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文段中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走到村路上,发现一所房子的台阶上 ,幼稚的我当她也是因为没有吃到鸡蛋而伤心呢,就把身上的一个鸡蛋递给了她。
(2)《再别康桥》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等等。
①坐着一个呆呆地望着远方的小孩 ②坐着一个小孩,呆呆地望着远方
③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的享受 ④人们视觉上的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
⑤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⑥康河里的倒影是河畔的金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2、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辨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一句中“草棍儿”是借代手法,代指香雪的农村女孩的身份。
B.“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一句,“被感动得颤栗”是拟人兼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方面之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呼唤文明时代的到来。
C.“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 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D.“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既东封郑 B.皆白衣冠以送之
C.沛公欲王关中 D.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天山地区,牧民们都喜欢放马南山,因为天山南麓有大片丰沃的草场和洁净的水源,而且阳光充足。
B. 同学们,考入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C. 余秋雨出版《文化苦旅》之后,没料到却给他带来了不虞之誉,被视为学者型作家,受到华语文学界的称赞,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
D. 在真正的民主拆迁中没有“强制”二字,一切都在相互尊重与协商中解决;而在所有的强制拆迁中也根本没有“民主”二字,这两种拆迁方式有云泥之别。
5、下列句子修辞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借喻)
B.从劳动中提取快乐作为报酬,从奋斗中夺来胜利当成享受。(对偶)
C.在学问的海洋中,有无数的蓬莱仙岛。(比喻)
D.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设问)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家暴事件最为喧嚣之际,全国妇联公开宣布,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已纳入全国人大今年首批立法立项论证试点项目,立项论证工作已经完成,这看起来像是对李阳(微博)事件最为直接的回应。
这其实只是一个巧合。从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把“家庭暴力”的概念引入中国开始,针对家暴是否应该专门立法,一直是一个社会各方既关注又纠结的问题。
从2004年开始,妇联系统每年接到的家庭暴力投诉一直都在4万到5万件之间,这个数字和2000年相比增加了一倍多,而且一直未有减少的趋势,占妇联信访总量的十分之一。但是,很难从这个数字去判断中国的实际家暴数量,这既可能因为家暴现象的确有愈演愈烈之势,也可能因为妇女维权意识的提高,更多人勇于大声地讲述自己的遭遇。到底有多少“沉默的羔羊”,这可能永远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几乎所有的社会学调查都证明了中国家庭暴力的普遍存在。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理事会的抽样调查显示,家庭暴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34.7%。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在2007年至2008年间的阅卷调查发现,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占不同基层法院受理全部离婚案件的比例,最低为36%,最高达62%。这表明家庭暴力已经成为离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在女性之外,儿童是家庭暴力的另外一个主要受害群体,反家暴网络理事会主席、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陈明侠提供的调查数据则显示,中国超过70%的家庭都存在对儿童施暴的现象。
用这样的词句形容家庭暴力中的女性遭遇:“以沉默隐忍暴力,以分手离开暴力,以暴力消除暴力,以生命结束暴力。”前面两句是说那些不为人知的家暴事件,后面两句话则是在为当前已经不可掩盖的家暴极端化趋势做出注脚。
那种认为农村男人更喜欢打老婆的观念是一种误区,高收入、高学历、高地位的三高人群暴露出来的家庭暴力事件也层出不穷,而且方式常常更为极端恶劣。北京市就有一起轰动的女编辑杀夫案,夫妻双方都是高学历人群,丈夫更是知名企业高管,年薪过百万。在供词中她提到,丈夫威胁她将会“把你的乳房割下来!”
在家暴案例中,名牌大学毕业生、高校老师、媒体高层、各种公司白领都频频出现,因此反对用各种物质化因素去衡量家暴的发生率。需反复强调的是家暴不分人群,普遍存在。如果一定要分类总结,那么婚姻基础薄弱、家庭关系复杂、夫妻沟通不畅以及男权意识强烈的家庭相对容易发生,家暴和学历收入职业这些并没有决定性的关系。
但也承认,城市里的家暴事件更为危险,因为它往往更为隐蔽。城市尤其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没有多少邻里交往,个人隐私意识又比较强烈,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有一些社会地位的女性,大部分都会顾忌自己的社会地位,不会选择在第一时间公开遭遇。而有家暴倾向的男性,也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很难让人疑心背后的阴暗面。
( 摘编自李静睿《家暴事件与<反家庭暴力法>》
【1】下列对于“中国家庭暴力的普遍存在”的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妇联系统每年接到的家庭暴力投诉一直都在4万到5万件之间,而且一直未有减少的趋势,但很难据此判断中国的实际家暴数量。
B.虽然无法判断中国的实际家暴数量,但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理事会的抽样调查显示,家庭暴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34.7%。
C.儿童是家庭暴力的另外一个主要受害群体,研究员陈明侠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超过70%的家庭都存在对儿童施暴的现象。
D.应用法学研究所在2007年至2008年间的阅卷调查发现,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占不同基层法院受理全部离婚案件比例的36%到62%。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之所以无法判断中国实际家暴数量,是因为家暴现象之势愈演愈烈和妇女维权意识的提高,尤其是后者勇于大声地讲述自己的遭遇。
B.根据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占中国不同基层法院受理全部离婚案件的比例来看,家庭暴力已经成为目前离婚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C.北京市一起女编辑杀夫案中的妻子正是“以暴力消除暴力,以生命结束暴力”,这是当前已经不可掩盖的家暴极端化趋势的表现。
D.由于城市里的邻里交往少,个人隐私意识较强,顾忌社会地位等,有些女性不愿选择在第一时间公开遭遇,使得家暴事件更为隐蔽。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家庭暴力法》纳入法定程序,看似是对李阳家暴事件的回应,其实不然,针对家暴是否专门立法,早就是社会各方关注的问题。
B.反对用各种物质化因素去衡量家暴的发生率的观点,将三高人群排除在家暴行列之外,这与家暴不分人群,普遍存在的观点相背离。
C.家庭暴力,既发生在农村男人身上,也出现在高收入、高学历、高地位的三高人群当中,尤其后者采取的方式常常更为极端恶劣。
D.家庭暴力的发生并非只是与学历收入职业有关,也与婚姻基础薄弱、家庭关系复杂、夫妻沟通不畅以及男权意识强烈等有关。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_____________”。
③《桂枝香》一词中,“______________”一句,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过洞庭》张孝祥“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通感修辞,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用洒酒祭奠江月的方式来抒发人生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⑵杜甫在《登高》中描写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⑶《短歌行》中曹操引周公自比,说明求贤建业的心思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直接抒情,追怀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泰山作比,说明要广纳人才才能就大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话·先进》中的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_______________”,成人和童子十几人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然后“_____________”。
(7)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阿房宫中廊道曲折、屋檐高耸的景象。
(8)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文中把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的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的结局。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木犀①
朱淑真
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
须知天上人间物,何禀清秋在一时。
注:①木犀,即桂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描写秋天盛开的桂花弹压西风,占尽秋色,是秋天里的主角,可以看出诗人是极爱桂花的。
B. 颔联描写了书窗下一枝桂花淡然开放,清雅绝尘,清香盈室,与书窗内读书人之雅致相得益彰。
C. 颈联写桂花盛开在月圆之时,花与月交相辉映,到了花谢的时候,不只是诗人,连月亮都会伤心。
D. 尾联诗人提醒人们,桂花本为造化之物,不必为桂花花期的短暂而伤感,即拥有就是一种幸福。
【2】这首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13、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和:唱和,同声相应。
B.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比:比较。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诚:确实。
D.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仆所以留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燕使者咸阳宫
C.终已不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D.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慷慨羽声则指声调典雅而哀怨。
B.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分类,比如“谦称”“敬称”“贱称”等等。“竖子”是对人的贱称。“仆”是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C.“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
D.“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例如文中的“乃朝服,设九宾”。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很多为国捐躯的青年革命英雄。黄继光用胸膛堵机枪,牺牲时年仅22岁。邱少云为了确保全体潜伏人员安全,被烈火吞噬,年仅26岁。
②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面对菲科议长的问题,习主席回答: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③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无论是《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