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丁丁总觉得自己年纪还小,有很多时间可以支配,所以他做什么事情都不着急,拖拖拉拉的。如果让你劝他珍情时间,你会选择( )
A.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B.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木匣(jiá) 谨慎(jǐn) 抖擞(sǒu) 硕果累累(lěi)
B.歧路(qí) 矫健(jiǎo) 发酵(jiào) 一字不落(là)
C.石榴(liǔ) 削弱(xiāo) 誊写(téng) 栩栩如生(xǔ)
D.嫉妒(jì) 琐碎(suǒ) 磁铁(cí) 三更半夜(gēng)
3、课文《慈母情深》的结尾是“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下列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总结全文,点明了这本长篇小说的与众不同。
B.抒发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这本长篇小说的无比喜爱之情。
C.含蓄隽永,交代故事的结局,省略了许多内容,让读者回味无穷。
4、规范书写词语。
dǒu qiào shǎn shuò hū xiào dàng yàng yáo yè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5、注音并组词。
逸__________________ 桨__________________
榕__________________ 桩__________________
暇__________________ 累__________________
袅__________________ 嫦__________________
娥__________________ 嫉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对“年龄称谓”的理解,完成练习。
A.______: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B.及笄:______。
C.花甲:______。D.弱冠:______。E.______:指人三十岁。
“及笄”中的“笄”指______;“弱冠”中的“冠”指______,如果用来比喻弄错事实,认错对象,可以用成语“______”来表达。
7、填空。
“鹬”结构是( ),拼音是( )。
“蚌”结构是( ),拼音是( )。
“适”结构是( ),拼音是( )。
“旷”结构是( ),拼音是( )。
8、按要求或者课文内容填空
(1)林语堂说:“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________,可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爱________”。
(2)________,后人乘凉。
(3)________,白头闲坐话艰辛。
(4)《________》作者是海伦凯勒,她19个月时,一场疾病让她变成了一名________人,在她父母的寻求下,________老师来到她身边,改变了她的生活。
9、阅读。
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晩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1】本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明白(_________) 期待(__________) 津津有味(__________)
【3】“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4】“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越看越明白”的含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
B.“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
C.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它们之间的读音很相近。
D.“我决定咬了牙”写出了作者决定自己读书时毅然决然的内心感受。
【6】结合全文说说,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站直喽
①年的脚步越走越近,候车室里人潮涌动,男女老少叽叽喳喳个不停,好似一口煮沸了的锅。检票口,排了一长溜儿的队伍,向前动。我抱着儿子挤在队伍中,焦急地等着检票。
②队伍蜗牛般爬行,我紧张极了,自己瞒天过海的把戏能否成功就在此一举了。我轻声对儿子说:“你把脖子缩起来,靠到我的肩膀上。”儿子忽闪着眼睛,不知其意,却也乖乖地照着做。“成人全票,儿童半票,请出示车票。”检票员动听的声音传进了每个人的耳朵,也撞击着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站在我前面不远处有个健硕的中年人,黝黑的脸庞,浓眉大眼,大大小小的包裹,扛着、背着,身边还带着一个纤弱的小男孩向前走去。
③检票员毫不犹豫地拦住小男孩,领他向测身高的1.2米线走去。小男孩站在那里,惶恐地看着中年人。也许是天气太冷了,小男孩寒颤颤地站着,紧缩着脖子。“1米18,半票。”检票员高声说。中年人盯着小男孩,面露愠色,转而笑呵呵地递给检票员两张车票,仔细地看了看,惊讶地问:“你怎么买了两张成人票?”
④中年人嘿嘿一笑,露出一口白牙,然后转过头对看小男孩严肃地说道:“站直喽,儿子!”声音清晰有力。小男孩仿佛一个战士接到命令一样,立刻抖擞精神,把身子一挺,头一昂。“1米23,全票。好孩子!”检票员赞叹道。小男孩银铃般的笑声响起来,感染了大家,笑容也在中年人脸上漾开,灿若春天,乘客们都把尊敬的目光投向魁梧结实的中年人。此刻,我的心一阵悸动,身子似乎矮了半截,不敢向前移动。
⑤“爸爸,我也要上去站直身子。”儿子挣脱我的怀抱,说着就要跑过去。我猛地拽住儿子,偷偷地溜出了队伍,转身向售票处走去,毫不犹豫地补买了一张儿童票。
⑥队伍长龙一般,蜿蜒向前,儿子牵着我的手,移动到测身高的1.2米线处。儿子兴高采烈地走去,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昂首挺胸像一个凯旋的将军。高声道:“爸爸,我已经站直了。”检票员抚摸着儿子的头,笑了。我看着儿子的神气,也忍不住开心地笑了。检票口又是笑声一片。
【1】文章题目“站直喽”拟得好,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②段“自己瞒天过海的把戏”具体是指________,第⑤段“我”又“毫不犹豫地补买了一张儿童票”是因为:__________。
【3】文中多次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请根据相关句子,梳理一下“我”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
焦急——___——惭愧——___
【4】短文第4段中“此刻,我的心一阵悸动,身子似乎矮了半截,不敢向前移动”,这时,他心理一定在想:________________。
【5】短文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是___描写,由此看出这是一个___的小男孩。
【6】有人说文中中年人的做法很“傻”,你赞同吗?请你发表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我的盲母亲
①我是在村那头的坡顶上捡来的,是巷口卖冰棍的双目失明的姨娘给了我一个家,从此我便成了她的女儿。
②开始的时候,我很满足于自己那由肮脏的板壁、黝黑的炭炉、简单的饭菜构成的生活,妈妈虽然每天很辛苦,但总是因为我努力学习感到很自豪。
③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我渐渐感到了自卑,甚至开始想逃离这个家。当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时,我做了一件很过分的事;我竟然对我的盲母亲说:“妈,我会住在学校里。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
④“为什么?”母亲的目光黯淡了。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靠着竹棒的指引默默地走出去。一会儿,母亲回来了,为我拿来了一条裙子,那是母亲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用挤下来的钱买的。
⑤我穿着这条裙子住到县城的学校里。一段时间中,母亲果然遵守诺言,没有来学校找我,我竟然有些欣喜。不过每个月,都会有一位早年已住进城里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一些营养品及生活费。
⑥直到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当老婆婆将一包鸡蛋和50元钱塞给我时,她拉起我的手摇着头说:“莉呀,你有出息啦,可不能没良心啊!你妈妈眼睛看不见,含辛菇苦地供你在县城读书,受了多少罪!这三年,我哪能这么有空儿月月回乡?三年了,每个月都是你妈妈央求别人把她送上汽车,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把东西交给我,让我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
⑦老婆婆哽咽得说不下去了,她告诉我,妈妈就在学校外,却因为怕我看见她来不高兴,所以不敢进来。
⑧我听了,直冲出校门,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我的母亲——那个把我捡来,抚养我大的盲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她的眼睛深深地凹陷进去,枯竹似的双手布满青筋,拄着那根唯一忠诚地陪伴在身旁的又光又亮的竹棒。我的视线模糊了,心如刀绞。“妈妈!”我奔过去,紧紧地拥抱住母亲。
【1】选择表示心情的词语,将“我”的感情变化补充完整,填写序号。
A.欣喜 B.自卑
自豪——( )——( )——感动
【2】第③自然段中“我做了一件很过分的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④自然段加点的词语中让我感受到了( )
A.母亲的双目失明
B.母亲的痛心坚忍
C.母亲的不善言辞
【4】“我”在县城读书每月都会得到营养品和生活费的原因是( )
A.老婆婆每个月都回乡,因此能帮我捎来。
B.老婆婆心地善良,愿意资助我完成学业。
C.母亲送到县城,托老婆婆帮忙捎来给我。
【5】阅读第⑧自然段,思考:作者细致刻画母亲外貌的用意是( )
A.突出母亲苍老憔悴,衬托出我对母亲不守承诺的抱怨。
B.突出母亲苍老憔悴,衬托出母亲对女儿那份深深的爱。
C.突出母亲苍老憔悴,体现出母亲对我没有良心的不满。
【6】“我”的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鲸(片断)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
(1).仿照短文中的句子,用“其实”写一句话。
(2).这段话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表达的中心是:
(3).画线句中的“它”指 。 这句话这样写的好处是:
(4).学了课文《鲸》,你还了解到有关鲸的哪些知识?
13、上帝的礼物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上帝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礼物,那就是“成功和快乐”。但上帝又不愿意让人们轻而易举得到这份礼物,因为他担心得到得太容易了,就不懂得去珍惜。
于是上帝把天使们找来,商量如何把这份礼物藏到一个很难找的地方,让人类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取成功和快乐。
一个天使说 我们可以把礼物深埋在地下 上帝回答说 不 不能这么做 因为人们只要掘地3尺 就可以找到它们 另一个天使建议 我们可以把礼物沉入黑暗的海洋深处 上帝还是不满意 不 那儿也不行 人类已经学会潜入深海的本领 不用费力就能找到它们 这时,又一个天使说:“我们可以把礼物藏在雪山极顶。”上帝再一次否决了这个建议:“不行,因为人们最终会攀上最高的峰顶,然后再把礼物带到山下。”
天使们毫无办法。这时上帝开口了,他说:“我想起一个地方,可以埋藏成功和快乐,这就是人类自己。我要把这份礼物深藏在每个人自己身上,因为他们永远都不会想到,自己的成功和快乐,就藏在自己的身上和心里。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找到它。”
天使们一致叫好,然后按照上帝的吩咐,悄悄地把礼物藏在了每个人身上。
【1】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你认为最好的内容!
【2】试着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否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而易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使们要把礼物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上帝却不满意,最后上帝决定把礼物藏在__________。这份礼物是_____________。你认为上帝的办法妙在___________。
【4】给第三自然段空白处加标点符号。
【5】“天使们一致叫好,然后按照上帝的吩咐,悄悄地把礼物藏在了每个人身上。”反复地读这句话,特别注意带点的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那些骄傲自满的人或对那些自卑,总是羡慕别人的人,你想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联系语段内容,解释成语的含义。
绝口不提:________________
理直气壮: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描写蔺相如动作的词,用横线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秦王喜欢和氏璧的句子。
【3】蔺相如提出要举行隆重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
【4】秦王为什么跟蔺相如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呢?
_______________
【5】语段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在奋力奔跑的时候,最大速度能够达到二十四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跟鸵鸟比起来差远了——鸵鸟奔跑的最大速度是七十二千米每小时。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面,鸵鸟应该算是奔跑的世界冠军。
比鸵鸟跑得更快的动物就要数猎豹了。猎豹奔跑的最大速度可达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猎豹才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但是游隼向下俯冲时的速度更快,超过三百二十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速度的两到三倍!它俯冲时的速度比任何一种动物奔跑时的速度都要快。
不过,游隼还是没有飞机飞行的速度快!在喷气式飞机飞行的高度,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一千零五十千米每小时, 而一些高速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速度是声速的数倍。如果你对着一个以超音速移动的人大喊,他是什么都听不见的。因为声音根本就追不上他。
乘坐喷气式飞机去旅行,速度绝对是够快的了。但是,如果你想到月球上去,就需要搭乘速度更快的工具了。对!我们需要一枚火箭。为了摆脱地心引力,飞到浩瀚的太空中,火箭的速度要比喷气式飞机快得多才行。火箭的最大速度能达到四万千米每小时,是声速的三十多倍。进入太空之后,即使关掉发动机,火箭仍可以继续前进。
【1】借助关键词语,将表格补充完整。
名称 | _____ | 鸵鸟 | _____ | 游隼 | _____ |
速度 | _____ | 72千米每小时 | _____ | 320千米每小时 | _____ |
【2】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人在奋力奔跑的时候,最大速度能够达到44千米每小时。__________
(2)跟它的速度一比,火箭就好像是静止的一样。__________
(3)飞机飞行的速度很快,如一些高速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速度是声速的数倍。__________
(4)猎豹奔跑速度惊人,如同离弦的箭飞驰而过。__________
【3】文中画“ ”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语音的延长。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D.补充说明。
【4】在“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面,鸵鸟应该算是奔跑的世界冠军。”一句中,“应该”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
珍贵的爱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出生。很多眼睛注视着分娩室的门口,相识和不相识的面孔神情严肃。一刻钟,又一刻钟,当婴儿响亮的哭声传来,很多人流下了眼泪。原来婴儿的父亲身患癌症,命在旦夕,为了能让他活着时抱一抱亲生孩子,婴儿的母亲决定让孩子提前两周出生。
那个不幸又幸运的父亲终于在生命尽头拥抱了自己的女儿:“你真美丽,我是你爸爸,不要忘记我。”这是他生命中惟一一次拥抱女儿,也是留给女儿惟一的一句话。
女婴出生3天后,父亲死亡。
提前两周出生的早产儿,是否健康?会不会因为不足月而孱弱多病?闭上眼睛,我甚至能猜想出她发烧的样子。寒冷的冬夜里,她的母亲紧紧抱着她,赶末班车去医院。雪下得正紧,北风像刀一样割向脸颊。僵硬的手指抹过去,不知是雪水还是泪水。
出生便面对父亲丧生,一切苦难可能接踵而至。
但当她懂事的那一天,我肯定她没有怨言。她以超前两周的诞生,跨越了生死门槛,被父亲紧紧拥抱。她享受了深沉的父爱,她是个被父亲抱过、祝福过、叮咛过的女孩,尽管一生仅有一次。父爱将永远留在她身上,她永远无憾。
还得感谢那位勇敢的母亲,她教会我们懂得了,有些爱,宁可稀少,不可缺少,那是我们感情的源头。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生命垂危。(______)
(2)身体瘦弱多病。(______)
(3)形容事情接连不断发生。(______)
【2】为什么那个父亲是“不幸又幸运”的?
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题目中“珍贵的爱”主要是指______,说这爱是“珍贵”的,是因为_______。
【4】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短文内容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什么内容最使你感动?
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本文,你是否会更珍惜父母对你的爱?谈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文/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姓徐,名锦澄。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的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每每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我不禁还怀着深深的敬慕之意。
【1】从文中找出一组反义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的“果然”一词在文中指的是什么?请用横线画出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请把它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徐先生教了“我”哪些作文的技巧?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你觉得对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一个技巧?简要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读短文的开头和结尾,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逃难(nán nàn)的人流中,一位母亲带着她3岁的孩子,随着人流向远方走去。这位母亲把最后的一点干粮磨(mó mò)碎,喂给孩子吃,看着孩子瘦弱的小脸,禁(jīn jìn)不住落下泪来。她知道,自己已经两天没吃什么东西了,半个月的饥寒交迫,令她的身子极为虚弱。她怕自己支撑不住,最后孩子也无法活命。想来想去,这位母亲抱着孩子走到一位逃难的人面前。这个人,是她家以前的邻居,是个医生,为人非常善良,她知道,如果现在把孩子托付给他,他一定会把孩子养大成人。
“我一辈子感激你,”母亲给这位邻居跪下了,“请你带着我的孩子一起逃命。”
“不,我不能答应你。”邻居为她和孩子简单地检查了身体状况后,拒绝了她,“我的事情已经够麻烦了,我帮不了你的忙。”
母亲只好抱着孩子,重新上路。
一路上,不停地有人倒在路边,再也起不来了。可是,这位母亲却奇迹般地带着孩子,穿过边境线,住进了难民营。
在难民营里,她又遇到了那位邻居。“你和孩子都需要支撑。”那位邻居说,“只有你们互相支撑,才能母子平安。”这位母亲此时才明白了邻居的好(hǎo hào)心。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通读全文,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3】“饥寒交迫”中的“饥”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再查音节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
【4】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谈谈邻居为什么拒绝了这位母亲的请求?
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这位母亲起先觉得自己快支撑不住了,最后却奇迹般地坚持下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按要求完成练习。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③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④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呢?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⑤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地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⑥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⑦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⑧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⑨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⑩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1】理解与积累。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难以名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到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俨然——(______) 庄严——(______)
【2】提取信息。
(1)“我”__________上老师书架的样子:那一本本__________的书装满了一面__________的架子,是一队队__________
(2)和家里大大的书架相比,少年书架__________、__________,但它一直陪伴着“我”成长,是“我”的__________,并长久地给“我”力量。
【3】内容探究。
本文围绕“书架”写了4件事:①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书架伴“我”成长。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妈妈看到“我”自己做的小书架时,她高兴的原因是“我”这么聪明能干。
B.作者称书架既是久违的老友,又是“我”的长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悦以及对它陪伴的尊敬。
C.作者为了烘托爸爸在为“我”制作书架,而“我”即将拥有书架时的开心惊喜,抓住环境进行描写。
D.这篇文章既有对父母之爱的怀念,也饱含着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对丰富精神世界的追求。
【5】语言品味。
(1)读句子,结合带点的词语,体会句子的含意。
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子。“美丽的家伙”指_________,这句话将书架__________,我从中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语言表达。
(1)人们认为,书是“长生果”“营养品”“朋友”“故地”。你觉得书还可以是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2)文中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它是如何陪伴你成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万花筒。
1.我们精心地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地球会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用一个恰当的关联词练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我最早的读物是被孩子们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改变语序,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街上有人放花。(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家都讲卫生,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了保障。(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表达交流。
同学们,还记得冰心和叶文玲向我们讲述的那些有趣的读书经历吗?这些经历让她们无比珍视和难忘,同时也对她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从你读第一本书开始到今天,有哪些事依然让你印象深刻呢?请写一写自己与读书的那些事吧。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