突然转变。 C. 声音的延长。
【2】“泪眼蒙咙”一词是人物描写中的哪种描写?通过这种描写你体会到外祖父怎样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面两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2)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21、句子百花洲。
(1)改拟人句。(1分)
小鸟在枝头鸣叫。
(2)改陈述句。(1分)
难道这不是真理吗?
(3)改感叹句。(1分)
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4)扩句。(1分)
小朋友来到公园。
22、读一读,还可以把书比作什么?照样子,写一写。
例:书是师,最可亲;诲不倦,更热心。
书是友,常交流;天下事,共探求。
书是镜,可照人;读好书,不染尘。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表达与交流。(二选一)
1.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时期,你做过哪些幼稚的、可笑的、难忘的事情呢?请你选择一件写出来,题目自拟。
2.课外,你一定阅读了不少名著吧?其中哪个人物令你印象深刻?他(她)有怎样的特点?给了你怎样的启发?选择其中的一个,写一篇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