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建党百年之际,如何在当代青年中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值得进一步探索。
B.由于区块链数据难以篡改,使大数据的统计、管理和应用有了更高的可靠性。
C.根据实验结果证明,疫苗接种是防控传染病的最有力武器,能有效降低感染率。
D.家风是历代先贤立家之本,家风的优劣,不仅关乎个人美德,更关系家国兴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并表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B.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C.九德: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即“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而恭,乱(治理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
D.百司:指王公以下百官的总称。如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文中所用的句子“又宰相者,所以临察百司,考其殿最”,其意思与本文同义。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花厅的门虚掩着,门缝里透出久违了的气息,这种气息无时无刻都在这个家族的各个角落存在着,熏染着来到这里的一切人和物。
②谈到对这本书的评价,坦白地讲书中有不少缺点,同时也有不少应该肯定、值得赞赏之处,可以说这是一本瑕瑜互见的小说。
③凭借一场电脑战胜职业棋手的围棋比赛,就说“人工智能战胜人类”,显然失之偏颇,而断言人工智能将要取代、威胁甚至控制人类,同样为时尚早。
④大汉奸汪精卫为了掩饰他的卖国罪行,竟然抛出了一个声名狼藉的“曲线救国论”。
⑤亚洲投资银行的顺利成立和运营,将惠及亚投行各国,也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这是不言而喻的。
⑥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眉,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A. ①②⑥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②③⑥
4、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令大人明察秋毫,收集齐了证据,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B.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办法,才能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C.他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平时就爱侃侃而谈,不切实际。
D.园林设计者,别具匠心,在假山上造了一个亭子。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异日图将好景 ②赢得仓皇北顾
③卒廷见相如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杖汉节牧羊 ⑥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⑦毕礼而归之 ⑧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A.①⑤/②③/④⑦⑧/⑥ B.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C.①⑤⑥/②③⑦④/⑧ D.①⑤/②③⑦/④⑧/⑥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启发蒙昧),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散文用纯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3】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4】这是一篇源自作者心扉的声音,夹杂着对自己过去无知的负疚和对母亲感恩似的的怀念。读来扣人心扉,《我只欠母亲》就像一面警钟在敲响,给我们深刻的震撼。请联系自身说说你的感受。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论证学习应当专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4)《蜀道难》中运用神话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山之高及回川之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高》中,杜甫面对萧萧落木,滚滚长江,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以抒写自己漂泊异乡、晚年潦倒的悲苦。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渡易水①
(明)陈子龙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出塞③
(清)徐锡麟
军歌④应唱大刀环⑤,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注)①《渡易水》,公元1640年,女真族统治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国内义军风起云涌,威逼京城。陈子龙过易水赴京,写下此诗。②并刀:并州刀,以锋利著名的宝刀。③《出塞》,作者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有许多感想,写就此诗。④军歌:高唱赞歌,慷慨从军。⑤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喻胜利而还。
【1】下列对陈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情怀激荡,苍凉沉痛,表现出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是一首爱国诗作。
B.诗人由易水想到英雄荆轲,想到他的赴死壮举,奋发向上之豪情油然而起。
C.当时统治者醉生梦死,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诗人对此用“可怜”表示惋惜。
D.女真入侵,国家危机四伏,却无“荆轲”挺身救国,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2】这两首诗均为爱国诗,开头两句使用的表现手法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迷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遗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威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①,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②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节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
【注释】①抑抗:缩小与夸张。 ②亹亹(weǐ):不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化常识看,句中的“永平”“建初”等年号表示时间,所以“固自永平中始”与“至建初中”后都应该断开。
B.从句意看,“潜精积思二十年”是“诏”的具体内容,所以“受诏潜精积思二十年”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
C.从语法角度分析,“重”形容词用作动词,作“当世”的谓语,与“其书”构成动宾结构,故“其书”后要断开。
D.从句间关系看,“重其书”是“当世”“莫不讽诵焉”的原因,所以“莫不讽诵焉”前应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是传说中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记载其为“五帝”之一,是儒家推崇的圣明君主。
B.宾客是指古代同宗族出身的或投靠依附王侯贵族并为其效命的门客,文中指窦氏的族人。
C.《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论是附在史传后面的评语,多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有时也是作者的讽喻或感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九岁时就能写诗作文,长大后博览群书,不拘泥于一家学说;刚成年就向刘苍荐才并被接纳。
B.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官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C.班固潜心著述,享誉当时,他追溯记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人们称赞他与司马迁都具有优秀史官的才能。
D.班固治家无方,牵连被害。班固疏于管教家人,因奴仆醉酒冒犯种兢而被其怀恨在心,后来遭到种兢挟私报复,被害致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
(2)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汉书》的优点和不足。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全国人民戮力同心,共克时艰,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抗疫英雄。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这样的专家学者以高超的专业素质、高尚的职业情怀为抗疫出谋献计;千千万万个平凡的医务工作者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直面病魔、默默奉献;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不顾个人安危、放弃个人利益主动投身到艰苦的抗疫斗争中;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听从专家建议、服从政府安排、克服各种困难坚守在……
所有这些努力与付出,汇聚成一幅波浪壮阔的抗疫图景,让人感动,发人深思。
请你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给你心目中的抗疫英雄写一封信,表达你的心情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落款为“一名高中生”;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