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一段文字出自某位同学阅读后的心得,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因阅读而包罗万象。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益于开阔眼界、提升格局。以书籍为灯塔,人们将在迷茫中拨开迷雾,扶摇直上。因为阅读,许多人超越庸常,让自己变得与日俱增。
A.包罗万象
B.腹有诗书气自华
C.扶摇直上
D.与日俱增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释]①公元744年,李白被玄宗赐金放逐,次年秋天,杜甫在山东作此诗相赠。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相顾”“飘蓬”暗示了两人都遭受仕途的坎坷,漂泊无依。
B.第二句“愧葛洪”是借葛洪的典故来劝慰李白不要因为遭遇放逐而伤感。
C.第三句诗人批评李白只知痛饮狂歌“空度日”,鼓励他要有政治追求。
D.第四句以“为谁雄”进行反诘,抒发了诗人对李白怀才不遇的惋惜。
3、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正由于英雄具有这些崇高的品质,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①对国家而言,英雄是国家的符号,每个国家都需要有引以为豪的英雄。②可以说,正是千千万万的英雄,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中展现生机,由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③对个人而言,英雄为我们树立起精神的标杆,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④英雄们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质,正是构筑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A.“对”是介词,“崇高”是形容词,“民族精神”是偏正短语,“繁荣昌盛”是并列式。
B.“正是千千万万的英雄,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中展现生机。”这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
C.“英雄是国家的符号”这个句子中“国家的”作定语。
D.将选文①——④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为③①④②。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是宋代豪放派词人,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
B.“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
C.契诃夫是俄国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他文笔犀利,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史实。《曹刿论战》就选自《战国策》。
5、识李·观虎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②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亦往看。虎承间③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惧色。
注释:①王戎∶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②折枝∶压断枝条。③承间∶趁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 与 诸 小 儿 游/看 道 边 李 树 多 子 折枝/诸 儿 竞 走 取 之/ 唯 戎 不 动。
B.尝 与 诸 小 儿 游 看 道 边/ 李 树 多 子 折 枝/诸 儿 竞 走/取 之 唯 戎 不 动。
C.尝 与 诸 小 儿/ 游 看 道 边 李 树 多 子/ 折 枝诸 儿 竞 走 取 之/唯 戎 不 动。
D.尝 与 诸 小 儿 游 看 道 边 李 树/ 多 子 折 枝诸 儿/ 竞 走 取 之 唯 戎 不 动。
【2】翻译。
戎湛然不动,了无惧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戎七岁时,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处玩,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有很多李子,他就和小朋友争相跑去摘那些果实。
B.王戎七岁时,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处玩,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有很多李子,小朋友争相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
C.王戎从路边李子的多少而判断李子甜不甜,可见他幼年就能观察、推理,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说明他早慧(聪慧)。
D.王戎面对老虎,别人惊慌逃避,他却一点惧色都没有,可见他有胆量。
6、卖炭翁(节选)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下列对诗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指黑”强调了卖炭翁劳作到伸手不见十指。
B.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2】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和__________。
7、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钟南山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发表致辞。他表示,数不清的青年人都以科学家为偶像,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你们班开展以“青少年的偶像”为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班主任想要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本班同学的相关情况,请你就“青少年的偶像”设计三个调查问题。
【2】钟南山在论坛上说:“成为偶像的目的,是要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对偶像的盲从,让他们通过偶像学到对问题的看法,更多地问问为什么。”同学们就钟南山的这段话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不明白“更多地问问为什么”的意义在哪里,你表达了自己的观点。100-120字。
8、古诗文名句填空。
(1)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习近平在巴西国会作题为“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的演讲时,引用唐代诗人王湾的诗句以景化情:“ , ”,展望未来,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共同开创中巴更加美好的未来!
(4)屠呦呦默默坚守几十年研制青蒿素,于2015年10月获诺贝尔奖。获奖后饱受争议,但她仍一如既往地用沉默来回应一切。“获不获奖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我还有很多要做的事”屠呦呦接受采访时如是说。这与南宋陆游歌咏的梅花品格“ , ”何其相似 。
(5)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不乏淡泊名利、高洁傲岸之人。陶渊明借黔娄妻之言:“ , ”,表达了安贫乐道的高洁节操;吴均在描绘富春江美景时抒发观感:“ , ”,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云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第①自然段起到了哪些作用?
【2】选文第⑦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10、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七块红烧肉
①我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天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住校。担子一头是两床被子,一头是衣物和米,还有一罐子咸菜。
②担子很重,但一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
③“姆妈,我来挑一截路。”
④“不要的,我行。”
⑤顺着山道走下去,径直穿过西湾的田野,到枫河入江的狭长河道时,乘渡船而过,爬上河埂,便可望见五校的校舍。后面的路途是沉默的,只有细雨洒在盖物的薄膜上的沙沙声和胶靴拔泥而出令人疲惫的声响。我们到达河边时,已是午后一点多。母亲已经累了,身子随着担子摇晃着。
⑥“姆妈,让我来。”我到母亲身边。
⑦“我行。”母亲不让。她大声喊:“有人吗?有人吗?”
⑧岸上红砖房的门开了,一个人走下来。也不用划桨,人站在船上,手抓着粗绳,把船悠到对岸。那是个穿蓑戴笠的女人,她看着我们,说:“那孩子,你先上来,帮你妈接一下!”母亲说:“我行。”她挑着担子走上来,船大幅度晃动起来,差点没翻。女人夺过,将被子摁在船板上。她不要钱,只是看着我们发出一连串的叹息,目送我们走进五校。
⑨很快就报完名,我住进了宿舍。母亲帮我铺好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被子湿了半边,她叮嘱我,一出太阳就抱出去晒。她跟我的同学们请求带我睡几夜,直到我晒干被子,但终究不放心,叮嘱我不要睡湿的那边。收拾完,她正要把我托付给同学们,他们忽然呼啦一声全飞走了。
⑩“我走了,你记得四点去换饭票啊!”
⑪我点点头。走廊上只有我一个人,还有几只叽叽喳喳的麻雀。
⑫“你一定别忘了。”她穿好雨衣,走进细雨之中。远方,山色已经苍茫。我看见她不停地回望,但终究消失在了远方。
⑬她是在第三天赶来的。来的时候,我快上下午课了,便匆匆去食堂为她打饭。我打了半斤饭两个菜——一个炸酱,一个红烧肉,一共一块五毛五。
⑭“你一定要吃掉,我要上课了。”
⑮下课的时候,母亲已经走了。饭盒里,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整整齐齐地挨着。酱红色的浓汁,隐隐的油光,肥厚的肉块儿。为她吃掉了三块红烧肉,我开心得流泪。那时候,我一周只有五块钱的伙食费。那是我在五校第一次吃红烧肉,也是最后一次。
⑯有一个黄昏,我到河埂上背课文,遇到了上次撑船的那个女子。她看着我说:“那天你妈妈回去时,胶靴里都是水。我让她坐在床上,帮她使劲儿拽,半天才拽下来。我收不住势头,一屁股坐在地上,摔得不轻。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了出来。她是哭着走回去的。”
⑰她深深地看着我,又说:“你妈那天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红烧肉。你有一个好妈妈。”
⑱我沿着河埂跑起来,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
(董改正/文,选自《智慧少年》,有改动)
【1】请根据文中时间提示,概括事件。
正月十三:
第三天:
有一个黄昏:
【2】文章第一段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担子里的东西,有何用意?
【3】文章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4】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章讲了母亲送“我”上学的故事,体现了母亲的要强、坚强和辛劳、忍耐,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B.“为她吃掉了三块红烧肉,我开心得流泪。”与“你妈那天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红烧肉。”形成照应,前者设置悬念,后者解说悬念。
C.“七块红烧肉”是文章的题目,文章紧扣题目行文,同时,它将母爱具体化,有力地突出母亲的品质。
D.选文语言生动传神,如,“他们忽然呼啦一声全飞走了。”“女人夺过,将被子摁在船板上。”生动刻画了同学们和撑船女人的动作迅猛。
【5】文中两次写到母亲流泪,请你简析母亲流泪的原因。
(1)第一次:“母亲帮我铺好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
(2)第二次:“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了出来。她是哭着走回去的。”
【6】选文第⑰⑱两段,对情节结构和抒发感情都有极大的作用,请你结合全文内容做简析。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抚摩
下雪了,天冷。
我站在窗前,往外面看,一片皑皑的白。所有的车都在街上小心翼翼地走,顶盖上蒙着雪,像个老太太。我笑了,好天气!这样的天气,病人和伤者会增多,会因各大医院的满员而流入我的私立医院。我没有理由不高兴。
神经内科的姚大夫走进来,说,又一个病人交不起住院费了。我漠然地说,你知道该怎么办。但是他的儿子很难缠,求得我没办法。姚大夫说。
下午就断他的药,对付这种人非得来硬的!
姚大夫走了。我靠在椅背上,眯起眼睛。姚大夫很像我的过去,一把出神入化的手术刀,刀至病除。
下午,一个黑脸大汉闯进了我的办公室。看样子,他来者不善。我处之泰然,习惯了。我早已学会了从容应对。
他说他是那个被强制停药的病人的儿子,叫高大壮。这个名字不错,活脱脱就是他形象的概括。
我问,你有什么事?
求求你,院长,不要给俺爹停药!他依旧求。
我当然不想这样,可我这里不是慈善堂,没有钱,我的医院就无法运转,请你理解。我说得坦诚。俺知道,俺知道。高大壮苦着脸,眼里泪花花的,请你再宽限几日,俺去筹钱。
我侧过身,望着窗外。雪依旧飘飘洒洒,似乎北风也起来了。真是好天气啊!对付高大壮这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他,任他哭,任他闹。
“扑通”一声,高大壮跪下了。一个大汉猛然跪下了。一个大汉猛地跪在地上,把地板震得一晃,我瞧着他,那张黑脸上爬满了泪,像头绝望的水牛。
求你,救救俺爹,俺给你磕头。他磕了,很响。
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是经历过女人下跪的,但像高大壮这样的大汉,会跪,会流泪,会磕头,还是第一次。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横下心,说,拿钱看病,天经地义,都像你这样,我的医院还不要关门了?
高大壮不哭了,黑脸更黑,鬓角一跳一跳的。良久,他红着眼说,俺脸黑,你心黑。你不给俺爹治病,俺也不让你好过。俺这就下去喊,你这儿不是医院,是黑店,反正没指望了,俺大不了赔上一条命!
救护车的笛声,破雪而入。病人正在增多。这样的好时候,医院不能乱,绝不能让高大壮胡来。我考虑着,该不该先稳住他……
这时,门又被推开,进来的是姚大夫。他看着地上的高大壮,喉结滚了一下,对我说,院长,我又给病人恢复用药了。请原谅,我没法面对病人,我是一个医生……
我愣了一下,点点头。我说,你做得对,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高大壮,医院同情你,你也要理解医院,快去筹钱吧。
姚大夫很吃惊,高大壮也很吃惊。末了,高大壮又磕了一个头,随姚大夫下楼了。
黄昏的时候,风刮疯了。雪在空中横着飞,尖利的啸声穿过窗缝,刺入人的耳朵。我下意识地缩了缩脑袋,准备回家。
突然,走廊上响起了惶急的喊声,好像是哪里起火了。我走出屋门,这才知道药品和器具仓库因职工私用火炉和电暖器取暖而失火了。
如不及时控制,一旦借着风势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情况危急!我一下子傻了。片刻间,我如梦方醒,赶忙拨打119,然后疯了似地奔向仓库。那里已经围了很多人,有的用盆,有的用桶,往里面送水,滚滚浓烟从门窗里涌出来,被风扯散。谁在里面?我问。
不知道。
情况怎样?
基本控制住了。
消防车赶到时,火已经被扑灭了。谢天谢地,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这时,里面的人披着一床千疮百孔的被褥走了出来,天哪,是高大壮!
我目瞪口呆。这个给我下跪的人,现在,是我的恩人。
我把高大壮安置在了病房,他的头发已全部烧焦,呼吸道也有轻微灼伤。我抚摩着他粗糙的大手,许久才说,你为什么要冒这么大险去救火?
高大壮看着我,憨厚地说,你给俺爹治病,俺感激你。仓库里那些东西,可都是救命的啊……
我落泪了。我知道,我的心正被一只大手抚摩,我感到了柔软和疼痛。
【1】请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不超过50字。
【2】试分析文章开头部分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请分析“高大壮不哭了,黑脸更黑,鬓角一跳一跳的”中加点词“一跳一跳”的表达效果。
【4】小说中“我"终于同意为高大壮的父亲恢复用药,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5】文章末尾 “我知道,我的心正被一只大手抚摩,我感到了柔软和疼痛”,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
心愿
(美)艾米莉·狄金森
若能帮一颗心免于残破,
我便不算白活;
若能减轻一个人的痛楚,
或缓减一种痛楚,
或救助一只雏鸟。
回到树上的窝,
我便不算白活。
这首诗歌,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助手)
(1)你可以从标题、意象、反复出现的词句等角度品读诗歌,然后基于理解进行写作。
(2)你可以由诗歌链接生活,叙述有真情实感的故事;可以由诗歌内涵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创作;还可以由诗歌引发思考,展开有理有据的论述……
(写作要求)(1)不少于600字。(2)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