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矛盾,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利于社会稳定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③④
2、小刚爷爷的藏书中有一本红色的小册子,封面印有“毛主席语录”字样,爷爷说这本小册子是他当年参加红卫兵时随身带的红宝书,请你判断小刚爷爷参加红卫兵时在
A.1949年
B.1956年
C.1967年
D.1978年
3、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世界三大宗教最早产生的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4、中华民族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并取得了完全胜利,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中华民族建立了空前团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英勇地抵御日军侵略
C.共产党军队在敌后战场上消灭了大量的日伪军
D.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
5、晚清时期,外国列强能够在重庆开办工厂,这一现象始于下列哪一条约?(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卜蜂莲花出售的一批台湾糖果上印有两行字,生产日期:民国一百零六年八月十五日。据此推断,这批水果糖的生产日期是
A. 2017年8月15日
B. 2018年8月15日
C. 2019年8月15日
D. 2020年8月15日
7、“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通过这一歌谣,可以分析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 )
A.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D. 反帝爱国运动
8、下边知识卡片是某同学在历史课堂上整理的笔记内容,据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
时间:1945年 人物:毛泽东、周恩来 目的:争取和平、民主 结果:“双十协定”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9、我国将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纪念30多万死难同胞,与该公祭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日本屠杀旅顺居民
B.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
C.柳条湖事件
D.南京大屠杀
10、下图中几位人物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 )
A.洋务运动的领导
B.兴中会的成员
C.中国同盟会会员
D.新文化运动主将
11、它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它”通过于( )
A.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
12、谢觉哉在其《日记》中记载:“1921年6月29日: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借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日记中的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这里他怕泄露的“大事”是指( )
A. 五四运动 B. 中共一大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13、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从不怀有好意。下列由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中,迫使中国赔款数目最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14、网课、网购、远程办公……在疫情防控期间,宅在家中,通过网络学习、工作、娱乐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技术影响生产生活教育方式
B.技术革命完全可以取代传统教育
C.人们生活过度依靠网络技术
D.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15、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下列作者与作品搭配正确的是
A.冼星海一《义勇军进行曲》 B.聂耳-------《黄河大合唱》
C.徐悲鸿一《愚公移山》 D.齐白石一《田横五百士》
16、同仁堂是我国的中药老店,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仁堂顺应发展潮流,实行( )
A.生产合作社
B.公私合营
C.中外合资
D.国家没收管理
17、毛泽东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喜爱的一份刊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这份出版物应是( )
A.
B.
C.
D.
18、1856年,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的目的是
A.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对林则徐虎门销烟进行报复 D.争取平等权利
19、一诺千金,台湾里长刘德文18年背百位“同胞”落叶归根,分文不取。从2003年开始,台湾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的刘德文里长往返台湾大陆数百次,把一百多位在台湾去世的老兵骨灰带回大陆安葬。他的做法( )
A.促成了“一国两制”
B.消除了两岸隔阂
C.发展了“九二共识”
D.彰显了民族亲情
20、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
A.瑞金 B.北京 C.延安 D.西柏坡
21、把表格补充完整
事件 | 影响 |
A |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B |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D | 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
E |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
F | 从组织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 |
填出ABCDEF所对应的历史事件。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
22、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而城市改革的重点是______。
23、中共二大:________年7月在上海召开。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________。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推翻________,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____________。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____________的民主革命纲领。
24、 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民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5、______________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______________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6、国运兴衰,基于教育。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内容。
(1)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近代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________。
(2)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________。
(3)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________.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27、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事件。
(1)1839年中国人民的禁烟壮举--______。
(2)英雄邓世昌牺牲的战役--______。
(3)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______。
(4)为反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而进行的战争--______。
28、甲午中日战争中,__________(人物)带领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最终壮烈殉国;1895年春,_________(人物)、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9、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由陈独秀创办的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阵地。
30、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_____________”。
31、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格外重视,建国后,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村的土地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
(1)1951年的土地改革中,我国颁布了什么法律文件?
(2)我国的三大改造完成于那一年?是对那三方面的改造?
(3)建国以来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指哪一次会议?召开于那一年此后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什么?结合材料指出该政策有什么作用?
32、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进藏公路有哪些?(写出一条)
(2)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为此,1984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哪一法律文件?
(3)在20世纪末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的事件是什么?
(4)2006年,哪一铁路的全线通车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5)请写一句关于民族团结相处的标语。
33、请写出与下列提示相对应的人物。
(1)1995年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2)2013年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3)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实现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1)根据材料一思考,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材料二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958年6月21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1979年元旦社论
(2)根据材料二判断,党中央为了加快建设速度,发动了哪两次大运动,请写出其中一次。根据材料三分析,“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材料四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起步并首先取得突破的。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推广开来。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发区一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一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的对外开放大格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3)根据材料四思考,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