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四组词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筛子(shāi) 抖擞(sǒu) 客栈(zhàn)
B.酵母(jiào) 眼眸(mó) 聒噪(guó)
C.传记(zhuàn) 冠军(guàn) 间隔(jián)
D.输赢(yín) 就寝(qīn) 誊抄(téng)
2、下列词语的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强逼(qiáng) 誉写 稀罕 不动声色
B.削弱(xiāo) 榨油 妨碍 不可记数
C.间隔(jiàn) 迟廷 崩塌 完壁归赵
D.投奔(bèn ) 夜幕 销毁 应接不暇
3、下面这些描写童趣的诗句,不同于其它三组的是( )
A.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B.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D.怪生无语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看拼音写词语。
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故乡的juàn liàn( ),年轻时可以义无反顾地bēn fù( )他乡,但随着岁月的增长,心中对故乡的那份tè shū( )的情感,总是情不自禁地在xiōng táng( )中chàn dǒu( )着,nà hǎn( )着,逼着自己叶落归根。
5、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________
(2)我一摇,桂花纷纷落下,真像下了一阵桂花雨。________
(3)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________
6、形近字组词
诱( ) 榴( ) 榨( ) 尝( ) 咐( )
绣( ) 溜( ) 窄( ) 常( ) 附( )
唇( ) 予( ) 诫( ) 抉( ) 睑( )
辱( ) 矛( ) 械( ) 快( ) 脸( )
7、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1.xiǎo qiǎo líng lóng(_______________)的sōng shǔ(_________)把洞穴zhē bì(_________)了起来。
2.xiàng shù(_________)上的小猴子被rě nǎo(_________)了。
8、补充句子。
(1)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
(2)七夕今宵看碧霄,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江枫渔火对愁眠。
9、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宏伟(______) 任意(______) 销毁(______) 笼罩(______)
【2】结合全文,用波浪线画出片段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话。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把画线句子中的“侵入”“闯进”改成“进入”“走进”,与原文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三千多名”“大火连烧三天”等词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拓展阅读。
小毛虫
一只小毛虫趴在一片叶子上,用新奇的目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各种昆虫欢歌曼舞,飞的飞,跑的跑,又是唱,又是跳……到处生机勃勃。只有它,可怜的小毛虫,被抛弃在一旁,既不会跑,也不会飞。
小毛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挪动一点点。当它笨拙地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时,自己觉得,就像是周游了整个世界。
( )如此,它( )悲观失望,( )羡慕任何人,它懂得:每个人都有各自该做的事情。它,一只小小的毛虫,应该学会吐纤细的银丝,为自己编织一间牢固的茧房。
小毛虫一刻也没迟疑,尽心竭力地做着工作,临近期限的时候,把自己从头到脚裹进了温暖的茧子里。
“以后会怎么样?”与世隔绝的小毛虫问。
□一切都将按自己的规律发展□□小毛虫听到一个声音在回答□□要耐心些□以后你会明白□□
时间已到,它清醒过来,但它已不再是以前那只笨手笨脚的小毛虫。它灵巧的从茧子里挣脱出来,惊奇地发现自己身上生出一对轻盈的翅膀,上面布满色彩斑斓的花纹。它高兴地舞动了一下双翅,竞像一团绒毛,从叶子上飘然而下,它飞啊飞,渐渐地消失在蓝色的雾霭之中。
【1】短文中括号内按顺序应填入的词语是( )
A. 虽然 不但 而且
B. 尽管 并不 也不
【2】在第六自然段的“□”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3】“一切都将按自己的规律发展”,小毛虫的发展规律是:小毛虫→________→进入茧房→变成________。
【4】读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请你结合生活或学习谈谈自己该做些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①秘书走了进来。
②“主席,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秘书凑近毛主席,轻声说,“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请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③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④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⑤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踌躇”的意思是___________,毛主席“踌躇”是因为___________。
【2】选文中毛主席的伟人情怀让人感动,其为人父的常人情感也同样令人动容,请用“ ”在文中画出能体现出其常人情感的语句。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神态描写
(1)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 )
(2)“儿子活着不能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
(3)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 )
【4】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忠骨”指烈士遗骸,在选文中指的是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B.“马革裹尸”指的是用马皮包裹毛岸英烈士遗体。
C.这两句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于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D.这两句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遗体运回家乡安葬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又有何妨。
【5】纪念战争是为了珍爱和平,纪念英雄是为了守护正义。请写出你对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英雄们想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zhī zhǐ)很多,他操纵自如,(豪 毫)不手忙脚乱。________怎么拥挤,他________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_________能平稳地穿过,________速度非常快,_______能急转(zhuǎn zhuàn)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dào dǎo)退,我们的眼(晴 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短文选自《___________》,威尼斯是_______北部的一座水城。
【2】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4】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操纵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忙脚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这是一个____________句。船夫的驾驶技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短文的写作方法是先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
13、理解填空。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这段话用________的手法,突出了母亲工作的________。
(2)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是因为________。
(3)“我的母亲”在每个分句的结尾处出现,是为了强调“我”的________。“我”从没想到母亲_____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⑤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结局。
⑥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
一知半解: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喜欢读《水浒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决定咬了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三部著作中都有哪些家喻户晓的故事?请分别写出一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村 槐 (节选)
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
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找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儿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
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米,米粒似的浮荡着繁星的海。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槐树周身是药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
几年之后重返故乡。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干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遒劲地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的土地。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绑—( ) 大方—( )
反义词: 光滑—( ) 索取—( )
【2】文中第2-4自然段依次记叙了三件往事:_______、槐树下嬉戏、____。本文的叙事线索是_____,叙述的顺序是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村槐为题,托物言志,表达了扎根故乡、倾情奉献的志向
B.本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C.本文借物抒情,借对村槐的赞美,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
D.文章结尾不仅照应开头,还深化了主题
【4】第5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
16、阅读回答问题。
①多年以前的一个寒夜,在弗吉尼亚北部,一个老人等在渡口准备乘船过河。寒冷的冬季小霜雪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看来他的等待似乎是徒劳的。刺骨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僵硬了。
②突然,他听到羊肠小道上传来了有节奏的马蹄声,怀着焦急的心情,他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了。待最后一个骑手经过时,就在将要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说:“先生,您是否让一个老人和您骑一匹马共行?你知道,单凭用脚走,人是很难通过这一段路的。”
③骑者勒住了马,回答:“确实是这样,上来吧!”看见老人根本无法移.动他那冻得半僵的身体,骑手跳下马帮助老人上了马,骑手不仅把老人驮过河,而且送他到他要去的地方。
④当他们走进一座小而舒适的村舍时,骑手的好奇心促使他问道:“先生,我注意到你让其他几个人过去而没有请求帮助,在如此一个寒冷的冬夜,您却等待在这里并截住了最后一个骑手,如果我拒绝您的要求并把您留在这儿,结果会是什么?”
⑤老人慢慢下了马,以一种惊奇的目光看着骑手,回答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但我认为我知道谁有更好的美德。”老人继续说道:“我仔细观察几位骑手,立即看出他们没有关心我的处境,这时候就是我求他们帮忙也无济于事。但是,当我仔细一看您的眼睛,仁慈和同情相当明显。我知道,当时当地,您的友好态度使我得到了这个机会,使我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得到帮助。”
⑥那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触动了骑手。他告诉老人:“您把我形容得太伟大了。可能我以前过于忙碌,对别人需要安慰和怜悯的帮助太少了。”说完这些,那名骑手——托马斯·杰斐逊总统调转马头,踏上通往白宫的路。
【1】请你为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
【2】从第①段中找出描写老人被冻的样子的语句,画上横线。面对这位被冻的老人,最后一位骑手是怎样做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3】老人是怎样分析骑手的眼神的?他为什么等到最后一个骑手才寻求 帮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喜欢文中的骑手吗?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的生活之中,也有像骑手这样的人,请你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比较阅读,完成后面的题。
(一)月是故乡明(节选)
到了更晚的时然,我走到抗边,他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光想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去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激。
(二)丢失的乡村夏夜(节选)
夏天,孩子们嫌白日太长,夜晚又总是姗姗来迟。你看,黄昏,最后一缕炊烟消失在乡村的茫茫夜空,一群赤膊溜光的孩子还在溪里戏水,孩子们心里有盼头,孩子们是在等夏夜那枚月亮,月亮才不会失约呢。月亮是从山头跃进溪里的,还是先在溪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才蹦上山头的,孩子们天天守着看着,这回却还是没看清。孩子们把月亮溅碎了,满溪银鳞闪闪,多美的月光花:孩子们捉月亮捧月亮,月亮叮叮咚咚唱着歌儿从指缝滑入溪里了。夏夜的孩子就是这么弄月亮的,月亮可不会生气,孩子们嘻嘻哈哈上岸了,月亮在溪水里忽然地一荡,又一荡,慢慢的自己复原自己,又是一脸慈祥。但转眼几十年,这样的情景只在我梦里出现。现实呢,现实是这样的乡村夏夜丢失了!
【1】照样子,写词语。
晶莹澄澈:____ ____银鳞闪闪:____ ____
【2】文段(—)和(二)所写的事情都和月亮有关,请根据内容把小标题补充完整。
文段(一):看月亮,____文段(二):____,戏月亮
【3】文段(—)画横线句子描写出故乡月亮的特点是____(用文段中的词语填空),突出故乡月亮的____
【4】文段(二)画横线句子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比作____,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亮的____,同时也表现了孩子们的____
【5】两个文段都描写月亮,但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文段(一)表达了____,文段(二)表达了____。(选填序号)
A.对童年时代的怀念,对家乡的热爱、怀念,对失去乡村夏夜的惋惜。
B.对童年和故乡的无限患念。
【6】你还知道哪些借明月写思乡之情的诗句?请写出两个完整诗句。
____
18、阅读理解。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 zhuǎn zhuàn)。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莱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 zhòng zhǒng)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 )没有把菜种盖上,( )把它踢飞了。
【1】用“/”画去加点字错误的读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选段写“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园子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这段话,要读出( )的语气。
A.高兴 B.调皮 C.感动
【5】作者连用三个“就”字,写出了“我”的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圆明园中( )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在“(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2】由选段可知,圆明园的景观大致包括这几类:一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二是根据_______________建造的,三是_____________。
【3】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介绍了圆明园中的建筑和景物,其艺术风格不仅富有诗意,而且还中西结合。
B.写出了漫步园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C.这段话为后文圆明园遭到毁坏作铺垫。
D.这段话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
【4】仿写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我们的校园很美丽,有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无论多么好的老师,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规则都教给你们。(用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学会了飞。我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合并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读出了母亲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说:”我可以把你的意见转告给老先生,但是,你的分数不能改。”(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1)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2)外公,这是您最宝贵的画。
22、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改变语序,不改变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你五年的小学生活中,是否想对某人发自内心地说一声“谢谢”呢?为什么呢?请你以“谢谢, ”为题,写一篇习作,表达出你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