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是在中国举起十月革命旗帜的第一人,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从1918年7月起,他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材料中的“他”是( )
A.董必武
B.蔡元培
C.陈独秀
D.李大钊
2、外国船(包括兵船),可以往来于沿海各通商口岸,也可以在长江一带自由通航,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天津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3、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此段话中的“皇上”实行的变法之策包括( )
①发展农工商业 ②改科举废八股 ③筹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④设立新式学堂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4、谈到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时的状况,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材料突出反映了
A.厂里经济状况不好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C.社会保障体系完备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占领南京后,太平军应集中力量,一鼓作气地攻下北京,这样就有可能推翻清政府。可是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孤军深入敌境、自取灭亡的偏师。”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A. 阶级局限性 B. 人心的向背 C. 军队的士气 D. 战略战术
6、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一溃千里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政府执行片面抗战政策
B.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C.国统治区经济上面临崩溃
D.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7、下图是我国1954年发行的宣传画《我们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该作品
A.反映青年成为工业建设的主导力量
B.赞颂工人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热情
C.体现“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8、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这里”是( )
A. 南昌 B. 南京 C. 井冈山 D. 延安
9、公元前4世纪,扫荡了叙利亚和埃及,回师占领了两河流域,灭波斯,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法兰克王国
10、《李宗仁回忆录》中写到:“上下一心对敌情判断正确,发挥了内线作战的最高效能,故有台儿庄的辉煌战果。”这个“辉煌战果”是
A.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C.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11、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其中,“人民是阅卷人”警示我们必须把人民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列战役被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是( )
A. B.
C. D.
12、比较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根据下表可得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是( )
活动 | 代表人物 | 目标 | 具体措施 |
洋务 运动 | 李鸿章 张之洞 | 自强 求富 |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 |
戊戌 变法 | 康有为 梁启超 | 维新 变法 |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训练新式军队。 |
A.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B.都追求政治民主化
C.都采取学西方的措施
D.都实现了富国强兵
13、中国人民希望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确立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光明的前途( )
A.四大
B.五大
C.六大
D.七大
14、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有了新进展,发现了一枚刻有“云中白鹤”的印章,专家认为该印章是致远舰管带的私人物品。盖印章的主人是
A. 刘步蟾
B. 丁汝昌
C. 邓世昌
D. 方柏谦
15、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 个体经济 | 私营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集体所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52年 | 71.8% | 6.9% | 0.7% | 1.5% | 19.1% |
1956年 | 7% | 0.1% | 7.3% | 53.4% | 32.2%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中共八大成功召开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会化运动
16、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A.力图改善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
B.粉碎国民党内亲日派的企图
C.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实现共同抗日
D.粉碎日本趁机扩大侵略的企图
17、一个外国记者在听了一部音乐作品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个拥有黄河的民族是不可能被征服的。”这位外国记者发出的感慨是因为听了( )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走进新时代》
D.《我的祖国》
18、学习历史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其中史实和结论对应关系有误的一项是( )
A.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枪
B.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C.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D.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19、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选项中,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B.百日维新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时务报》 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D.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20、1919年11月1 日鲁迅在《新青年》6卷6号上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 提出了新型父子关系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对等的,号召先从觉醒的人开手,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意在
A.发起文学革命
B.批判传统旧道德
C.倡导教育改革
D.传播马克思主义
2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
22、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3、下图为淮海战役中人民支前统计表,它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能以弱胜强,打败敌人的哪一重要原因?( )
民工
| 543万人
|
担架
| 30.5万副
|
大小车
| 88万辆
|
牲畜
| 76.7万头
|
船只
| 8500只
|
筹粮
| 9.6亿斤
|
挑子
| 20.6万副
|
A.人民群众积极支援
B.武器装备精良
C.双方兵力悬殊
D.将士作战勇敢
24、在中国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物是____.
25、根据表述,写出对应的人物。
(1)杂交水稻之父——
(2)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做出贡献的美国总统——
(3)为中日建交作出努力的日本首相——
(4)为抗美援朝而付出生命的战士——
26、请将下列内容的序号,填入与之对应的朝代后:
(1)澶渊之盟
(2)行省制度
(3)郑成功收复台湾
(4)《清明上河图》
(5)《尼布楚条约》
(6)交子
(7)赵州桥
(8)马可波罗来华
隋朝
北宋
元朝
清朝
27、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8、上海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沧桑巨变,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史实。
(1)在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__________》中,上海被迫开埠通商。
(2)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
(3)_________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4)__________的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5)_________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9、__________ 年北京学生发起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__________年北京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标志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0、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信息。
(1)使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的条约是____
(2)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的历史事件是____
(3)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是____
(4)解放战争时期,为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提供法律依据的文件是____
31、说说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2、我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是什么?创立人是谁?机关报是什么?在这个政党的领导下我国发生了哪场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33、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材料二:2015年9月3日,是中国首个法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材料三: 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
请回答有关问题:
(1)材料一中人民解放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兴起和胜利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随着抗战的胜利,被日本统治达50年之久的什么地方回到了祖国怀抱?
(5)材料三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事件?
(6)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谈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34、某班举办了一次“穿越历史时空”的征文比赛。马小虎同学写了一篇题为《我的1912年》的历史短文。但在这篇短文的片段中存在违背基本史实的错误,请指出并更正这篇短文存在的错处。
题目:我的1912年
前几天,我知道了孙中山在上海举行的临时大总统宣誓就职仪式。不久,我收到了北京表哥来信,邀请我去玩并要求为他带去一本《新青年》,我在去的途中听说皇帝宣布退位,清朝结束了。
(1)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