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通化2025-2026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 不拘于时,学于余。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A.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为巡船所物色

    B. 于是相如前进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C. 璧有瑕,请指示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闻/约为婚姻

  • 3、下列有关课内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白居易与元稹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的《秦中吟》《新乐府》是讽喻诗的代表,《琵琶行》和《钱塘湖春行》为“歌行体”古体诗。

    ②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等。“勇气”是海明威作品的中心主题。

    ③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④鲁迅的三部小说集分别是《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其中《祝福》《明天》出自《彷徨》,《狂人日记》《阿Q正传》出自《呐喊》。

    ⑤杜甫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被誉为“诗史”,又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⑧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是我国清代作家曹雪芹,该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和宝、黛的爱情悲剧。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戏曲主要包括宋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B.杂剧和传奇的戏剧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

    C.元曲四大家是指元代的四位曲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

    D.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他创作的著名悲剧有《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莱特》等。

  • 5、下面有关戏剧常识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A.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麦克白》,《奥赛罗》。

    B. 戏剧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戏剧又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雷雨》属于悲剧。

    C. 《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著名杂剧,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元杂剧在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短的独立段落,一般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有时用在折与折之间,衔接剧情)。课文是全剧的第三折,是矛盾冲突的结局。

    D. 词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1为中调,92字以上为长调。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③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才是最合苏轼的标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意义的一项是

    A.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B.苏轼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使他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C.苏轼在美学上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和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哲理高度。

    D.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2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把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B.与杜、白、韩及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苏轼有时还带着让人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C.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既有对政治的退避,也有对社会的退避,后者比前者更深刻。

    D.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文艺成就虽不如屈、陶、李、杜,然而在中国文艺史、美学史中却有巨大影响,是一个重要人物。

    B.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深刻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是苏轼之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

    C.苏轼虽然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表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在其心中仍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D.相对于苏轼,朱熹更赞赏王安石,因为王安石的思想比较平和,不像苏轼那样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批评男子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了要与动物为伴侣作朋友,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愿望;还有一句“_________________”,也是借助动物作喻,说明天地广阔,慨叹生命何其短促。

    (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无限风光在险峰”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小题。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①,不得顾采薇。

    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②。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③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④,勿谓知音稀。

    (注)①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此处泛指隐居的贤才。②吾道非:来自《孔子家语•在 厄》,是指孔子感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③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处指綦毋 潜。④“吾谋”句:说綦毋潜此次落第是偶然失败。《左传》记载:“士曾行,绕朝赠之以策(马 鞭)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适,偶然的意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称颂太平盛世时代人们纷纷出山应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五、六句是诗人安慰綦毋潜:这次虽未中第,但选择科举之路并非错误。

    C.七、八句写诗人劝慰綦毋潜暂时回家,九、十句描述置酒送别友人时的情景。

    D.最后两句告诉綦毋潜这次落第只是偶然现象,意在激励他切勿灰心丧气。

    2诗中划线句子是采用什么手法来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罟不入洿池   数:密

    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制止,约束

    C. 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D. 王无罪   岁:年岁,时间

    2把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木心说:从前的月光很慢;有点闲,有点懒,在一杯茶里消磨整个黄昏;在半个梦里看星星满天。

    朱自清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卡尔·霍诺说:生活中的“慢”是一种态度,“快”也是一种态度。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