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是记载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编订。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B. 贾谊«过秦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句中“合从”是指“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C. «寡人之于国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一句中“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D. 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 “句读”用来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长篙 枯槁 雾霭 廖廓 B. 苍桑 喧嚣 笙箫 火钵
C. 租赁 安详 熨帖 浸渍 D. 精捍 酣畅 猝然 青荇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全都是做状语的一组是( )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⑥范增数目项王 ⑦发尽上指冠
A. ①④⑥ B. ①②④⑦ C. ①③⑤ D. ②③⑤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八十年前,侵华日军制造了耸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三十多万同胞惨遭野蛮杀戮。
B.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共同的理想并肩战斗,患难与共,相敬如宾,结下了最伟大的友谊。
C. 白居易的乐府诗质朴自然,如农家口语,无论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都能听得明白。
D. 调查研究不能蜻蜒点水式地浅尝辄止,要深入基层和群众,多层次全方位地了解情况。
5、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龄称谓: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耋指八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B. 古代职官: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
C. 古代职官: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学位名称,六国、秦汉时期在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方面都设有博士,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统称学士。
D. 古代职官:太师和太傅,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西方美学界出现了一种“回归生活世界”以重构美学的趋向。这种美学在当代西方被称为“日常生活美学”,在中国则被称为“生活美学”。在当代中西方不同历史语境下研究中国的“生活美学”,还须从本土传统入手。
应该说,生活美学的根就在中国。从孔子和老子分别建树起中国儒家生活美学与道家生活美学传统开始,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已经存续了几千年,一直是中国审美文化的主流。这是由于,在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审美与生活始终处于一种不即不离的微妙关联当中,这种传统始终没有断裂过,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被古人赋予了审美化的追求,中国人的审美也在古代被奠定了生活化的根基。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中国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生活美学对于西方而言是一个新思潮—西方没有将生活审美化的悠久传统,尽管他们的艺术传统非常久远。生活美学乃是根源于中国本土既植根于生活又超逾于审美的悠久传统。
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世界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广度与深度。这种本土美学关涉很广,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生理的”生活美学,这关乎广义之“性”,如饮食、饮茶等。第二是“情感的”生活美学,这关乎广义之“情”,如闲居、交游、雅集、人物品藻等。第三是“文化的”生活美学,这关乎广义之“文”,诗、书、画、印、琴、曲、园林、博弈、游艺乃至于游山玩水皆属此类。美学在中国与民众生活联系得最为紧密,审美已深入生活。“生活美学”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的美学。这个“体”,就是生活之体,就是中国民众的衣、食、住、行、用、娱的生活本体;这个“用”,就是将生活美学应用在生活本体上。中国的书法就是最显明例证。从王羲之、颜真卿到怀素,他们的作品不是正襟危坐着创作出来的,而是包孕在实用化的信札、便条、序跋、祭文等等之中。我们发现,书法作为文人的日课,日常书写才是常态,书法从古至今都没有脱离生活。道理很简单,书法之“书”不过就是写字,写出了一定的法度和美感才成其为“法”。
如今,中国人还在延续这个古老的生活美学传统。从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家居、日常设计、公共艺术、社区设计到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生活美学的践行者们都在倡导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充分审美化。这恰恰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种复兴,而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拿来,这股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正在悄然形成一种运动。所以,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意盎然的活的传统,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东方生活美学最佳范本。
当然,当代中国需要整体的美学规划,既然曾是“礼仪之邦”,那将来也要成为“美善之国”,这才符合“礼乐相济”的华夏悠久传统。当今中国生活美学的积极践行者们,就是在发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从而为中国生活立“心”——立“美”之心。我们最终要的,并非生活的“美学”,而是审美地“生活”。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阐释美好生活之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美学的根就在中国,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中国人的生活具有审美化追求,中国人的审美具有生活化根基。
B.中国书法属“文化的”生活美学,日常书写实用化的信札、序跋等是其常态,体现出生活美学“体用不二”的特点。
C.中国的生活美学主要包括“生理的”、“情感的”、“文化的”三个层面,此构架对当代中国美学做了整体的规划。
D.当今兴起的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源于对西方“日常生活美学”的学习借鉴,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复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世纪美学界出现了“回归生活世界”以重构美学的倾向,文章以此为立论前提,引出论述对象和角度。
B.文章第二段将中西方美学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国的生活美学具有悠久传统,论证了生活美学的根在中国。
C.文章以中国书法为例,论证美学在中国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进而论证生活美学的根在中国。
D.文章对中国生活美学展开了多维度分析,由理论到现实,由传统到未来,论证谨严有说服力,引人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春秋起,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存续了几千年,因此,中国的生活美学优于世界其他文明的美学。
B.生活美学是中国审美文化的主流,从诗、书、琴、画到城市规划,都表现了中国人追求生活审美化。
C.中国生活美学为世界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东方范本,必将为世界美学发展做出贡献,引领美学新潮流。
D.我们只要复兴中国的生活美学传统,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充分地审美化,就能实现审美地“生活”。
7、根据语境填写名句。
(1)曹操在《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壮观景象。
(2)《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灯赋》中通过描写宫女头发,从而表现宫女众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燕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眺诗句,对仗严述,点面结合,描写金陵山水静态图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师说》中,韩愈感叹士大夫之族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积极从师学习,从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性的表达,与孟郊“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两句诗所表达的道理相通。
(3)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曹操的《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以“悲秋”为主题,用“______”(《登高》)一句抒发个人生活多艰、国家多难引发的愁苦之情;面对“______”(《沁园春·长沙》)的壮丽秋景,毛泽东抒发了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二人都是写秋,情感却大不相同。
(2)《赤壁赋》中苏子与客秋江问答,客人的答提到了曹操《短歌行》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这篇赋中还有两句描写了曹操吟咏此诗时的情态,它们是“______,______”。
11、名句名篇默写。
(1)《诗经·氓》中,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但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通过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荷塘月色》中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表现荷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兰亭集序》中,作者用了四句话来表现兰亭环境优美: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对箫声描写的句子是“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
(6)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论述了这样一个道理:“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8)《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经·采薇》中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句子是(诗中用对比手法借景抒情诗句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其二)
李商隐
暂凭尊酒道无憀①,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②惜长条。
[注]①无憀:无聊。②争拟:怎拟,即不拟。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这首诗前两句笔墨洗练,高度概括,破题点旨,将离别伤心情怀聚集到劳劳亭。
B.李白这首诗因地起意,构思新巧,移情于景,风格俊逸,语言明快自然。
C.李商隐这首诗形象鲜明,语言新颖,体现了朦胧的美学追求。
D.李商隐这首诗前两句先写双方的心绪,再写对居者的劝慰,“损”和下句“惜”呼应。
【2】这两首诗都写了“离亭(劳劳亭)”“春风”“柳条(长条)”“离别”,但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俨字伯然,颖川阳翟人也。太祖始迎献帝都许,俨谓钦曰:“曹镇东应期命世,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建安二年,年二十七,遂扶持老弱诣太祖,太祖以俨为朗陵长。县多豪猾,无所畏忌。俨取其尤甚者,收缚案验,皆得死罪。俨既囚之,乃表府解放,自是威恩并著。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惟阳安郡不动,而都尉李通急录户调。俨见通曰:“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怀附者复收其绵绢小人乐乱能无遗恨且远近多虞,不可不详也。”通曰:“绍与大将军相持甚急,左右郡县背叛乃尔。若绵绢不调送,观听者必谓我顾望,有所须待也。”俨曰:“诚亦如君虑;然当权其轻重,小缓调,当为君释此患。”乃书与荀彧曰:“今阳安郡当送绵绢,道路艰阻,必致寇害。百姓困穷,邻城并叛,易用倾荡,乃一方安危之机也。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以为国家宜垂慰抚,所敛绵绢,皆俾还之。”彧报曰:“辄白曹公,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时于禁屯颖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关羽围征南将军曹仁于樊。诸将呵责徐晃促救。俨谓诸将曰:“当今不若遣谍通仁,使知外救。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军当之。”诸将皆喜,北军亦至,并势大战。羽军南还。仁会诸将议,咸曰:“今因羽危惧,必可追擒也。”俨曰:“今羽已孤进,更宜存之以为权害。若深入追北,权则改虞于彼,将生患于我矣。王必以此为深虑。”仁乃解严。太祖闻羽走,恐诸将追之,果疾敕仁,如俨所策。齐王即位,以俨监雍、凉诸军事,假节,转征蜀将军。正始四年,老疾求还。薨,谥曰穆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赵俨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怀附者复收其绵绢/小人乐乱/能无遗恨/
B.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怀附者复收其绵绢/小人乐乱/能无遗恨/
C.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怀附者/复收其绵绢/小人乐乱/能无遗恨/
D.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怀附者复收其绵绢/小人乐/乱能无遗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中的“祖”的地位一般比“宗”要高。曹操是魏的第一个皇帝,所以被尊称为太祖。
B.建安是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关羽,字长生,后改字云长,被称为“美髯公”,去世后逐渐被神化,民间尊其为“关公”
D.假节,皇帝将节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臣子可使用到任务完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俨投奔曹操,受到曹操赏识。二十七岁的赵俨断定曹操能够匡正救助天下,就扶老携幼去投奔曹操,曹操任命他为朗陵县长。
B.赵俨关心百姓,劝止李通征税。袁绍举兵南侵,和曹操相持不下,为表忠心,李通向老百姓征税,在赵俨的努力下,全部退还百姓。
C.赵俨治军有方,调和诸将矛盾。驻军将领任性使气,不愿协作共事,他受命一并参加三地的军务,开导劝喻,三位将军最终和睦。
D.赵俨眼光长远,劝止穷追关羽。他认为关羽已成孤军,更应该留下他作为孙权的心腹之患,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解除了围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国家宜垂慰抚,所敛绵绢,皆俾还之。
(2)当今不若遣谍通仁,使知外救。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军当之。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中国航天飞行员朱杨柱
比起过往,前方更充满期待。——中国女足队员肖裕仪
唯怀信念,方可期待。——网络流行语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