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是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印信者,可全权调度。
B.绍兴是宋高宗的庙号,取“绍祚中兴”之义,现今绍兴城的名字也是从此时开始得名。
C.忠义人是当时朝野上下对北方广大沦陷区不堪民族压迫,拿起武器同金人进行斗争的百姓。
D.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2、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敕(chì)造 监(jiān)生 鱼凫(fú) 两靥(yè)
B. 惫(bèi)懒 宵柝(tuò) 喧豗(huī) 虾(xiā)蟆陵
C. 讪(shàn)讪 呕哑(ōuyā) 钿(diàn)头 马嵬(wéi)
D. 榫(sǔn)头 贾(jiǎ)人 朱拓(tà) 不更(gèng)事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凌万顷之茫然(凌:迫近,临近) ②苏子愀然(愀然:忧愁的样子)
③正襟危坐(危坐:端坐) ④而卒莫消长(卒:到底,最终)
⑤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薄:靠近) ⑥浸为小渠(浸:灌溉)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④
D. ①⑤⑥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之民不加多(更加);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极言轻易);谷不可胜食也(禁得住);秦无亡矢遗镞之费(损失);学不可以已(停止)
B.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金就砺则利(接近); 奋六世之余烈(勤奋);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隳名城,杀豪杰(毁坏)
C.假奥马者,非能水也(借助);而绝江河(横渡);杜赫之属为之谋(一类人);秦人开关延敌(迎、请);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查)
D.赢粮而景从(担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累大(衡量);数罟不入湾池(深);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开仓赈济)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 兵:武器。
B.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抢夺。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也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议,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点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引出下文对炊烟的“背叛”。
B.本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我“背叛”炊烟成功与在异乡看不到炊烟的空虚惆怅形成对比,表现出“我”的无奈和思念。
C.作者在痛苦挣扎后背叛了炊烟,文章以悠远复杂的笔触通篇叙写了作者逃离故乡的全过程。
D.面对村人的冷嘲热讽,父母冷静坚决,更能表现出父母对生活的深层理解和对我的殷切期望。
【2】结合文本,赏析画线句子“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3】本文以“背叛炊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论,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答司马谏议书》)
(2)苏辙少时读遍诸子百家之书,但他认为对写文章的作用不大,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上枢密韩太尉书》)
(3)苏辙写自己到了京城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上枢密韩太尉书》)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游伤春
李昌符
酒醒乡关远,迢迢听漏终。
曙分林影外,春尽雨声中。
鸟倦江村路,花残野岸风。
十年成底事①,羸马倦西东。
[注]①底事:何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旅游”写羁旅愁怀,诗人借酒浇愁,可酒醒之后,家乡依然遥远,愁思难遣,一夜无眠。
B.“曙分林影外”句紧承首联,写漏终夜尽,诗人透过树林看到天色放白,这抹亮色冲淡了感伤情绪。
C.“春尽雨声中”明点“伤春”,以声传情,与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句意思相近。
D.颈联描写途中所见之景,江村路上倦鸟思归野外岸边风吹花残,诗人借景寓情,伤春之意更见浓郁。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既字德容,冯翊高陵人也。太祖为司空,辟,未至,举茂才,除新丰令,治为三辅第一。袁尚拒太祖于黎阳,遣郭援、高干及匈奴单于取平阳,遣使西与关中诸将合从。司隶校尉钟繇遣既说将军马腾等,既为言利害,腾等从之。腾遣子超将兵万余人,与繇会击干、援,大破之,斩援首。干及单于皆降。封既武始亭侯。
魏国既建,为尚书,出为雍州刺史。从征张鲁,别从散关入讨叛氐,收其麦以给军食。鲁降,既说太祖徙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太祖将拔汉中守,恐刘备北取武都氐以逼关中,问既。既曰:“可劝使北出就谷以避贼,前至者厚其宠赏,则先者知利,后必慕之。”太祖从其策,乃自到汉中引出诸军。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文帝即王位,初置凉州,以安定邹岐为刺史。凉州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①等反,河西大扰。 帝忧之,曰:“非既莫能安凉州。”乃召邹岐,以既代之。既至金城,欲渡河。贼七千余骑逆拒军于鹯阴口,既扬声军由鹯阴,乃潜由且次出至武威。胡以为神,引还显美。既劳赐将士,欲进军击胡。既夜藏精卒三千人为伏,使参军成公英督千余骑挑战,敕使佯退。胡果争奔之,因发伏截其后,首尾进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万数。帝甚悦,诏曰:“卿逾河历险以劳击逸以寡胜众功过南仲勤逾吉甫此勋非但破胡乃永宁河右使吾长无西顾之念矣”徙封西乡侯,增邑二百,并前四百户。
酒泉苏衡反,与羌豪邻戴及丁令胡万余骑攻边县。既与夏侯儒击破之,衡及邻戴等皆降。遂上书疏请与儒治左城,筑鄣塞,置烽候、邸阁以备胡。西羌恐,率众二万余落降。既临二州十余年,政惠著闻,黄初四年薨。 明帝即位,追谥曰肃候。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张既传》)
[注]①卢水胡是汉代至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西北的少数民族,伊健妓妾、治元多是卢水
胡反叛军的首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卿逾河/历险以劳/击逸以寡/胜众/功过南仲/勤逾吉甫/此勋非但破胡/乃永宁河右使/吾长无西顾之念矣/
B.卿逾河历险/以劳击逸/以寡胜众/功过南仲/勤逾吉甫/此勋非但破胡/乃永宁河右/使吾长无西顾之念矣/
C.卿逾河历险/以劳击逸/以寡胜众/功过南仲勤逾吉甫/此勋非但/破胡乃永/宁河右使/吾长无西顾之念矣/
D.卿逾河/历险以劳/击逸以寡/胜众/功过南仲/勤逾吉甫/此勋非但/破胡乃永宁河右/使吾长无西顾之念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帝王谥号,多用以称开国君主。这里的“太祖”是指曹操,东汉末年,曹操称帝,以魏代汉,去世后被尊为“太祖”。
B.茂才,是汉代的一种察举常科,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明、清时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叫秀才,也沿称茂才。
C.河西,汉、唐时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即凉州。早在汉武帝时,它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和铁马金戈的古战场。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既深有谋略,屡出良策。张既说服马腾,使其归顺曹操;张鲁投降后,张既建议曹操迁徙数万户汉中人民充实长安及三辅。
B.张既以少胜多,平定河西。河西叛乱,张既临危受命,担任凉州刺史,率军渡河平叛,以四千余部众斩首俘虏一万多人。
C.张既不费兵卒,震服羌人。张既独自治理左城要塞,筑防御工事,建烽火台,储备军粮防御匈奴。西羌惊恐,率众投降。
D.张既精于治理,政绩斐然。张既任新丰县令,治绩为三辅第一;治理雍、凉两州十多年,实施了许多好的政策,非常著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袁尚拒太祖于黎阳,遣郭援、高干及匈奴单于取平阳,遣使西与关中诸将合从。
(2)既夜藏精卒三千人为伏,使参军成公英督千余骑挑战,敕使佯退。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伟大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宽宏大量,是惟一能够照亮伟大灵魂的光芒。”
读了雨果的这句话,你有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以“照亮灵魂的光芒”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