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肇庆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加点词运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校园科技节之“科普大篷车”巡展在即,小青无意间在旧工具箱中找到了关键部件,真可谓妙手偶得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一句,将抢占暖树的黄莺和衔泥垒巢的燕子描写得惟妙惟肖

    C.长沙市第一中学十分重视不同学生的潜能发掘和个性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培养出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D.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颁奖典礼上,梅西举起大力神杯的那一刻,振聋发聩的欢呼声像海浪一样翻涌。

  • 2、下列句子句式变换后,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A.原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改句: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B.原句: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改句:历史上不是所有反人民的势力都会被人民毁灭!

    C.原句: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宇宙的智慧生物,正是伟大的字宙自己用纯粹的物质创造的。

    政句:宇宙,它的伟大在于,它用纯粹的物质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它的智慧生物。

    D.原句: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改句: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初唐四杰”是指唐朝初年的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B. “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C.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晏殊和白朴。

    D. “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

     

  •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B.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C.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言,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 “中国名片”。

    D.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面对《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B.“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C.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D.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2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并从炼字角度选择两个词进行赏析。

    画面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默写

    (1)《三峡》中突出三峡山势的雄伟峻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比喻手法来突出夏季水暴涨后江水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写春冬季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举国迁移(节选)

    ①蒋介石预料到红军企图渡过长江进入四川,于是从湖北、安徽和江西抽调了大批兵力,用船急速向西运送,企图从北切断红军的进军路线。所有的渡口都有重兵把守;所有的渡船郡被撤到长江北岸;所有的道路都被封锁;大片地区的粮食都被劫掠一空。南京方面又另外调动大批兵力进入贵州,增援地方军阀王家烈的“双枪兵”。王家烈的部队最终被红军困住。南京方面还派遣部队前往云南边界,在此设置障碍。因此,红军在贵州遇到了20万军队的堵截,敌人沿途设置障碍。迫使红军在贵州两次调转方向进行大规模行军,并绕着省会贵阳进行了大范围迂回行动。

    ②红军在贵州用了4个月的时间实施机动作战。在此期间,他们共消灭了敌军5个师,攻下了军阀王家烈的指挥部,占领了他在遵义的西洋豪宅,招募了2万名新战士,并且到该省大部分村镇召开群众大会,在青年中间建立共产党组织。他们的损失非常小,但仍然面临着横渡长江的问题。蒋介石在川贵边境迅速集结兵力,狡猾地封锁了通往长江的便捷近道。他现在将“剿灭”红军的主要希望寄托在阻止红军渡江上,无论红军在哪里渡江,他都企图将红军进一步向西南地区驱赶,或者把红军逼进西藏的无人区。他给手下的各个指挥官和地方军阀发电报:“将红军阻截在长江南岸,关系到党国命运。”

    ③红军于1935年5月初突然调头南下进入云南,这里是中国与缅甸和印度支那交界的地方。红军经过4天急行军,抵达距离云南省会云南府10英里的地方,地方军阀龙云紧急调集全部兵力进行防卫。同时,蒋介石的增援部队从贵州赶来,紧追不舍。蒋介石和蒋夫人原本一直留在云南府,此时连忙登上法国火车南下前往印度支那。南京方面的大队轰炸机继续每天在红军上空狂轰滥炸,但红军还是继续前进。不久,这种恐惧的气氛消散了,原因是南京方面发现,红军向云南府的挺进只是由小股部队实施的佯攻。红军主力部队正在西进,目标显然是在龙街——长江上游为数不多的几个通航点之一——横渡长江。

    ④在荒芜的云南山地,长江深入巨大的峡谷,急速穿行。山峡中突起高耸的山峰,长达1英里多,两岸矗立着陡峭的石壁。政府军早已全数占领少数几个渡口。蒋介石非常高兴,此时他命令将所有船只拖到长江北岸烧毁。随后,他指挥他的部队和龙云的部队在红军周围进行包抄,企图在这个富有历史盛名的、暗藏危险的江岸上将红军一举剿灭。

    ⑤红军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仍然继续兵分三路向西朝着龙街方向疾进。那里的船只已被烧毁,南京方面的飞行员报告称,红军一支先头部队开始建造竹桥。蒋介石更加有把握了,造桥需要好几周时间。不过有天晚上,红军的1个营突然不知不觉地调转方向,经过一天一夜的强行军,奇迹般地行进了85英里,在黄昏时赶到附近另一个可能的渡口——皎平渡。夜幕降临时,他们身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进入城镇,神不知鬼不觉,悄悄解除了国民党驻防部队的武装。

    ⑥船已经被撤到了北岸——可是没有被烧毁。(红军还在数百里之外,并没有往这里来,为何要烧掉船只?政府军之前大概就是这么想的。)不过,要怎么搞条船到南岸来?天黑之后,红军押着一个村吏来到江边,让他向对岸的哨兵呼喊,说政府军已经到了,想要一条船。对岸的哨兵毫不怀疑地派来了一条船。这些“南京”部队的一支分队就这样进入到船舱内,很快就在北岸登陆——终于到达四川境内。守军当时正舒舒服服地打着麻将,红军的潜入让他们吃了一惊。红军没有动武就将他们堆放的武器没收了。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长江文艺出版社,作者:埃德加·斯诺)

    班级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标长征路线——小组讨论将⑤⑥段描述的战斗命名为“夜袭皎平渡”,并标注到“红军长征路线图”中,你认为应标注在ABCD的哪一处?

    【2】明长征战略——红军在贵州、云南的胜利展现了新战略的威力。请你用文中的一个关键词来表述这个新战略。

    【3】绘长征画面——小荆读到上文画线句子觉得特别有意思,请你发挥想象,向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

    【4】悟长征精神——小楚说:“我觉得红军长征能取得胜利靠的是紧密团结群众。你看,红军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还到贵州大部分村镇召开群众大会,在青年中间建立共产党组织。”请仿照小楚的说法,说说你悟到的长征精神。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   字看久了,会不认识

    ①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字原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频繁,却会在长时间观察下逐渐变得陌生。不仅是盯久了,一个字写久了也会出现相同的感觉。

    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语义饱和”。简单理解就是盯着一个文字盯久了,我们的大脑便只关注它的字形,而忽视了它的语义,产生短暂的陌生感。通常,这个过程只会持续几十秒。你闭上眼睛或者转头看看其他事物,再回过头来看,这种感觉就消失了。

    ③那么,这个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加拿大学者莱昂·詹姆斯创造了“语义饱和”这个概念,他认为这是我们的大脑产生的反应性抑制。

    ④看到一个字时,我们的大脑会经历两个步骤。

    ⑤首先让我们搞懂大脑在“认字”过程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⑥眼睛先输入了字形的图案信息,然后传送给大脑,大脑接受了这个图案信息后,开始运转,在它的知识仓库里寻找和这个字形相关联的意义然后把它们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负责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是大脑中的神经元——在识别文字时,字的笔画结构等视觉信息会刺激神经元。被刺激后,神经元向神经中枢发送信号。神经中枢在数据库中进行比对,找到正确的语义后,我们也就理解了这个字的含义。

    ⑦如果你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情况就会发生改变。眼睛不断接收这个字的字形,同一个区域的神经元被反复刺激,神经元反复发送信号给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反复读取记忆库中的数据……间内多次反复神经元会感到疲倦,然后选择偷懒直至罢工—不发送信号给神经中枢了。因此这时,我们看到这个字就只剩下它的形状而短暂不理解它的意思了。

    ⑧莱昂·詹姆斯表示,大部分字都可以让我们体验“语义饱和”。也有例外,举个例子,陕西传统风味面食名吃biángbiáng面的那个biáng字(如右图):

    ⑨不论我们盯多久它也很难在我们的脑海里分崩离析。因为它的字形结构太复杂了,且乍一看很是陌生,会让我们的大脑进行数据比对时更加专注,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偷懒。

    ⑩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产生语义饱和感觉的字都是一些字形简单的常见字。我们观察这些字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忽视这是一个汉字,而去关注它的笔画与图形,然后“脑补”成其他符号。

    比如,请你盯着“韭”这个字多看一会儿。很快你就会忘了这是一个字,而觉得它像仙人掌或者两座高楼;“义”字,看久了像一个高举双臂的小人……一些结构稍微复杂点儿的字,会在长久注视下开始分裂由一个熟知的字变成两个字。比如“的”字,你盯久了以后,就只能分出“白”与“勺”了。

    在视觉上除了看字,看其他事物也会出现类似的感觉,也是相同的道理。其他感官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都属于神经活动中出现的偷懒现象。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通常情况,一个字盯久了,产生的“语义饱和”现象将会持续很长时间。

    B.文中提醒我们,任何一个字都可以让我们体验“语义饱和”,无一例外。

    C.在短时间观察下,我们经常会发现越复杂的字越会被脑补成其他符号

    D.本文告诉我们,不仅是视觉,听觉、嗅觉等其他感官也会产生饱和效应。

    【2】请简要概括造成“字看久了会不认识”的原因。

    【3】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管夷吾遇见了惜才爱才的齐桓公,鲁迅遇见了治学严谨的藤野先生,苏轼遇见了庭下“空明”的月光……这些都成为他们人生中的幸事。在生活中,你是否遇见了让你感到幸福或幸运的人、事、物呢?

    请以“遇见_______,我之幸”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补全题目;⑵文体自选600字左右;⑶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