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属于病句的是( )
A.他们的精神如满室的盛开的芝兰,芬芳沁脾。
B.我们应当走近父辈、走近英雄,深刻领悟他们的爱国精神精髓。
C.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发展和生存的强大动力。
D.漫步古诗苑,我们常常能感受到古代诗(词)人强烈的爱国忧民之心。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C.寻向所志 寻病终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
3、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云雀猛地从香樟树上飞起, ,往朝霞万里的高空飞旋。
A.仿佛利箭般离弦
B.如同猛虎般出山
C.像陀螺样打转转
D.好似炮弹样出膛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幸福和痛苦是我们每个人都会体会到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感受。____________
①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
②幸福指数衡量的是个人的主观愿望,每个人认为自己幸福与否和自己的欲望及效用有关。
③幸福指数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来的,他认为幸福等于效用与欲望之比。
④如果欲望是无穷大,则幸福为零。
⑤幸福与效用同方向变化,与欲望反方向变化。
A. ①⑤④②③ B. ③①⑤④②
C. ②①⑤④③ D. ③②①⑤④
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释】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颔联中的“寒”字,有两层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2】颈联“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6、默写
(1)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3)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4)_____________,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
(5)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
(6)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____,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7)杜甫在《春望》中,运用移情于景手法,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有特征性的春天的景物表明对时事和离别的感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把法布尔称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请从科学性或文学性的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
(1)在选择住所时,它(指蟋蟀)常常轻视那些偶然碰到的以天然的隐避场所为家的种类。它总是非常慎重地为自己选择一个最佳的家庭住址。它们很愿意挑选那些排水条件优良,并且有充足而温暖的阳光照射的地方。凡是这样的地方都被视为佳地,要优先考虑选取。
(2)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与飞鸟可以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3)瞧它那副滑稽相,嘴上还叼着一只长烟斗哩!这烟斗细如马鬃,棕红色,几乎笔直,奇长无比,以致象态橡栗象只好斜着身子让它伸直,免得折断,像头前伸出一支长矛似的。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青蛙的愿望
有一只久居河边的青蛙,对自己的走路方式极为不满,四条腿用力,一蹦一跳的,难看死了。看着人类,两腿直立行走,又高级又潇洒,若能像人那样走路该有多幸福啊!青蛙于是不停地到河边寺庙中去拜佛许愿,盼望有朝一日能像人一祥走路。一年又一年,青蛙的诚意终于打动了神灵,青蛙实现了它的宏伟大愿。
青蛙骄傲地站了起来,迈开两条长腿(原先的后腿),大步流星地走了起来,可是它莫名其妙地离河边越来越远,怎么也走不回水过去,因此也无法再捕捉到食物,青蛙饥渴难当,终于死掉了。
原来,青蛙站起来走路后,它的眼睛却只能望见后面,腿往前走,眼往后看,这样的怪物自然无法生存。
【1】阅读材料,思考青蛙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2】这则寓言故事给了你怎样的有益启示?请你结合文本和生活积累,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阐释。
写作提示:①根据文本提炼观点;②不少于100字。
9、题目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自然是美丽的,山峰奇伟,原野广阔,溪流欢快,海洋浩瀚,都会给我们美的享受;日月星辰,雪雨风霜,花草树木,鸟语虫鸣,都会给我们心灵以启迪。
请以“亲近自然”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若选题目二,须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写作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