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5分)
(1)释:①解说,说明。 ②消除,消散。 ③放开,放下。
爱不释手( ) 解释( ) 释疑( )
(2)拔:①抽,拉出,连根拽出。 ②夺取军事上的据点。 ③吸出。④选取,提升。⑤超出,高出。⑥改变。
坚忍不拔( ) 提拔( ) 连拔数城( ) 拔腿( )
拔火罐儿( ) 出类拔萃( )
2、下列词语中,与“弄巧成拙”的感情色彩不同的一项是( )
A.声名狼藉
B.得意忘形
C.奋不顾身
D.厚颜无耻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间(jiàn)隔 单薄(bó) 冠(guàn)军
B.直奔(bēn) 强(qiǎng)逼 澄(chéng)澈
C.酵(jiào)母 嫉(jí)妒 誊(tén)抄
D.憎(zèng)恨 揩(kāi)泪 玷(diàn)污
4、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穿尽红丝几万条。
2.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___。
3.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弃功于寸阴。
5.盛年不重来,_______________。
6.奇花初胎,______________。
7.《示儿》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代)的__________,其中表达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____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5.宋代陆游《示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_。
7.九州生气恃风雷,_______________。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
8.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____________,少年强则国强,__________,少年自由则国自由,____________,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6、记诵牢固,灵活用。
1.古诗里的战争展现了人间百态。“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是王昌龄的壮志;“_____________,南望王师又一年”是陆游的伤痛;“剑外忽传收蓟北,___________”是杜甫听闻捷报后的喜极而泣。
2.犯罪嫌疑人终于落网了.这真是“多行不义,___________”!如果他早知晓《朱子语类》中的“人有耻,____________”这一道理就不会自食恶果了。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___________。”这句话出自课文《___________》。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例子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7、默写古诗
《己亥杂诗》
______________
_____代诗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看拼音写字词并写规范工整。
qí qū dàn shēnɡ jiǎo jié cí xiánɡ zì háo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精读和泛读
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
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不可能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去精读。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读大量的书,因此我们还要学会泛读。
泛读就是大略地读。泛读可以增加阅读量。通过泛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泛读又是精读的基础。通过泛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需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需要精读。
怎样进行泛读呢?
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于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似的快速阅读方法。
为了提高读书速度,泛读通常采用默读的方式。
当然,泛读也不是读完了事。每次泛读完毕,也应回想一下所读的东西,最好用简练的语言概述一下读物的内容。
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浩如烟海
一目十行
(2)文中第四自然段是 句(A.反问 B.设问 C.疑问),在文中的作用是 。
(3)什么叫精读?什么叫泛读?简要写在下面横线上。
10、阅读
奶奶的竹提篮
春节回老家,无意间看见奶奶那油光闪闪的竹提篮,顿时心中一酸,眼前又浮现出奶奶那慈样的笑脸……
记得孩提时,奶奶总是把馒头和别的一些吃的东西放在她的竹提篮中,高高挂在厨房的中央,一方面是为尊重食物,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害怕孩子们不知节俭,一下把全家人一天的口粮吃完了。只有到了该吃饭的时候,奶奶才小心翼翼地取出一点食物分给我们几个吃。我们双手捧住食物,轻轻地把食物掰开后放到嘴里,吃得总是那样规矩,那样香,因为奶奶每天都教导我们说五谷是有灵性的,糟蹋五谷会瞎眼。
平时,院子里总少不了几只走动的老母鸡,除了积攒几个鸡蛋填补家庭的开支,最主要的还是奶奶想让它们把好最后一关——啄食我们掉落在地上的饭食。
后来,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了,电冰箱代替了奶奶的竹提篮。赶上了好时光,奶奶总是乐呵呵地眯着眼笑,唯一有一点不顺眼的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把五谷糟蹋得太厉害了。每当看到有人浪费食物或把一些吃剩的饭菜随意倒掉时,她老人家总是摇着头唠叨说:“糟蹋五谷,真是作孽啊!”随后就给我们讲以往的苦日子。
我们不敢怠慢,时常用奶奶的教海严格要求自己,且互相监督,互相勉励,从小养成了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食物从不乱扔乱丢,吃剩的饭菜从不随意倒掉,虽然不像小时候吃饭后用舌头舔净碟碗,但时常用馍馍擦净或用开水冲一下碟碗后将残羮剩饭吃进肚里。有时,虽感觉不够雅观,但也坚持这样去做。
如今,奶奶去世了,但那只油光闪闪的竹提篮一直挂在我心中,因为它珍藏着我的童年和那个艰苦的岁月,承着一个老人对子孙的关爱和她的谆谆教诲……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慈祥_____________灵性_____________怠慢_____________雅观_____________
【2】用“____”画出两处具体表现我们受到了奶奶深刻影响的句子。
【3】奶奶高高挂起竹提篮的目的,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头结尾都用了省略号,其作用是( )
A.为了节省文章篇幅而省略了部分内容。
B.表明想说的话还有很多,显得含蓄而引人深思。
C.首尾标点一致,形成照应。
D.故意含糊其辞,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文章以“奶奶的竹提篮”为题目,你觉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本文内容,谈一谈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滑翔机之父”
--奥托·李林塔尔
①李林塔尔是德国工程师和滑翔飞行家,世界航空先驱者之一。他被世人称为“滑翔机之父”。
②青年时代的李林塔尔已经清楚地知道,将来的飞行器必然要依赖于机械动力。然而,当时他所面临的难题并不是有无动力,而是飞行器的结构设计和如何稳定操纵。
③李林塔尔选择了进行滑翔实验飞行的这条道路。为了设计出最理想的飞行器,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鸟类飞行原理的研究上。他耗费数年时间悉心观察,仔细研究各种鸟类的翅膀结构和飞翔的方法,尤其是注意到翼面和升力之间的关系。在7年的时间里,他制造出18种不同型号的滑翔机,他操纵这些滑翔机从屋顶或山坡上一次又一次地跳下来。虽然总是一败涂地,但他却百折不回,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④然而探索总是要付出代价的。1896年4月9日,李林塔尔操纵他的滑翔机从德国斯图伦附近的山坡上起飞后,恰遇一股强劲的风,他一下腾空很高,李林塔尔非常兴奋,然而他却全然不知滑翔机已达失速的边缘。正当他试图尝试一种新的控制方法时,滑翔机突然失速,一头栽向地面,滑翔机摔毁了,李林塔尔也受了致命的重伤--脊椎断裂,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在弥留之际,对他弟弟古斯塔夫说:“总是要有人牺牲的……”
⑤德国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为李林塔尔树立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写着“最伟大的老师”。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成语。
(1)病危将死的时候。( )
(2)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
(3)指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 )
【2】第④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这一段中的破折号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
【3】为了解决研究中的难题,李林塔尔选择了____________这条道路;为了设计出最理想的飞行器,他把主要精力放在______________的研究上。从“7年”“18种”“一次又一次”等词语中你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林塔尔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读了这句话,你最大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巩固
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的点睛之笔。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的点晴之笔。
【1】联系上下文章理解词语,有误的是( )
A. “乌云密布”指的是天空中布满了很多好看的云朵。
B. “惊叹不已”形容因为惊奇敬佩而发出的感叹久久不止,感受至深。
C. “点睛之笔”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2】下面哪组词与 “霎时间”意思都相近( )
A. 一刹那;顷刻间 B. 转眼间;许久 C. 片刻;瞬间
【3】游客们惊叹不已,游客们惊的是_________;叹的是________。 ( )
A. 张僧繇笔下的龙活了起来;张僧繇有一支神笔
B. 张僧繇笔下的龙活了起来;张僧繇的点晴之笔
C. 张僧繇之前讲的是真话;张僧繇的点晴之笔
【4】从文中划线的句子,你能感受到________。 ( )
A. 张僧繇很会给龙点眼睛
B. 张僧繇可能不是一般的凡人。
C. 张僧繇画画的技艺之高超
【5】“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这句描写相当精彩,写得________、________、有形,把当时________、________而起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真是神来之笔。( )
A. 有声、有色;风云突变、真龙腾空而起
B. 有色、有味;风云突变、真龙腾空而起
C. 有声、有色;风云突变、情况危急
13、课外阅读。
母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畜牧也一样,渴呀!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能力,迅速冲上公路,军车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的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 。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着斗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牛背。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凉。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战士说:“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收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三斤左右,放在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 ,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叫唤什么。不远的沙滩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的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20世纪末的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里看到这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幼时家境的贫穷困窘,想起了我那至今在乡下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流下了滚滚热泪。
【1】解释下列词语。
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戛然而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珍贵——(________) 忠实——(________) 慈爱——(________)
【3】本文依次叙写了三个感人的情节,分别是老牛______、强忍鞭打执意索水、护犊饮水母子情深。
【4】第④自然段有一空缺处,请你根据本段内容,填写出一句恰当的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你是运水战士,你会甘受处分而给老牛半盆水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葛茅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è)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将绳结打开。这时,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小亚细亚,他来到葛茅士绳结前,不加考虑,便拔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一举占领了比希腊大五十倍的波斯帝国。
一个孩子在大山里割草,被毒蛇咬伤了脚。孩子疼痛难忍,而医院在远处的小镇上。孩子毫不犹豫地用镰刀割掉受伤的脚趾,然后,忍着疼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一位朋友到一家餐馆应聘做钟点工。老板问:“在人群密集的餐厅里,如果你发现手上的托盘不稳,即将跌落,该怎么办?”许多应聘者都答非所问。这位朋友答到:“如果四周都是客人,我就要尽力把托盘倒向自己。”最后,朋友成功了。
亚历山大果断地用剑砍断绳结,说明他舍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小孩子果断地舍弃脚趾,以局部的牺牲换取了生命;服务员果断地把即将倾倒的托盘倒向自己,保证了顾客的利益。即使遇到难以避免的挫折,你也要选择最佳的失败方式。
成功往往蕴含于取舍之间。不少人看似素质很高,但他们因为难以舍弃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视了更长远的目标。成功者有时仅仅在于抓住了一两次被别人忽视的机遇,而机遇的获取,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作出果断的取舍。
(1)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3分)
舍弃—( ) 果然—( ) 果断—( )
(2)短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用小标题概括出来。(3分)
(3)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4)亚历山大剑砍绳结,说他是“舍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想一想,用传统的思维方式会怎样呢?(3分 )
(5)孩子果断地“割掉中毒的脚趾”。你认为他这样处理正确吗?如果是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2分)
15、阅读下面两篇文本,完成习题。(选择题均为单选)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族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棒了。站在房项,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柠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踩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中消失了。
⑦成年后,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香椿发芽的季节是(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这句话中“暗红”指的是( )
A.蝴蝶
B.香椿芽
C.香椿叶
D.枝尖
【3】文章以“香椿”为线索,依次写了( )四个部分的内容。
A.扒香椿——炸香椿——吃香椿——盼香椿
B.扒香椿一一盼香椿——炸香椿一一吃香椿
C.盼香椿一一扒香椿一一炸香椿一一吃香椿
D.盼香椿一一炸香椿一一吃香椿一一扒香椿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最适宜吃香棒的季节是夏天。
B.长大后,离开家乡,但是母亲捎来的干香椿还是童年的味道,说明我对那段记忆印象深刻。
C.“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写出了作者小时候非常贪吃。
D.炎炎夏日,吃上母亲炸的干香椿,夏天的炎热就消失了,是因为干香椿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
【5】关于下面这段话的理解说法错误的是( )
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瘦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A.“绽开了笑脸”写出了作者看到香椿芽生长时愉快的心情。
B.表达了香椿在经过冬天的“潜藏”后,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C.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初绽时的勃勃生机
D.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者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
【6】结尾第7自然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香椿的味道”在文中具体包含哪些味道?“生活百般滋味”,生活中你也许会遇到类似“香椿的味道”或者其他“味道”,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你的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填空。
这段话节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从“低矮,潮湿颓败,阴暗,犹如身在蒸笼”等词语中可以看出母亲挣钱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
①选文第二自然段主要是( )描写,突出了母亲挣钱十分不容易。
A.外貌描写 B.神态描写 C.环境描写 D.心理描写
②“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一遍”这句话运用了( )描写,表现了“我”当时的震惊。
A.外貌描写 B.神态描写 C.环境描写 D.心理描写
③作者在选段中反复使用“七八十个”这个词语,主要是想表达( )
A.小工厂极端拥挤闷热嘈杂的环境。 B.小工厂的人非常多。
C.小工厂的女人们都不算年轻了。 D.小工厂的老板不为员工着想。
【3】“我”看到了母亲挣钱的地方会是怎样的感受?
“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理解。
松鼠(节选)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 )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 )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骟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
【1】在选文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选文第一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不是从哪方面来描写松鼠的?( )
A.快速逃走
B.跑跳敏捷
C.储备食物
D.活动范围
【4】画“ ”的句子表现了松鼠_________。作者用了三个动词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松鼠对于危险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表现出松鼠 “_________”的特点。
18、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本文在描写父亲的时候,多次写到其他“孩子的父母”以及警察的言行,这种描写叫做什么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9、狐狸和樵夫
狐狸为躲避猎人们的追赶而逃窜,恰巧遇见了一个樵夫,便请求让它躲藏起来,樵夫叫狐狸去他的小屋躲着。一会儿,许多猎人赶来,向樵夫打听狐狸的下落,他嘴里一边大声说不知道,又一边做手势,告诉他们狐狸躲藏的地方。猎人们相信了他的话,并没有留意他的手势。狐狸见猎人们都走远了,便从小屋出来,什么都没说就走。樵夫责备狐狸,说自己救了他一命,一点谢意都不表示。狐狸回答说:“如果你的手势与你的语言是一致的,我就该好好地感谢你了。”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划“ ”。
逃窜(cuàn chuàn) 樵夫(jiāo qiáo)
【2】当狐狸向樵夫求救时,樵夫心里会怎样想呢?联系全文选出答案( )
A. 这只狐狸真可怜,我得找个安全的地方让他藏起来。
B. 我先答应帮助它,等猎人来了我再把他的藏身之处告诉猎人。
C. 狐狸是个坏东西,我得设法陷害它。
【3】樵夫给狐狸提供了躲避的地方,狐狸为什么却不感谢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段话所反映的中心,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乐于助人。 B.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帮助坏人。
C.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做心口不一的人。
20、句子世界
(1)读一读,按照例句意境写话
不在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2)用加点字的词语写话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3)把下面句子改写成语气肯定的陈述句,并说出它们的区别。
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怎能泯灭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呢?
(4) 请你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我凭触觉能得到如此多的欢快。
我通过视觉的力量,一定会看到更多更美的景色。
2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京戏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国人把京戏叫做北京歌剧。(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天地。
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你有没有像郭沫若、冯骥才那样仔细观察过一种小动物呢?请你也用真诚、细腻的笔触描写一种自己心爱的小动物,不少于400字,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