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捶打 大概 脖子
B.摔倒 炼习 想念
C.黄昏 任凭 况且
D.自豪 帅气 课堂
2、《一百条裙子》中,( )为问旺达有多少条裙子、多少顶帽子感到不安,希望同学别再拿旺达开玩笑。
A.佩琪
B.杰克
C.塞西莉
D.玛蒂埃
3、填入括号中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虚心地承认错误,( )坚决地改正错误,我们( )能健康地成长起来。
A. 只要 或者 才 B. 只有 或者 就 C. 只要 并且 就 D. 只有 并且 才
4、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全部是多音字的一项是( )。
A.家雀 倾斜 系鞋带
B.投降 均匀 笑嘻嘻
C.少年 挣扎 轰隆隆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重整棋鼓 危机
B.面如土色 排炼
C.山崩地裂 尖利
6、选出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弯曲(qū) 角色(jué) 饶恕(sù) 钉上钉儿(dìng)
B.薄雾(bó) 露面(lòu) 笨拙(zhuō) 哄堂大笑(hōng)
C.霎时(shà) 肝脏(zàng) 惩处(chéng) 摇摇欲坠(zuì)
D.训斥(chì) 旋转(xuán) 宁可(níng) 唉声叹气(āi)
7、回顾本学期所学,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中“可怜”的意思是“可爱”。
B.电灯、电话、互联网等都是人类伟大的发现。
C.阅读时,可以试着从课文的内容、写法和启示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D.“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这是作者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连续、细致观察后的描写。
8、按课文内容填空。
(走近名人)
本学期,我们认识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______,具有民族气节的京剧表演艺术家______,“不取道旁李”的七岁智慧儿童______,古代神医______,射箭能手______等。
(走近名句)
(1)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
(3)生当作人杰,__________。
(4)“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是有关气象的谚语,我还知道类似的谚语是(写一句):__________。
(5)“__________,寸有所长。”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所以我们都要抓住时机好好学习,要知道,“机不可失,__________”呀!
9、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写的。
【2】把古诗补充完整并说说补充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杂兴:__________ 耘田:__________
【4】本诗前两句写出了夏收前后农村的繁忙景象和农民的辛苦。后两句中表现了儿童的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几响清脆的锣声,划破了村庄的宁静,街上立刻响起忙乱的脚步。乡下的孩子一听到这锣声,就会脚板下生风,不一会儿就把小小的糖摊儿围起来。孩子们瞪大双眼,眼珠儿随着糖人师傅灵巧的双手滴溜溜地转,惊奇地看着一个个小玩意儿怎样诞生。
①糖人师傅的手像在变魔术,一会儿变出个孙悟空,一会儿变出个大公鸡,一会儿是小白兔,一会儿又是老母猪……一块糖稀他捏几下,用嘴一吹,手上就托起了这些小生灵。“糖人师傅的嘴,怎么这么神呢?”孩子们心里非常好奇,都伸长脖子瞪圆双眼,恨不得撬开他的嘴看个明白。
一会儿几个孩子掏出母亲给的钢蹦儿,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糖人,高高兴兴地举着跑回家。没买糖人的孩子羡慕地跟随在后面,说说笑笑地走得老远,老远。
一个糖人一个故事。孩子们凭借想象,讲述糖人的趣事,这个这么讲,那个那么编,嘻嘻哈哈地说个不停。猛然发现糖人要融化,这才想起应该吃掉。可是谁吃第一口,又成了难题。大家让掏钱的孩子先吃,掏钱的孩子又让别人先吃,推让了好久定不下来,只好猜拳。猜胜了的孩子拿起糖人,端详一会儿用舌尖舔舔,然后郑重地让给别人,别人依然用舌尖小心地舔舔,谁也不想咬碎这个糖人。②糖人就这样渐渐地融化了,消失了。
我的童年早就过去了,可是这些事情却经常想起。每当想起这些,我就自然想起那些小伙伴。③原来糖人在我心中还没有融化呢。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端详:________________郑重: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宁静——(______)惊奇——(______)灵巧——(______)
【3】读选文中的句①,请用两个词语来描写糖人师傅的手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加点部分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并说说加点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选文前的横线上给这篇文章写一个合适的题目。
【6】选文中的句②和句③是否矛盾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堂直播间。(7分)
(1)读了《绿叶的梦》,让我们从内心感受到,绿叶的梦是快乐的梦,因为 ;绿叶的梦是 的梦,因为 。
(2)《芦叶船》这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对 的回忆。文章脉落清晰,层次分明,作者是“先回忆了 ,再详细回忆了 的情景,最后讲了“我”和表兄 ,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
12、阅读理解。
手上的皮肤
①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双手,好像对手很熟悉,其实你如果仔细观察研究一番,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地方。
②手是干活的“工具”。为了防止皮肤受伤,手掌和手指的皮肤就多生了几层。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大约厚0.4毫米,而手掌和手指上的皮肤厚度是其他部位的5倍。手上的皮肤用力和磨擦最多的地方,会自我保护——生出又硬又厚的茧子。如果你和一个陌生人握手,凭感觉你就能知道对方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从事脑力劳动,因为前者的手粗糙有力,后者的手柔软细腻。
③手心有许多纹路,手背关节处有褶皱,这样手就能自如地抓握东西。假如没有这些纹路和褶皱,整只手就像一块僵硬的钢板,什么动作也做不了啦。人手心的纹路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职业形成的因素,因此每个人的手纹各不相同。手纹能反应一个人的经历信息,但认为看手紋就能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④手指肚的地方,有许多整齐有规律的图形,就是人们常说的“指纹”。指纹有斗形、萁形、弓形等。每个人的指纹都与别人的不同,并且终生不变。因此,按手指印可以代替盖印章;公安人员经常用在犯罪现场取指纹的办法抓坏人。指纹能增强手指触觉的敏感性,所以盲人能熟练地用手指触读。指纹有如自行车外带上的花纹,可以加大手指的摩擦力,捏东西的时候,东西不至于滑动。
⑤指甲是手指皮肤的孪生兄弟,有保护手指和帮助手指工作的作用。指甲会像毛发一样不断生长,每天都会长出一点点。指甲根部半圆形发白的地方,就是新长出来的指甲。如果不慎损伤了指甲,也不必太担忧,随着指甲向外生长,伤痕也会逐渐上移,最后与长长的指甲一起被剪掉,留不下任何痕迹。
⑥手的用途多,手上的皮肤学问也多。
【1】第⑤自然段中的“孪生兄弟”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_________的结构,从手上皮肤的厚薄、纹路和褶皱、_________、_________四方面介绍有关皮肤的知识。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手粗糙有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手柔软细腻。
B.手上的皮肤用力和磨擦最多的地方,通常会生出又硬又厚的茧子。
C.指甲受到损伤不必太担忧,随着指甲向外生长,伤痕也会逐渐上移。
D.手纹能反应一个人的经历信息,所以看手纹就能知道一个人的命运。
【4】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与“整只手就像一块僵硬的钢板,什么动作也做不了啦”相同的一项是( )
A.指甲会像毛发一样不断生长,每天都会长出一点点。
B.指甲根部半圆形发白的地方,就是新长出来的指甲。
C.手指肚的地方,有许多整齐有规律的图形,就是人们常说的“指纹”。
D.身体皮肤大约厚0.4毫米,而手掌和手指上的皮肤厚度是其他部位的5倍。
【5】第④自然段关于指纹的特点和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的指纹终生不变,按手指印可以代替盖印章。
B.指纹有敏感度,所以公安人员用取指纹的办法抓坏人。
C.指纹能增强手指触觉的敏感性,盲人能熟练地用手指触读。
D.指纹上的花纹加大了手指的摩擦力,捏东西的时候不容易滑动。
13、阅读检测台
处处留心皆学问
我们好多人都有一句自己喜爱的名言,用来鞭策自己。而我心中铭记着这样一句话:处处留心皆学问。在我们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能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平常的事情中获得知识。日积月累,这些知识就如粒粒沙子,堆成了小沙丘。当你遇到问题时,你从自己的积累中找出相关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正因为我信奉这句话,所以受益匪浅。
一次自然课上,老师对我们进行一次小测验。课本上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考起来并不费力。可是,老师却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课外题,问鱼有什么内脏。同学们都给难住了,有的傻愣愣地瞪着黑板,有的皱着眉头咬笔杆。而我呢,略加思考,便胸有成竹地在试卷上写出:肝、鳔、胆、肠……几天后,考试结果出来了,我拿了个100分。同桌半开玩笑地说:“石蕾,你是不是在考试之前解剖过鱼呀?要不怎么对它的内脏了如指掌?”我神秘地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上个星期天,我看奶奶剖鱼,鱼的内脏刚被掏出来,我就像个小问号似的缠住奶奶,问它们叫什么名字。奶奶没法子,只好依次报了出来。我认真地听着,用心地记着。也不知什么缘故,我记得特别牢,一个个都好像在脑海里扎了根似的。谁知这留心而来的学问,竟在这次考试中用上了。”啊,我这个100分可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送给我的啊!
“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使我不但在学习上尝到了甜头,而且在生活中也受益匪浅。一天,我无意中看到姐姐在一篇作文中写道:一串红在这美丽的春天里绽开了笑脸。我猛然想起,我们学校的花坛里也有几盆一串红,可是全都是秋天开的呀!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姐姐,姐姐拍着我的头说:“小蕾,真谢谢你,我把映山红和一串红给弄混了。这篇文章我还想投到《扬子晚报》呢!若被登出来,岂不是闹了个大笑话!”我心里喜滋滋的,更感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妙处。
是啊,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留心生活,我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找出文中的六个成语写下来。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你是怎么理解”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的?可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喜爱的一句名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填空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zhū)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yǒng)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kēng)锵(qiāng)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xiào)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líng),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坚定—________ 清晰—________ 崛起—________ 欺凌—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喝彩:________
铿锵有力:________
【3】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是________段,起________作用。
【4】画横线的句子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
A.佩服感叹
B.惊讶疑惑
【5】有什么话对周恩来说。________
15、照样子写句子。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仿照例句,以“萤火虫”为描写对象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1.校园里五颜六色的花儿。
2.我闻着菊花散布出来的香味。
3.早上出门的时候妈妈嘱咐我说,“阴沉沉的天气,可能要下雨,你代上雨伞吧?”
17、修改下面一段话。
突然,天空乌云蜜布,刮起了微风。一会儿,雨哗哗地下起来,越下越大。向窗外望去,近处的景物看不见了,远处的景物也看不清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修改病句。
这里景色秀丽。泉水清如明静,山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和郁郁葱葱的树木,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真像一幅漂亮美丽的风景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笔下生花:
以“金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你可以写自己与金钱之间发生的古诗,也可以写写自己对金钱的看法,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四百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