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B.白居易——宋代现实主义诗人——《白氏长庆集》
C.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龟虽寿》 《蒿里行》 《短歌行》
D.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
2、对下列语段的主要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倘若能够形成读书的风气,将学习自觉奉为使命,则地方教化、民族振兴、国家强盛,是大可期待的。典型的例子,中外俱有。江西的婺源,古来称作书乡,耕读传家,相沿成习,所谓“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所以这里出了许多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婺源“中国最美乡村”的美誉,我想不全因其风光旖旎,人们踏上这块热土,很容易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众所周知,以色列在中东是非常强大的,这个国家的人热爱读书,也是全世界闻名的。据统计,平均每个以色列人年购书量为10—15本,他们的商业街上,书店比比皆是,节假日里,书店这样的地方往往人满为患。
A. 我们的地方教化、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大可期待。
B. 要让读书成为一种风气。
C. 婺源人、以色列人成为中外读书的榜样。
D. 一个读书的民族值得尊敬。
3、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话,排序正确的是( )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 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③从古自今, 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 这么美丽的文字, 这么伤感的情怀, 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A.③①⑤②④ B.②③⑤①④ C.①③④⑤② D.⑤①③④②
4、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东皋薄幕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5、诗歌阅读,完成小题。
早冬
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①沙。
老柘②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③。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④无由入酒家。
【注释】①漠漠:广阔。②柘(zhè):一种贵重的树木。③狂花:亦作“狂华”。指不依时序而开的花。④五马:太守的代称,作者时任太守。
(1)请赏析“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一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默写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浣溪沙》
(2)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春望》
(3)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它,这一哲理可以用《饮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解读。
7、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你到波以后常常提到精神极度疲乏,除了工作的“时间”以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工作时“消耗精力”的问题。倘使练琴时能多抑制情感,多着重于技巧,多用理智,我相信一定可以减少疲劳。比赛距今尚有三个多月,长时期的心理紧张与感情高昂,足以影响你的成绩;千万小心,自己警惕,尽量冷静为要!我十几年前译书,有时也一边译一边感情冲动得很,后来慢慢改好了。
(1)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书名),文中的“你”是指 _________ 。
(2)这本书被称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请结合全书的内容,说说你对“苦心孤诣”的理解。
8、《2022开学第一课》央视开讲 牛梦笛
①9月1日,新学年伊始,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2022开学第一课》在CCTV—1播出,并同时在央视新闻、央视频、学习强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节目聚焦迎接党的二十大,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邀请“八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科学工作者、奥运健儿、志愿者等上讲台,与全国中小学生共上一堂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生动有趣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知识普及课。
奋斗者们娓娓道来让青少年感同身受
②作为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国家级思政课堂”,《2022开学第一课》回溯了2022年的热议话题:冬奥体育、农业生产、生态文明、文明探源、乡村振兴、国防军事、航天科技。这些领域的关键性人物作为“奋斗者”在节目中现身说法。
③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每一个历史性成就都能在这些个体奋斗的讲述中得以生动呈现,让青少年感同身受,体悟当下的时代图景:这是一个属于奋斗者的时代,是为了美好生活不懈拼搏的时代。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为青少年追溯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从相关的文物、遗址中梳理出颇为清晰的中华文明发展史。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姚檀栋讲述了“巅峰科考”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青藏高原的独特地形地貌,它更是记录了千万年中国地理气候变迁的“历史档案”。82岁的谢华安院士向同学们讲述了“50年金色种子梦”:他的外婆想喝上一碗稀饭都曾是奢望,为此他立志,要实现“人人有一碗饭吃”,他50年来不断培育优质稻种,致力于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首批舰载机飞行员、着舰指挥官戴兴动情地向孩子们讲述他第一次在航母上起降、第一次着舰成功、第一次进入实战演训的故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节目里回望30年中国载人航天和60多年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航天人用默默付出、团结奉献、拼搏奋斗让一个个中华远古神话变成现实。
用“神奇教室+实景课堂”新颖视觉呈现山河美好
⑤《2022开学第一课》在形式上创新采用“实景课堂”的形式,独辟蹊径将课堂设在锦绣山河、田间地头、科考一线、浩瀚苍穹、碧波大海。让孩子们在祖国广袤大地上切身感知山河美好、生态变化。节目带领同学们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聆听三代务林人怎样经过60年的奋斗,一锹一铲地攻坚造林,在一片荒原上种植出了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绿色奇迹;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同学们了解到“象爸爸”们是如何救护亚洲象,又是怎样尽量保持野生象群本身的生态平衡,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⑥据主创团队介绍,《2022开学第一课》积极持续深化总台“思想+艺术+技术”创作理念,以数字新技术升级“新课堂”。无论是微距镜头展现水稻种子的微观世界,延时摄影呈现再生稻动态生长,还原钻取冰芯、岩芯的过程,还是现场让人叹为观止的歼—15模型模拟、1:1比例复原问天实验舱等,节目采用AR、CG等数字技术与节目内容进行深度融合设计,让孩子们不仅大开眼界,而且进一步启发了想象力,可谓耳目一新、引人入胜。
在赓续与坚守中传承奋进的力量
⑦一个又一个人文故事、生态故事、攻坚克难故事浮现在学生们眼前,勾连起奋斗与中华大地上人文精神、地理环境、生态文化、国力强健之间的深层联系。中国在哪里?中国是什么样?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向何处去?这些少年儿童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构成了节目的逻辑线索。
⑧北京市朝阳区人大附中朝阳分校团委书记崔赟表示:“观看了《2022开学第一课》后,我感受到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正源自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无数的奋斗者。作为一名中学的共青团工作者,我肩负的责任重大,要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09月02日,有删改)
【1】根据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概括这篇新闻。
【2】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研究员王巍从相关的文物、遗址中梳理出源远流长的中华农耕文明发展脉络,追溯了颇为清晰的中华文明发展史。
B.队长姚檀栋讲述了青藏高原的独特地形地貌,告诉人们它是记录了千万年中国地理气候变迁的“历史档案”。
C.谢华安院士立志要实现“人人有一碗饭吃”,50年来不断培育优质稻种,致力于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D.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节目里回望60年中国载人航天和30多年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节目带领同学们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聆听三代务林人怎样经过60年的奋斗,一锹一铲地攻坚造林,在一片荒原上种植出了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绿色奇迹。
【4】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2022开学第一课》有哪些特点?
【5】“奋斗成就梦想”是本次活动的主题,请联系你的生活,举出一例证明这一观点。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多一点情趣,我们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一点执着,前进的步伐会更加坚定;多一点勇气,我们的脊梁会更加挺拔……
请以“多一点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书写整洁,字数不得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