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前后两句能够组成一幅对联的是( )
A.近水楼台先得月,留他日担当宇宙。
B.意粗性躁,一事无成。
C.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D.从故乡而来,当兵事之后。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它可以用来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不一致。
B.“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C.《红楼春趣》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这篇课文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D.《金字塔夕照》一文主要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万千思绪。
3、下列句子中,属于动态描写的一项是( )
A.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
B.半夜,戏院散场了,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
C.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
D.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4、看拼音,写词语。
1.妈妈每天早晨都去公园duàn liàn( )身体,回来xiē xi( )一会儿再做饭,日子过得很zī rùn( )。
2.陶校长的“每天四问”时刻激励、biān cè( )着我,成为我前进动力的yuán quán( )。
3.牧童qí niú( )、捕míng chán( )。
4.姥姥凝视着chuī yān( )袅袅的山村,huǎng rú( )回到了以前。
5、句子不写完整,在括号内写出作者姓名。
1.书犹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日无书,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黑发不知勤学早,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6、按课文原文填空。
1._____________,但悲不见九州同。
2.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西湖歌舞几时休?
4.____________,万马齐喑究可哀。
5.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
6.白日依山尽,________。
7、补充四字词语
千( )万( ) ( )天( )地 成家( )( )
( )( )为命 ( )开( )笑 飞禽( )( )
无( )无( ) ( )( )冲冲 ( )( )堂皇
8、照样子写词语我能行!
小心翼翼:(ABCC)
垂头丧气:(人物神态)
进退两难:(AB相反)
9、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1、这段文字选自《 》,作者( )。这篇文章围绕花生写了四件事,分别是( )、( )、( )、( )。
2、这段话写出了( )。
①花生果实的特点
②花生的好处
③花生的可贵之处
3、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造句。
①成熟(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成熟(事物达到一个完全成长的阶段或接近完善的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把花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较,来说明花生具有( )、( )的品格。
5、给句子选择正确的含义,打上“√”。
(1)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①父亲希望“我们”外表不好看,但很有用。 ( )
②父亲希望“我们”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 )
(2)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①人不必讲体面,只要做对他人有用的人。 ( )
②人不能一味追求体面,而更应该注重自己对社会的贡献。( )
③做人就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不能做徒有外表而无德无能的人。( )
6、这段话中,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①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侯,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②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照样子,写词语。
清波漾漾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紧走搭石漫过桥”是一句俗语,请你也写一句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段话,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细读标序号的语句,概括语言背后暗藏的美。
① 动作美 ②________________美 ③_________________美
11、课外阅读。
榆树
我喜爱花草树木,但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那满山遍野的榆树,就好像与鲜艳的桃杏争艳竞美似的,柔软碧绿的枝条上挂满了微红的小骨朵,在春风的吹拂下,骨朵中间吐出嫩嫩的、圆圆的、惹人喜爱的小榆树英。
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人们捋完它的叶,扒光它的皮,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不!榆树只要有根,就能战胜死亡,倔强地生长。
榆树从不夸耀自己。在百花争艳的公园里,它并不招引游客,但它像哨兵一样,往往生长在公园四周,似乎在为百花挡风,驱赶寒冷。
榆树在不见人烟、一望无际的沙丘上,也能顽强地生长。它经得起寒冷、暑热和干旱,能在那里愉快地安家落户。
榆树的品格勇敢、坚强,我赞美榆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百花争艳:___________
一望无际: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
____________
【3】把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这句话改成“它也一样能活。”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____________
12、阅读《母亲的鞋架》,完成练习。
母亲的鞋架
澜涛
夜深了,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
随着职务的提升,不仅工作忙碌,应酬也多了起来,我回家再无规律。妻子渐渐习惯了,我每每回家太晚,她抱怨几句便不再理睬我。一次深夜回家,看到母亲在她的房门口,显然是在等我。我带着责备地说她:“娘,不用惦记我。您这么大年纪了,该多休息。”母亲结巴着说:“娘知道,娘担心你……”
那以后,再没有看到母亲等在房门口。
母亲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因为父亲早亡,我结婚后,母亲便跟着我和妻子同住。在她43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双眼失明,此后便一直生活在无光的世界。那晚,我又是临近12点才回到家中。因为酒喝得太多,我没有回房间睡觉,悄悄地去了阳台,想吹吹风,清醒一下。站了一会,大厅又传来报时的钟声,十二下,清脆而有节奏感,我开始踱回房间。刚到门口,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身回她的房间。原来,母亲每天都在等待我的回来,为了不影响我和妻子,她总是凭借鞋架上有没有我的鞋来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总是数着挂钟的钟声来确定时间。而她判断我的鞋子的方法竟然是依靠鼻子闻。我的泪水悄然滑出眼眶。我已经习惯以事业忙碌为借口疏淡了对母亲的关心,但母亲却像从前一样时刻牵挂着我。一万个儿子的心能不能抵得上一位母亲的心呢?那以后,我努力拒绝一些应酬,总是尽量早回家。因为我知道,家中有母亲在牵挂着我。母亲63岁与世长辞。那以后,我依然保持着早回家的习惯。我总感觉,那清朗的月光是母亲留下的目光,每夜都在凝视着我。
又是深夜,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走到鞋架前,弯下腰来……
(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蹑手蹑脚:__________
与世长辞:___________
【2】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描写,写出了母亲________,体现了母亲______。
【3】“我的泪水悄然滑出眼眶。”请发挥合理想象,写写“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万个儿子的心能不能抵得上一位母亲的心呢?”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课文结尾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我和母亲过马路
①周末带着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我说:“妈,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场要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母亲年龄大了,双腿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
③横穿过马路,就是菜市场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_______1_______。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我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年轻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农民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1】.第①段中的“年近花甲”中“花甲”指___岁。
【2】第②段中加点词“家长里短”中“里”的意思是 。
A.家长 B.街坊 C.里边
【3】请联系上下文,将第③段补充完整。
……母亲突然停了下来, 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画线句“我的心灵震颤起来”,“我”的心灵震颤的原因是:。这一段在文中起______的作用.
【5】文章中写了不同时间的两次牵手,你能概括一下吗?
第一次: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
【6】从两次牵手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徐庶走马荐诸葛
①徐庶,字元直。他化名单福,投奔刘备。刘备非常高兴,拜他为军师。徐庶几番设计,帮助刘备大败曹军。败军回许昌,曹操大为吃惊,问左右:“不知何人为刘备出谋划策?”谋士程昱答道:“此人非单福,他是颍川的徐庶。丞相若用此人,召来不难。便献上一计,曹操按程昱说的,派人把徐庶的母亲接到许昌,又让人模仿徐母笔迹,给徐庶写封假信,让他速来许昌相见,以救母命。”
②徐庶是个孝子,他幼年丧父,弟弟徐康不久前也死了,家中只有老母亲一人,无人照顾。徐庶见信,泪如泉涌,只得拿着信去见刘备,把情况告诉刘备,请求能让他去与母亲相见。刘备闻言大哭,二人相对而泣,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第二日,刘备设筵席为徐庶送行。
③刘备、徐庶骑着马出了城,至长亭,下马相辞。刘备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一程。徐庶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请您不要再送了,咱们就此告别吧。”刘备拉着徐庶的手说:“先生此去,天各一方,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说罢,泪如雨下。徐庶挥泪告别,刘备骑马立于林畔,目送徐庶。看着看着,目光被一片树林挡住,“我真想把这片树林砍光,好多看他几眼!”刘备以鞭指道。
④忽见徐庶拍马而回,刘备喜出望外:“莫非先生改变主意了?”徐庶勒马对刘备说:“我因心绪如麻,忘了一件大事。有一位奇士,就在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您何不把他请来,此人必有大用。”这个人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人物——诸葛亮。徐庶详细介绍了诸葛亮的才德,建议刘备亲往隆中相请。刘备欣然接受。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鼎鼎有名:__________________
(2)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选自古典名著《______》,这本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有许多成语都出自于这本书,请写出一个:______________。再写一条出自于这本书的歇后语:______________。另外三部古典名著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事中的几个人物,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15、西栅的梆声
迟子建
①乌镇是一枝莲,东栅、西栅、南栅、北栅是它张开的花瓣。东栅因为天光和烟火气盛,这片花瓣在我眼里是银粉色的。西栅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高贵而又深沉。西栅被流水环绕着,那层层叠叠的楼台水阁,迷宫似的灰街长巷,也就有了舟楫的气象,似乎你轻轻一推,它们就会起航。西栅,这片花瓣在我眼里是烛白色的。
②来乌镇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白鹭、云朵、晨雾。与它们比起来,依赖车船出行的人,是多么的被动啊。白鹭来,乘着清风,扇动着丝绸一样的翅膀,倏忽间就翩然而至了;云朵呢,如果它们思念身下这片枕河入梦的人家了,从天宇的某个角落出发,且歌且舞,飘飘洒洒,也是说到就到了。比起白鹭和云朵,晨雾不是远客,它们就栖息在乌镇纵横交织的水泽深处。只要它们起了顽皮,就一哄而起,缚住太阳,把人间幻化为海市蜃楼。
③西栅由十二座小岛组成,所以进出西栅,须乘坐渡船。西栅的渡船是我喜欢的那种,渡船大体看来是梭形的,人工摇橹,至多坐六人,既不像大船那样笨拙少情调,又不像只能容一两个人坐的小舟,在水波上活跃得像条鱼一样,让人心生不安。不大不小的渡船,如同恰到好处的鞋子,最适合游人的脚。船家是个女子,乌镇人对她们有个亲切的称谓:船娘。而我觉得,女子的性情,最适合在西栅摆渡。因为这儿不是荒凉的海域,需要顶天立地的男人披荆斩棘。西栅是一个宁静的港湾,是个听桨声的地方,由性情温婉的女子做“掌门人”,再妥帖不过了。
④船娘戴着斗笠,不紧不慢地摇着橹。虽然落着雨,但岸上投下的灯影,依然盛开在河面上。没有月亮的夜晚,那一团团湿漉漉的橘 黄的灯影,是那么的鲜润明媚。带着一身的水汽,船停靠在客栈的码头上了。简单吃了点东西,洗漱后躺下,已是深夜了。旅途的劳顿,并没有使我立刻入睡。不过在西栅失眠是幸福的,因为你在静得出奇的夜里,能听见淙淙的流水声。
(选自《迟子建散文精选》,有删改)
【1】第①自然段中写乌镇是一枝莲,东栅这片花瓣在我眼里是_____色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栅这片花瓣在我眼里是_____色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自然段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读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展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从中体会出作者对西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3】根据第③、④自然段的内容,请你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4】第④自然段中“船娘戴着斗笠,不紧不慢地摇着橹。虽然落着雨,但岸上投下的灯影,依然盛开在河面上。”是________态描写,从中体会到西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牛郎和织女(一)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了。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己也舒服。
【1】模仿写词语。
勤勤恳恳(AABB式叠词)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笑嘻嘻(ABB式叠词)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五一十(含数字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眉开眼笑(表示神态的词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牛郎为什么对那头牛照看很周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的结构是( )。
A.分-总
B.总-分
C.总-分-总
【4】选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牛郎对老牛照顾得很周到的?
________________
17、拓展阅读。
门的悬念
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自打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十几岁,正是撒欢儿尥蹶子的年龄。用脚踢门,用脚关门,早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学校管理者为此伤透了脑筋,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什么“足下留情”“我是门,我也怕疼”,诸如此类。可是,无济于事。
大厅门被踢破的那一天,巡视教师找到校长,建议干脆换成大铁门——他们脚下不是长着牙吗?那就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
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定做了最坚固的门。”很快,旧门被拆下来,新门被装上去了。
新装的大门似乎挺有“人缘”,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孩子们走到门后,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穿越这透明锃亮的玻璃门的时刻,少年们的心感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能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不由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济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干脆——(______) 坚固——(______) 居然——(______)
【3】校长没有换成大铁门,是因为( )
A. 学校暂时没有铁门。 B. 铁门太贵。
C. 校长将爱化作信任,想让孩子们学会珍惜和呵护。
【4】“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定做了最坚固的门。’”这是一道怎样的门?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存折
一次,女儿问我家有多少钱?我想了想,把房子、家具、存款都算上,应该够50万吧。女儿脸上立即绽开笑容,说她是班上第三有钱的人了。我无奈地摇摇头。
那年春节,我回家过年。因为兴奋,加上连日来操劳,母亲起夜时突然晕倒了!幸亏及时送去医院,最后总算安然无恙,但精神大不如前。时常神情恍惚,丢三落四。所以,尽管假期已过,我却不放心走。母亲强打精神,装出一副精力充沛的样子,说自己完全好了,催促我早点走。我拗不过母亲,只好去订机票。
行前,母亲把我叫到床前,我一眼就看见她枕头旁放着一个首饰盒,用一块红绸缎布包着,不禁一愣。我猜里面一定装着母亲最心爱的宝贝。会是什么呢?
我正猜测不解,母亲已揭开外面的红绸缎布,露出里面暗红丝面的首饰盒。母亲从里面拿出一个小绸布包,深深地看了一会儿,像是看什么宝物,然后,慢慢抬起头,看着我,缓缓道:“妈这一辈子也没钱留给你,这里面装着你的出生时的胎发,5岁时掉的乳牙,还有一张百日照,照片背面记着你的出生时辰。我一直替你留着,现在,我年纪大了,你拿去自己保留吧。”
我接过来,小心翼翼地打开。一瞬间,我泪眼模糊。我意识到:这就是母亲的“存折”,里面装着母亲的全部财产,没有一样贵重的东西,但是对我,每一样都珍贵无比。
带着母亲的“存折”,我踏上归程。一路上,感慨万千。和我相比,女儿是富有的,她一出生就拥有的东西,是我拼搏多年才得到的。但是,女儿却永远也不可能像我一样,拥有自己的胎发、乳牙了。这些记载她生命的收据,被一路奔波的我遗失在逝去的岁月里,再也找不回来了!
【1】文章的题目“母亲的存折”具体指什么?用“﹏﹏﹏”画下来。
【2】为什么说母亲的“存折”没有一样贵重的东西,但是对“我”每一样都珍贵无比?
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4自然段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深深”“慢慢”“缓缓”几个叠词可见母亲舍不得把“存折”给我。(____)
(2)包装的用心尽心突出了母亲对“我”细腻而深挚的爱。(____)
【4】母亲“强打精神,装出一副精力充沛的样子”是因为( )
A.母亲不需要我们的照顾。
B.虽然舍不得我走,但是母亲不愿意耽误我的工作。
【5】“这些记载她生命的收据,被一路奔波的我遗失在逝去的岁月里,再也找不回来了!”正确的理解是( )
A.表达了“我”对女儿深深地愧疚之情。
B.表达了“我”对自己已逝岁月的遗憾。
【6】作者感慨“和我相比,女儿是富有的,……”请结合短文谈谈你对“富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这篇长文章时,你是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的?分享一下你的好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1】选段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画“ ”部分属于_______描写,这部分是一位________的心声;画“﹏﹏﹏”部分属于_______描写,这是一位_____________的心声。这样复杂多变的心理,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就是___________。
【3】选文第二段中,从______、______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使其意思不变。
①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②多可爱的小姑娘啊!
21、句子训练营。
(1)小时候,我( )对什么花,( )不懂得欣赏。(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关联词造句)
造句:
(2)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改变说法,意思不变)
(3)我喜欢的桂花。
扩成比喻句:
扩成拟人句:
22、他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就可以被扑灭。(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
23、亲爱的同学,你喜欢探险吗?你读过有关探险的书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旅行,都是一场自我与世界的对话。这次习作,就请你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吧。探险的人物、时间、地点由自己定,注意写出情节的曲折离奇。
要求:
1.发挥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如果能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就更好了。
2.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字。
3.习作中作能学校、班级、姓名等需要保密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