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许多多无数有气节的人物。(删去“许许多多”或“无数”)
B.《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琦君”和“《桂花雨》的作者”对调)
C.母亲在种植花生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改为“很多”)
D.即使你讲得再好,我们不听。(“我们”后面加上“也”)
2、下面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老师的教导让我耿耿于怀,我发自内心的感激我的老师。
B.在期末表彰大会上,校长信口雌黄地鼓励所有同学不断努力,勇攀学习的高峰。
C.美丽的织女和勤劳的牛郎相敬如宾,幸福的生活流淌着蜜的香甜。
D.刘小刚性格内向,平时不爱言谈,但是一到语文课他就振振有词,常令老师同学赞叹。
3、“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熏”的意思是( )
A.摸
B.刺
C.抚
D.吹
4、根据所学课文内容填空。
1.古代文人墨客对于“乡愁”都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表述:《枫桥夜泊》中张继的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相思》中纳兰性德所描写的乡愁是“风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知道写乡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喜欢白鹭,因为它是一首精巧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切都很适宜。
3.我喜欢读历史故事,《将相和》中蔺相如_____________,廉颇_____________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人难忘。我喜欢读书,冰心奶奶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好书。
4.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抗金名将岳飞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葛洪提醒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代伟人毛主席则教导我们要时刻保持紧迫感:“一万年太久,_____________”。
5、读句子,完成练习。
(1)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①夏天除了有蒙蒙细雨外,还会有怎样的雨?用四字词语来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夜的美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补充下面的句子,要有动态描写。
即使是_____________的夜晚,也有__________________,这情景着实迷人。
(2)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①“心旷神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用任意一种修辞手法,描写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①请用两个四字词语形容看到的鸟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这两句话中,可以感受到鸟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两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请运用这一修辞手法写一写听到的鸟声:______
6、填空
1.古人谈读书,告诉我们要有“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_”的学习态度;朱熹也总结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读书心得,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积累,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2.王欣想写一篇主题为“勤俭节约”的作文,她可以选用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作为文章的开头。
3.“爱国”是诗人永远歌颂的主题,在陆游梦中,“爱国”是“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的遗愿。
7、把下面名言或诗句补充完整。
(1)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___________。 ——《蝉》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飞
(3)___________________,不弃功于寸阴。 ——葛洪
(4)___________________,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
8、写出下面的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座天桥成弧形,就像虹。(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我的“长生果”(节选)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想种种神话传说;路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神伤,编织他的悲惨身世。
【1】联系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如饥似渴:___________
不言而喻:___________
【2】阅读给“我”的报偿是什么?请用波浪线画出。
【3】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高尔基说:___。
我说:___。
10、课内阅读。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__________,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__________于牖,__________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__________,失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按原文填空。
2.解释下列词语。
写:________________。 牖:________________。
施:________________。 走: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要求填空。
叶公平时喜欢龙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公见到真龙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这样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叶公好龙》一文的寓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公喜欢龙,但他胆小,所以怕真龙。
B.叶公喜欢龙,但喜欢的是想象中的龙,而不是真龙。
C.讽刺了那些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人。
11、名人读书法
①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适合怎样的读书法,还是应该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因为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么无论过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弄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文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
②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同时读五六本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 )在一天之内,( )不见得对同一本书怀有一样的热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读书时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其效果肯定要比“感情专一”地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要好得多。
③当然,( )哪种读书法,对每个读书人来说,它( )只是一种方法而已。所以,万不可被某种方法左右,尤其忌讳死读书、读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 )能钻进去,( )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浩如烟海:________ ②因人而异:________
【2】给短文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
无论……都…… 即使……也…… 既……又…… 虽然……但是……
【3】作者在短文中向我们介绍了三位名人总结的读书法,分别是:鲁迅的___,爱因斯坦的___,毛姆的____。
【4】孟子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告诫我们不应该___,而应该___。
【5】你喜欢哪种读书方法?为什么?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那一瞬
“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本文的中心?”临下课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接着就是一片沉默,大概所有的同学都在思考吧?两分钟过去了,我已经组织好语言,悄悄地抬起头瞟了周围一眼,真齐呀——一律低着头,趴在桌上。我赶忙也埋下头。
“想好了吗?”老师要提问了。
我多么希望老师叫我啊,可我却没有勇气举手,我默默地(等到 等待)着,心里轻轻呼唤着:“老师,我会!老师,叫我吧!”然而头还深深藏在那片整齐的方阵里。
又一分钟过去了,教室里仍然那么安静,老师决定“点将”了,我盼望着老师的“垂青”,却又害怕她提问我。她还在寻找,目光从我身上溜过去了,我的心一下凉了半截,突然,她好像发现了什么——她的目光(依然 居然)落到我身上,我们的目光相遇了,我用眼神告诉她:老“师,我会!”她似乎看懂了我的“话”,先冲我微微一笑,像是鼓励,给了我一点(信心 信念),然后点到我的名字。我觉得一切进行得那么缓慢,而事实上一切又是那么快。只那一瞬,我紧张、兴奋到了极点。我的回答其实并未让大家多么吃惊,同学们那么平静,然而我的心里却像有什么在翻动着。我甚至想和同桌握握手,让他分享一下我的快乐……
我站起来,把早已组织好的语言重复了一遍,声音那么响亮,答得那么流利,我简直不知道自己都说了些什么,又是怎样坐下的,我只觉得心在跳,(热烈 剧烈)地跳。
这就是我——一个中等生回答问题时的瞬间感受。虽然平凡,可是,我认为这里包含着最伟大的东西,那就是老师的目光与我的目光相遇的那一瞬间。那一瞬包含老师给我的信心,那一瞬让我冲破紧张的束缚,那一瞬我证明了自己。
人生道路上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一瞬。千百个这样的一瞬汇集成我的自信;千百个这样的一瞬编织成我未来的梦;千百个这样的一瞬铺平我生活的大道!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并把恰当的写在横线上
【2】“一瞬”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
【3】在文号找出一句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我”已经想好了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却不举手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那一瞬”给“我”的感触那样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生的道路上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一瞬”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课文,回答问题。(14分)
纸船——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 和悲哀归来。
(1)这首诗的作者: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妄弃:
②无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4、课内阅读。
“你找谁?”一个老头对我大声嚷。
“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
老头朝最里边的一个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选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意思的转折
C.表示声音的延续
【2】选文中画“____”的句子描写了母亲的________,让我们看到了一位________的母亲。
【3】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描写了母亲的________,让我们看到了一位________的母亲。
【4】“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这段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我”对母亲_________的情感。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儿
今天的世界是名副其实的“极速世界”。到处是快餐,以及快餐式的旅游、快餐式的阅读、快餐式的家庭生活……还有那快餐式的心情!有时,我们确实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儿。
将脚步放慢一点儿,我们才能尽情领略大自然之美。现代人旅行,从海南岛到哈尔滨,渡音757只要几个小时。旅行感都还来不及出现,旅客已经从夏季飞进了冬季。可是,呼啸的飞行中( )看不清长江,( )看不清泰山。古人骑一头毛驴上路,歇歇停停地走了三个月。他们不在乎哪一天抵达目的地,但他们说得出哪里草长马肥,哪里风高雪厚。小桥流水,黄土高坡,只有一程一程地慢慢走过,人们才可能真正认识江山。否则,我们只不过认识一张地图罢了。
将脚步放慢一点儿,我们才能潜心阅读,品尝文学经典的醇香。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在滚滚红尘中,离“心清自得诗书味”的境界越来越远了。然而.阅读就像与一位慢条斯理的智者交谈,是急躁不得的。读一本巨著是如此,读一篇美文、一首好诗亦是如此。不细细品味,你如何能读出“煮酒论英雄”的那份豪情与智慧?不跟随陶渊明一路寻觅,你如何到达宁静优美的“世外桃源”?不让心灵带着想象的翅膀翱翔,你如何领略得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韵?
将脚步放慢一点儿,我们才能听到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自。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暴露给别人,也没有人能够不让自己的愿望从言语中流露出来。因此,与他人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然而,倾听是需要一种定力的。“高山流水逢知音”,琴师伯牙与樵夫锺子期演绎了千古知音情。倘若锺子期当时步履匆匆,就不可能听清楚,更谈不上欣赏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了。心浮气躁的人,既无暇听清别人的心声,也很难静心聆听自我灵魂的独白。孙子日:“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其实“知彼”难,“知己”更难。因此,我们不妨将脚步放慢一点儿,多多聆听心灵的激情呼唤或喃喃低语。
亲爱的朋友,世界( )处处争先恐后,( ),我们不要只顾手忙脚乱地往前飞奔,有时确实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儿。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下列对第二自然段画“~~~”的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波音757飞行速度之快,形象地写出了今天的世界是名副其实的“极速世界”。
B.写出了人们在享受“极速世界”便利的同时,也留下了“旅行感”缺失的遗憾。
C.与下文的古人骑毛驴旅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将脚步放慢一点儿”的好处。
D.形象地写出了伟大祖国的幅员辽阔,字里行问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民族自豪感。
【3】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儿”的?用“ ”画出相的句子。这几句话是所在自然段的 句。
【4】短文是按_________的结构方式来行文的。
【5】短文标题中的“有时”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喜欢什么样的生活节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品读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当没有大风、而且晴朗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长可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一架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穿云霄。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选文第一自然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请你从选文中找出描写刘老师放风筝的句子,写在下面。
(3)选文第3自然段中加点的字有什么作用?
(4)第4自然段写的是刘老师有一次故意把线拐撒脱手,然后蹦着去追赶的情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7、阅读与鉴赏。
人们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充满美好的向往,而事实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又是什么样的呢?
材料一: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只能远远地望着,不能生活在一块儿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织女受了很厉害的惩(chéng chěng)罚,可是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一块儿过日子。日久天长,王母娘娘也拗(niù ào)不过她,就允许她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跟牛郎会一次面。
每年的这一天,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起一座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会面。就因为这件事,每逢那一天,人们很少看见喜鹊,它们都往天河那儿搭桥去了。还有人说□那一天夜里□要是在葡萄架下边静静地听着□还可以听见牛郎□织女在桥上亲亲密密地说话呢□
材料二:宇宙深处有白蒙蒙的一片,断断续续从北到南横过天空。如果把那白茫茫的银河当作一条真的河流,顺着东南方向,的确能在秋天的晚上,找到一颗最大最亮的星星,那就是“牛郎星”,因为只有这颗星星的亮度能够与“织女星”匹配。但它们和太阳一样,都是恒星,永远没有相遇的机会。同时,织女星距离地球26光年,牵牛星距我们较近,但也有16光年。
[注释]光年:光一年所走的路程长短(大约9.46万亿千米)
【1】在材料一“□”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在括号内用“ ”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牛郎织女的故事广为流传,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诗句,下列和他们的故事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A.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B.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C.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D.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4】及时概括语句的意思,能够帮助我们。提高阅读的速度,请你写出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上面两则材料,填写表格,一同去发现“牛郎”“织女”的秘密吧!(注意语言简洁,表达清楚。)
故事中的神奇之处 | 科学化的精准表达 |
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只能远远地望着,不能生活在一块儿了。 | _____________ |
【6】这学期我们阅读了许多像牛郎织女这样神奇的民间故事,班级要举办“我最喜欢的民间故事”交流会。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课外阅读中你最喜欢的民间故事内容吧。(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
《忆读书》片段
我自1980年到目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① ”做不到了,“② ”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在文段画“ ”处补充合适的内容,①处应补充:_________________;②处应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选项能恰当概括文段内容的是( )
A.读书好
B.多读书
C.读好书
【3】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作者对以下书籍的评价。
《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 《封神榜》:_______________
《荡寇志》:________________ 《水浒传》: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请用文段中的词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改为转述句。
海娃高兴地说:“那就给我一支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我会缩写句子
①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了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②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
③警卫员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礼。
21、按要求写句子。
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
(1)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改成反问句。
(1)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死说明了当时社会的残酷。
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成功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
(3)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
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学生,应该用积极的方式面对挫折和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
23、写作。
材料:老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群体,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可能等着你去看他,请以此写一篇文章,抒发一下的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