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面对棘手的问题,是派富有工作经验但魄力略显不足的老王去调解呢,还是让敢于担当但经验不足的小张去处理,张部长一时有些________。
②面对失控的中国楼市,如果我们________,不能及时通过有力的政策调控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回归,消除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那将是很危险的。
③当改革进入到必须触及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阶段时,什么困难都可能遇到,这时候需要的是勇往直前、敢打敢拼的精神,决不能________,犹豫彷徨。
A. 瞻前顾后 举棋不定 优柔寡断
B. 瞻前顾后 优柔寡断 举棋不定
C. 举棋不定 瞻前顾后 优柔寡断
D. 优柔寡断 举棋不定 瞻前顾后
2、(题文)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敕造宁国府”的“敕”本是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的用语,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B. “举孝廉不行”的“孝廉”是汉武帝时通过全国统的科举考试而被选拔出来的官员。
C. “百越之地”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桂、浙、闽、粤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
D. “游于三辅”的“三辅”是指汉武帝至东汉末年长安京畿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
3、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而迁徙之徒也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⑩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⑧/②⑥⑩/③/④/⑤⑦/⑨ B.①⑧/②⑩/③⑥/④/⑤⑦/⑨
C.①⑧/②⑥⑩/③/④⑨/⑤⑦ D.①⑧/②⑩/③⑥/④⑨/⑤⑦
4、下列四组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A. 錕投白挺,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B.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落篱之艰
C.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D.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5、就文言特殊句式看,下面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 客有吹洞箫者
B.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灵异者
D. 何为其然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麻叔点铳
香莲相中了麻叔,缘于一根火铳。
在沁水湾,谁的脸最俊?谁的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会说话?当然是香莲。香莲是村里的头等美人,那脸俊得让沁水湾的男人干眨眼睛说不成话,胆壮的就托了媒婆去提亲,拿的是供销社里最好最贵的点心。①结果点心咋拿去,咋拿回,连媒人都懒得再去了。
这时候就听得一声火铳响,沁水湾周末大戏台就要开唱了。人们全都搬了小凳子挤坐在最前面,要听村里祖传的“怀梆”和“四加弦”。这两出地方小戏乡土味道太浓,沁水湾的人就爱听这掉渣的土味儿,生生地把个小戏唱大了,还唱到了县里的大舞台上。
香莲不看戏,她喜欢站在人群后面看麻叔点火铳。火铳一响,戏就开场,锣鼓家什敲打得热热闹闹时,香莲就悄悄地塞给麻叔几双绣花鞋垫,麻叔就迅速地递给香莲一条在镇上买的红丝巾。
麻叔不敢托媒人去提亲,媒人也不接麻叔的点心。麻叔也不敢去香莲家,②他害怕香莲妈拿起那三尺长的大铁铲把他拍出门。
麻叔其实不姓麻,主要是他一脸的小麻坑,所以大家都叫他麻叔,时间长了,他也就认了。麻叔还是个近视眼,看啥都不是很清楚,再加上左眼得过很严重的红眼病,遇风就流泪。可是香莲就是相中了麻叔,喜欢看他点火铳时的潇洒劲儿。
生产队里唱大戏,队长不敲钟不派活儿,全凭麻叔那根火铳“嗵”地一响,召集了全村人聚堆看戏。只见戏台前人群涌动,人声鼎沸,乌泱泱的人们或站立或坐着条凳在舞台前等待,人们一个个笑容满面,往往是几个人把头挤到一处,高谈阔论,笑声不断,大家都在等着火铳声响起来,因为火铳一响,戏就开场。
麻叔从来不做这些小动作,他在人群后面点火铳。③他在哪儿,香莲就一定在哪儿。
因为要点火铳,麻叔精通做土炸药的方法。业余时间,麻叔还喜欢打兔子。他做的土炸药,除了平时打兔子用,过年村里组织各生产队沿街表演传统“故事”(指地方戏、武术、高跷等)时,他就负责点火铳。每隔半个小时,麻叔的火铳一响,各路“故事”都得往前走,直到把村里的主要街道全都转一遍才算结束。那是麻叔一年中最有权威的时候,也是最风光的时候。
这个时候,香莲就一直跟着麻叔看他点火铳。从大清早看到日头落,晌午时,她还跑到家里,用小饭盒提了吃的给麻叔送去。
麻叔点铳,那是一绝。每到村里表演“故事”,头一天他必到镇上的“红星理发店”洗头、修面、刮胡子。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换下原来的旧衣服,穿上一身崭新的衣服,再戴上一顶新帽子,非常神气地走在大街上。只见他一手握着火铳把儿,一手用香烟把铳眼下的小炮点着。几秒钟后,“嗵”的一声震天动地,那姿势,那神情,看起来可是真带劲儿。
好汉也有失手的时候。那一年,麻叔点着了火药下的小炮,好一会儿不见火铳响,他自己也好生奇怪,便往铳眼跟前看了看。就那一瞬间,“嗵”的一声铳响了。麻叔的帽子飞上了天,麻叔满脸被火药熏得黢黑,不过幸运的是,那喷出的火只是刚擦着了麻叔的帽舌头,如果再往前一点儿,那可就要出大事了。
说时迟,那时快,④身旁的香莲猛地扑了上去,抱住麻叔就哭起来。她用手中那软软的红丝巾轻轻地擦拭着麻叔黑黑的脸,心疼得不行。
香莲问,眼还能看见不?麻叔说,能看见。香莲问,疼不疼?麻叔哈哈一笑,赶紧说,不疼不疼,就是有点儿发痒。
一圈人原本早已吓蒙了,听了这两人的对话,全都笑得合不拢嘴。
农闲的时候,麻叔喜欢去地里打兔子,他那枪法也绝。我们那里秋天、冬天满地种的都是大葱,那兔子就爱在垄沟里卧着,只要麻叔看见,“砰”地一枪,枪响兔倒,利利索索,毫不拖泥带水。可有一回,麻叔就闹了个大笑话。至今村里人见他还说:麻叔掂枪去打兔,一枪打个玉米裤[注]。
那天麻叔没事,就悄悄地约了香莲去打兔子。他掂着火药枪,满地里闲转。刚收罢玉米,地里有不少剥掉了玉米以后,人们扔在地里的玉米裤。那天风大,一个白白的玉米裤被风吹得直往前跑。麻叔近视眼看不清,以为是一只白兔,便追起来。正巧前面有一条路沟,玉米裤就被大风刮进去了。根据经验,麻叔迅速来到沟边,看也没看,对着路沟就是一枪。只听见“哎呀”一声大叫,把麻叔吓得魂不守舍。原来本村一妇女正在路沟里干活儿,这一枪差点儿打在那妇女身上。麻叔仔细一看,才知自己追的是个玉米裤。这时,麻叔才看清楚,从路沟里骂骂咧咧爬上来的那妇女,正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媒婆刘小彩。
有了这特殊的“缘分”,刘小彩就凭着那三寸不烂之舌,说烂了冬瓜,说掉了葫芦,硬是说服了香莲的爹娘。
那一年春节,沁水湾又表演传统“故事”,麻叔身边站着的就是刚做了两个月新娘的香莲。
香莲的脸红扑扑的,粉嘟嘟的,笑得甜甜的,还是那样痴痴地看着麻叔点火铳。
点个火铳就恁大本事?香莲这朵鲜花就这样插在了牛粪上?
沁水湾好多男人都不看戏了,都唉声叹气地回了家。
(有删改)
[注]玉米裤,东北方言,包在玉米上的白色叶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开头以设问的方式表现了香莲在沁水湾是头等美人,因此,一些胆大的男人们便托媒人前去香莲家说媒。
B.在沁水湾周末大戏台开唱的时候,香莲也会前往,但她去并不是为了看戏,而是为了站在人群的后面看麻叔点火铳。
C.每到村中表演“故事”时,麻叔都要换下旧衣服,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小说写这些意在突出麻叔的贫穷艰苦。
D.麻叔领着香莲去打兔子时闹了个大笑话,差点伤到了媒婆刘小彩,有了这特殊的“缘分”,刘小彩说成了麻叔与香莲的婚事。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仅仅用一个“懒”字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媒人懒散的性格特征。
B.句子②表现了麻叔因怕香莲母亲反对他与香莲的婚事而不敢让媒人登门的心理。
C.句子③中以“一定在哪儿”寥寥数字突出了香莲对麻叔的一往情深。
D.句子④中以“猛地扑了上去”这一动作描写表现了香莲对麻叔的心疼与爱怜。
【3】火铳本为乡村普通之物,然而在本文中有着很大的作用。火铳在全文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本篇小说与《哦,香雪》一样,在表现麻叔和香雪这两个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两篇文章分别列举两例简要分析。
7、名句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动物竞自由的两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对一代新人呼唤和企盼,表明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雨的哀曲里,_____________, 散了她的芬芳。
(4)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____ 。
(5)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皆垂泪涕泣。
(6)《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临别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唱出自己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
(7)惨象,_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
(8)《鸿门宴》中樊哙对沛公说己方即将任人宰割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辞为?
(9)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_________。(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 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古代文人一直都有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追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将之表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的身份地位不应成为择师的标准,韩愈在《师说》中将择师的标准定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是中国古人常使用的艺术形象,四季风的名称各不相同,请你写出两句带有“风”形象的诗句,且两句的“风”为不同季节的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典诗词中常用“时”“空”对举的文句,借时、空的广远寄寓内心的慨叹,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即是如此。
(2)怀古词中,诗人常以历史遗迹之冷落荒凉表达兴衰之感慨,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刘裕曾居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切感人,以“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描写箫声的魅力。
(4)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一句,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5)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6)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多处关于月亮的描写,其中“________”侧面衬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有余音绕梁之感。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①
吴文英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②。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怕舣③游船,临流可奈清臞?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
(注)①高阳合:词牌名。丰乐楼:宋代西湖名胜之一。分韵:数人共赋一题,选定某些字为韵,用抓阄或指定的办法分每人韵字,然后依韵而作,吴文英分得“如”字。②相如: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此处作者自指。③(yǐ):停船靠岸。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三句由丰乐楼边的修竹,写到楼下的垂杨,再写登楼远眺,湖光山色如诗如画。
B.“东风紧送斜阳下”三句,写出春天傍晚,诗人在清寒中抚今思昔、饮酒自酌的苦闷。
C.“顿老相如”中的“顿”字,写出了词人心中岁月流逝之疾,抒发了词人的迟暮之悲。
D.词人或因物兴悲、寓情于景,或借助想象,或直抒胸臆,情感表达深挚而沉痛。
【2】跳跃性是本词的一大特征,请结合下片,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着之。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B.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C.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D.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十八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后来演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C.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故又称楚辞。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后人据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才学非凡。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才,擅写文章,曾作《五柳先生传》自况,颇受时人肯定。
B.陶渊明清高不群。在卧病在床、挨饿的情况下,感叹自己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拒绝了檀道济让他出来做官的建议。
C.陶渊明率真自得。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当喝酒喝到酣畅的时候,都弹拨一番寄托自己的心意。
D.陶渊明安贫乐道。尽管生活艰苦,陶渊明仍安守田园,诗酒自娱,他的妻子也能安于勤劳辛苦,夫妻志同道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2)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九经》像是厅堂,《十七史》像是卧室,诸子百家诗文词像是书房花园。厅堂卧室可以待宾客,书房花园可以养神娱乐,各得其所,各有其乐。袁枚更提倡读书应广读博览。
香菱急于学诗,想做个诗人。黛玉给她建议 “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李杜诗歌,“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不愁不是诗翁了!”林黛玉则更强调专读精攻。
某校读书节要准备举办一场辩论会,辩题是“广读博览与专读精攻,对中学生来讲,哪一个更重要?”假如你被邀请参加该辩论会,请代表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稿,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