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A.词人登上高楼凭栏极目远眺,却因目及远方而产生了黯然春愁。
B.萋草、烟光、残照烘托了凭栏词人无处倾诉、不被理解的孤凄。
C.词人为了消释春愁决意痛饮狂歌,但痛饮狂歌后终觉索然无味。
D.词人因思念远方那人而感“衣带渐宽”,身体消瘦,面容憔悴。
2、下列对《红楼梦》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B.太虚幻境中,贾宝玉在秦可卿的陪伴下来到“薄命司”,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翻看了其中的内容。尔后又闻了“群芳髓”,饮了“千红一窟”。
C.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支是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也不敢言语。这周瑞家的女婿便是贾雨村的好友冷子兴。
D.宝玉用《牡丹亭》中“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试探林黛玉,林黛玉非常生气,宝玉连忙道歉。在回房的路上,林黛玉听到《西厢记》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十分感慨缠绵。
3、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 ②砯崖转石万壑雷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⑥天下云集响应 ⑦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⑧席卷天下 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⑩素善留侯张良 ⑪流血漂橹⑫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⑬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⑭以愚黔首 ⑮则其至又加少矣
A.①③⑦⑫/②⑪/④/⑤/⑮⑥⑧/⑨⑩/⑬⑭/
B.①③⑦⑫/②⑪/④⑮⑨/⑤/⑥⑧/⑩/⑬⑭/
C.①③⑦⑫/②⑪/④⑮/⑤/⑥⑧/⑨⑩/⑬/⑭/
D.①③⑦⑫/②⑪/④⑮/⑤/⑥⑧/⑨⑩⑭/⑬/
4、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 移其粟于河东
B.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
C.申之以孝悌之义 填然鼓之
D.然而不王者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借助,凭借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耻:以……为耻
D.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族:家族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语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以太过,可以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这个道理可以拿一个浅例来说明。
王渔洋的《秋柳诗》中有两句说:“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在不知这诗的历史的人看来,这两句诗是漫无意义的,这就是说,它的距离太远,读者不能了解它,所以无法欣赏它。《秋柳诗》原来是悼明亡的,“南雁”是指国亡无所依附的故旧大臣,“西乌”是指有意屈节降清的人物。假使读这两句诗的人自己也是一个“遗老”,他对于这两句诗的情感一定比旁人较能了解。但是他不一定能取欣赏的态度,因为他容易看这两句诗而自伤身世,想到种种实际人生问题上面去,不能把注意力专注在诗的意象上面,这就是说,《秋柳诗》对于他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近了,容易把他由美感的世界引回到实用的世界。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往往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比如人们对裸体照片、裸体雕像和裸体画像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是因为照片太逼肖自然,常常像实物一样引起人的实用的态度;雕刻和图画都带有若干形式化和理想化,都有几分不自然,所以不易被人误认为实际人生中的一片段。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造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节选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常常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与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存在分别,原因是一致的。
B.要发现事物本身的美,我们只有摒弃实用的态度,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才能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C.写实主义的理想在于惟妙惟肖,但是艺术如果只是惟妙惟肖,则易使人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反而欣赏不出形象本身的美。
D.王渔洋的《秋柳诗》中的诗句 “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所体现的美感,只有熟悉历史的明朝“遗老”,才能真正地了解与欣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即表明观点,强调艺术和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要欣赏出事物本身的美,需要适当的距离。
B.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举王渔洋《秋柳诗》的例子,意在证明艺术与实际的距离若是太远,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C.第五自然段中,作者提到裸体雕像和裸体画像,认为雕刻和图画带有若干形式化和理想化,区别于自然,与极端的写实主义是不相容的。
D.文末举蔡琰与杜甫两例,再次强化观点,即主观的情感需要客观化,方能创造出艺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美和实际人生之间的距离要适当,距离太远,使人无法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距离太近,则容易使人难以了解、欣赏。
B.如果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就只能引起人的欲念或嫌恶,而不能让人产生美感,这是因为美和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C.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这是因为极端写实主义只求肖似,而艺术则不然,正因如此,雕像、画像与照片相比更能令人肃然起敬。
D.艺术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但是只有情感则不能称为艺术。只有对其进行一定的反省,把它加以客观化,才能让情感变为艺术。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一些人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小问题时从师学习,而遇到大问题却放弃的做法。此处说的“小问题”是指“_________”,“大问题”是指“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叹惋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已荡然无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8、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酒楼秋望
华岳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折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联描写了西风、远天、 秋水、暮霞、红日等意象,勾勒出天朗气清、 辽阔浩远、水天一碧、生气盎然的意境。
B.“花摇舞帽枝尤软”中“摇”:写花枝随风摇摆;“软”:写枝条如腰肢般格外柔软。此句用比喻、拟人手法将花与舞融为一体。
C.颈联写花的婀娜神态和旖旎风光,歌舞之软反而更增“恨多少”的感慨,衬托出诗人感慨国家命运的爱国之情。
D.“古往今来恨多少”一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是想要表现诗人收复河山的雄心和忧国忧民的诗句!
【2】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使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夏候胜字长公,为东平人。胜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善说礼服。征为博士、光禄大夫。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與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后十余日,光卒与张安世白太后,废昌邑王,尊立宣帝。光以为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胜用《尚书》授太后。迁长信少府,赐爵关内候,以与谋废立,定策安宗庙,益千户。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于是群臣大议廷中,皆曰:“宜:如诏书。”长信少府胜独日:“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于是丞相蔡义、御史大夫田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
胜为人质朴守正,简易亡威仪。见时谓上为君,误相字于前,上亦以是亲信之。尝见,出道上语,上闻而让胜,胜曰“陛下所言善,臣故扬之。尧言布于天下,至今见诵。臣以为可传,故传耳。”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
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博。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太后赐钱二百万,为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思,儒者以为荣。
(根据《汉书》所编,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B.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C.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D.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徒:白白地(《廉颇蔺相如列传》)
B.于是秦王不怿 怿:高兴、喜悦(《廉颇蔺相如列传》)
C.子为父死,无所恨 恨:遗憾(《苏武传》)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看、视察(《张衡传》)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为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土,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与现代的“博士”有所不同。
B.崩,指天子、帝王的死。根据《礼记》记载: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死”庶人死叫不禄”。
C.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官东部,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亦指太子。这与“中宫”又可以借指皇后,是同样道理。
D.诏书,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专制国家后,改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侯胜通晓经术。他跟随始昌学习《尚书》及《洪范五行传》;为太后讲授过《尚书》,为此在他去世之后,太后还为他穿了五天的孝服。
B.夏侯胜直言敢谏。宣帝即位后想褒扬汉武帝的功业,群臣附和,唯独夏侯胜坚决反对,认为不宜为武帝立庙,他因此受到弹劾而下狱。
C.夏候胜生性直率。因私自传播皇上的话受到责备时,他援引尧帝之言传布天下之例,坚持辩称自己并没有做错。他在朝中素有直声,也深得宣帝信任。
D.夏候胜仕途坎坷。他开始被征召为博士和光禄大夫,又曾两次升任长信少府,后因被弹劾下狱而去职,最后升为太子太傅。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
(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苏武传》)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10、完成下列写作。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这里的“根本”是指植物的根。根,常常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请以“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50字的记叙文。要求:①要有故事,情节有波澜;②运用多种叙述和描写的手段,描述情景,刻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