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不适合做春节海报的宣传语的一项是( )
A.张灯结彩迎新年,齐心协力谱新篇。
B.辞旧迎新,放飞梦想。
C.打造优美环境,共享碧水蓝天。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不属于比喻句的是( )
A.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B.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C.我仰望着空中的燕子,仿佛我的心也一起飞上了蓝天。
【2】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是( )
A.一只画眉飞了起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B.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
C.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3】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熔化了,流下了红色的泪水。(拟人)
B.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比喻)
C.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夸张)
3、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津津有味 比翼而飞 金璧辉煌 不计其数
B.风景名圣 举世闻名 呼啸而过 一知半解
C.无穷无尽 应接不暇 奇珍异宝 自作多情
D.众星供月 亭台楼阁 难以置信 震天动地
4、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①麻雀虽小——________________ ②黄牛吃草——________________
③赶鸭子上架——________________ ④老鼠钻烟筒——________________
⑤猪鼻子插葱——________________ ⑥黄鼠狼给鸡拜年——________________
5、抄写下面的内容,要求书写正确美观。
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规范书写词语。
qiú gē guān cai yí zhǔ shēn qū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7、句子应用
1.爷爷今年都八十岁了,他还学电脑,我问他能学会吗,他却说“ , ”。 过了没几天,爷爷竟然邀请我一起玩“飞车”。(填谚语)
2.俗话说:“ , 。”我们不能因为小小的成绩就骄傲起来,而是要虚心。(填谚语)
3.在全市开展“整治行人闯红灯”行动的那段时间,大家都比较遵守交通规则,但是整治行动结束后,一部分人又“ ——照旧”了。(填谚语)
4.关于读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不读书的国家或不读书的民族,不敢说是愚蠢的民族,但肯定是一个留下很多遗憾的民族。”这句话与刘向的“书犹药也,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补充名言)
8、将成语补充完整。
(____)星(____)月 心(____)神(____)
应接(____)(____) 兴(____)盛(____)
兵(____)马(____) 国(____)民(____)
心(____)神(____) 难以(____)(____)
9、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阅读上面的公交站牌,这个站台的名字是________,有________路车和__________路车停靠,在此站台乘车去“枣林湾园博园”,应该乘坐______________路车。
【2】小明要去“扬子公园”,在这个站台上车,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她叫纸月,是你们的新同学。”蒋一轮说。
“纸月?她叫纸月。”孩子们互相咀嚼着这个名字。
从此,纸月就成了桑桑的同学。一直到六年级第二学期初,纸月突然离开草房子为止。
纸月到油麻地小学读书,引起了一些孩子的疑惑;她为什么要跑这么远来上学呢?但过了几天,大家也就不再去疑惑了,仿佛纸月本来就是他们的一个同学。而纸月呢,有些拘束地生疏了几天之后,也与大家慢慢熟起来,她先是与女生们说了话,后与男生们说了话,一切都正常起来。
不久,大家还知道了这一点:纸月原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孩子,她的毛笔字大概要算是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中间写得最好的一个了,蒋一轮老师恨不能要对纸月大字簿上的每一个字都画上红色的圆圈。桑乔的毛笔字,是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中间写得最好的一个。他翻看了蒋一轮拿过来的纸月的大字簿,说:“这孩子的字写得很秀润,不骄不躁,是有来头的。”就让蒋一轮将纸月叫来,问她:“你的字是谁教的?”纸月说:“没有人教。”纸月走后,桑乔就大惑不解,对蒋一轮说:“这不大可能。”那天,桑乔站在正在写大字的纸月身后,一直看她将一张纸写完,然后从心底里认定:“这孩子的坐样、握笔与运笔,绝对是有规矩与讲究的。不能是天生的。”后来,桑乔又从蒋一轮那里得知:这个小纸月还会背许多古诗词,现在语文课本上选的那些古诗词,她是早就会了的,并且还很会朗诵。蒋一轮还将纸月写的作文拿给桑乔看了,桑乔觉得那作文虽然还是一番童趣,但在字面底下,却有一股其他孩子根本不可能有的灵气与书卷气。所有这一切,让桑乔觉得十分纳闷。他询问过板仓小学的老师,板仓小学的老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1】请简要地写出以上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咀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纸月的了不起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
【4】可不可以把句子中加点的词换成“几乎”?谈谈你的理由。
蒋一轮老师恨不能要对纸月大字薄上的每一个字都画上红色的圆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纸月的毛笔字到底是谁教的?他们是什么关系?请把你的猜想和理由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我的猜想:纸月的毛笔字是______教的,他是纸月的______。
理由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针对文中画“ ”的句子提出1个问题,并联系上下文解答。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垃圾食品是指被认为不健康的食品,是提供超过人体需要,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主要包括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肉类食品、汽水可乐类饮料、方便类食品。
材料二:记者就饮食习惯问题对某班5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项目 | 购买食品时首先考虑的因素 | 常喝的饮料类型 | |||||
营养价值 | 包装好看 | 味道好 | 纯净水 | 果汁 | 汽水可乐 | 白开水 | |
人数比例 | 72% | 8% | 20% | 25% | 30% | 40% | 5% |
【1】什么是垃圾食品?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我们要远离“洋快餐”,可多吃传统小吃如油条、烧饼等。( )
②从调查数据看,小学生在购买食品和饮料时几乎不存在问题( )
③从调查数据看,多数小学生在买食品时首要考虑的不是味道好。( )
【3】看到小学生“常喝的饮料类型”数据后,你有什么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①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
②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③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在选文的“( )”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应接不暇”在选文中的意思是: 。请用“﹏”画出选文中表示作者“应接不暇”的句子。
【3】从选文第1自然段的描述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里的鸟_____________多、___________多,还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____________。
【4】阅读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它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仿写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昨天“我”的眼睛看错了。
B.昨天看的不是时候,傍晚,鸟儿都休息了,因此看不到鸟儿。
【6】第3 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__________;第二个没有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__。(填序号)
A.这的确是鸟儿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的赞叹
B.这是对大榕树的称呼
13、默读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的习题。
雨果(1802—1885)是法国著名文豪。在英法侵略者纵火焚毁我国圆明园以后,1861年11月,他曾复信给一个名叫巴特勒的上尉,怒斥这桩丑行。下面是他复信的摘要: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那么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后来又经过几世纪的营造,究竟是为谁而建的呢?为人民。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他们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亦曾谈到过它。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看见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它仿佛是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一件前所未知的惊人杰作,宛如亚洲文明的轮廓崛起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一样。
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
【1】根据短文内容拟定一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结合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
荡然无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功伟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文章分为三段,并归纳第三段的段意。
【4】根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雨果为什么把圆明园与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和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雨果的复信中你体会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红星小学准备开展“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主题系列活动。
活动一:识经典人物
毛泽东说过:“生子当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中国四大名著中,有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细细品位。让我们马上启程,开始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吧!
【1】上文是文文同学为本次活动写的开场白,开场白中的四大名著指的是_____________。
【2】文文非常喜欢名著中的人物鲁达,给他做了一张“名片”,从下面这张名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鲁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的信息。
15、课内阅读。
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跨,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1)用“∥”给这个自然段分层。
(2)作者为了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让人理解,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3)作者用鲸与大象作比较,说明________;用我国捕获的一头鲸的舌头与________作比较,说明鲸的________。
16、阅读理解。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一丝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感觉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顿。
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人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人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子就会生意了!”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回去就要挨处罚。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在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树上的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哗啦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
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下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火车终于驶出了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前进,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思考——(______) 吵闹——(______)
【2】小乞丐用来买花的“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体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是对小男孩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最后一段说“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是什么强烈冲击着多尔先生?他的眼前为什么模糊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阵阵凉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白天拥挤的人潮已离去,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吞噬着沙滩上的脚印,汹涌的浪涛,向无声的沙滩,诉说着它的寂寞。
艳丽的晚霞,像是打翻了的颜料,洒在天边,烘托着鲜红的夕阳。而夕阳却好像喝醉酒的诗人,投入了水面晃啊晃的,把蓝色的海洋,都染成了耀眼的殷红。
渔船点点,如浪花上的花蕊,在斜阳的陪伴下,在家人的期待中,满载而归。
远天,归鸟盘旋海面,翅边仿佛擦过晚霞,此时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啊!海边的黄昏,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1】作者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壮美的海边黄昏风景图。
【2】读下列句子,是拟人句的打“√”,不是的打“×”。
(1)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吞噬着沙滩上的脚印。( )
(2)阵阵凉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 )
(3)汹涌的浪涛,向无声的沙滩,诉说着它的寂寞。( )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________的《________》。
【4】用横线在文中画出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仿的语句。
【5】短文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剥豆
一天, 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
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对。” 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可这不公平, 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一时, 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让儿子赢, 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 谁会让你? 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想到这里,我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儿子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瞟来瞟去。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转念一想:“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我剥豆的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 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 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细想起来,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写出同义词。
敛声息语——( ) 瞻前顾后——( )
【2】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其中的原因。
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刻画人物采用的主要描写手法有语言描写、__________和_________。
【4】文中的母子,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熟能生巧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陈尧咨的人,十分擅长射箭,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为此他常常拿这点来夸耀自己。
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射箭场上射箭,好多人都来观看。有个卖油的老头儿路过,便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看他,好久没有离开。他射出去的箭十支有八九支射中靶子,众人都拍手叫好,可这个老头儿却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陈尧咨看见了,便问他:“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的射箭技术还不够精湛吗?”老头儿说:“这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手熟罢了。”陈尧咨生气地说:“你怎么敢瞧不起我射箭的技艺!”老头儿说:“你可以凭借我倒油的经验悟出这个道理。”说完便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用勺子舀了油慢慢地向葫芦里倒,油从铜钱孔穿过而钱一点都没有湿,陈尧咨非常佩服。老头儿于是说:“我也没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陈尧咨笑了笑,再没有说什么,便让老头儿走了。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横线标出。
担子(dān dàn) 靶子(bā bǎ)
倒油(dǎo dào) 射中(zhōng zhòng)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夸耀 ——( ) 精湛 ——( )
技艺 ——( ) 佩服 ——( )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熟能生巧:( )
A.食物烧煮到可吃的程度 B.熟悉
C.熟练 D.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4.老头儿是怎样评价陈尧咨的箭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缩句。
(1) 受检阅的部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 缓缓进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训练营。根据提示写句子。
(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给句子改变说法,意思不变)
(2)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照样子,用加点词语写一句话)
(3)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缩句)
22、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 ②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
23、小练笔。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请你谈谈对读书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