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新星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如下表中元朝与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确立(     

    宋朝

    元朝

    路(府)州县制

    省路府州县制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 2、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今天的楷书,据此可知(     

    A.汉字发展一脉相承

    B.汉字演变由简到繁

    C.汉字传承发生异变

    D.唯一方式象形造字

  • 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名落孙山”这些名句和成语反映的是哪一制度?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 4、拉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事件是

    A.戊戌政变 B.“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公车上书” D.设立翻译馆

  • 5、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郦道元

    B.贾思勰

    C.司马迁

    D.祖冲之

     

  • 6、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手工业大发展,商业发达,贸易兴盛,人口发展到3亿。这表明

    A.清朝加强君主专制

    B.清朝前期经济停滞不前

    C.清朝前期的兴盛

    D.清朝前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 7、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做不到的是(   

    A.吃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

    B.背诵白居易的《新乐府》

    C.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

    D.欣赏关汉卿的《窦娥冤》

  • 8、下列史事中,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其走向衰亡的是(  )

    A.王莽改制 B.光武中兴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佛教的传播

  • 9、云冈石窟的柱头有多种不同风格。在数处洞窟采用了希腊的“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柱头;也有一部分采用了印度“元宝式”柱头或波斯式兽形柱头。据此可知,云冈石窟(       

    A.继承了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

    B.受到了欧美文化的影响

    C.吸收了外国造型艺术的特点

    D.体现出工匠雕刻技艺十分精湛

  • 10、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国家仍处于饥荒之中,社会上出现“米时万钱、马匹百金”的现象。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汉王朝首要任务,为此,汉高祖刘邦采取的政策是(     

    A.“以德化民”

    B.实行“礼治”

    C.严刑重赋

    D.休养生息

  • 11、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下列哪个地方的居民能够最先品尝用稻米做成的香喷喷的大米饭(  )

    A. 北京周口店   B. 陕西半坡村   C. 山东大汶口   D. 浙江河姆渡

  • 12、《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下列不属于春秋时期的霸主是(     

    A.秦始皇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 13、下列我国原始人类最早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的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原始居民

     

  • 14、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 15、下列哪一个名胜古迹是典型的中外艺术的结晶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秦朝的万里长城

    C.四川青城山道观

    D.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 16、西晋的都城在

    A. 洛阳   B. 长安   C. 东京   D. 建康

     

  • 17、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丛家药肆”等等。这表明(  )

    A. 以本姓命名店铺始于宋代   B. 宗法关系决定着店铺名称

    C. 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出现   D. 宋人已有较强的品牌意识

  • 18、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有教无类”

    D.“礼治”

  • 19、如果你想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A.《缀术》

    B.《黄帝内经》

    C.《齐民要术》

    D.《水经注》

  • 20、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代,这种盛世景象历史上称为

    A.贞观遗风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开皇之治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儒家:代表人物是______,主张实行“______”。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另一位思想家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 22、北宋兴起的_________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________

  • 23、公元前______年,在陈胜、吴广的号召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张角因病去世后,历时9个月的______最后被镇压下去,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 24、读《西汉后期疆域图》将相应代码填入答题卡图中。

    A.长安   B.西域都护府   C.敦煌郡

  • 25、明朝建立以后,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________,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________,今称故宫。

  • 26、“飞流直下三千尽,疑是银河落九天”出自唐朝诗人______的诗句。作者被称为“______”。

     

  • 27、地位:(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__________、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较深的影响。 (2)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_开始。

  • 28、隋炀帝时,_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_______,提高进士地位。

  • 29、炎帝和________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 30、12世纪统一蒙古各部的是 __________ ;建立元朝的是 __________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   李时珍       《窦娥冤》

    宋应星       《资治通鉴》

    吴道子       《天工开物》

    司马光       《送子天王图》

    关汉卿       《本草纲目》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北宋的都城

    (2)元朝的都城

    (3)明朝的都城

    (4)唐朝的都城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   

    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所占比例(%)

    贯、石、匹、两

    10018153

    4414841

    5603312

    55.93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哪一历史现象?并指出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与最终完成的朝代。

    材料二   北人南迁从秦朝时就已开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北人南移,不仅增加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加快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自10世纪后,由于少数民族的崛起,辽、西夏、金不断南侵,北方屡次遭到践踏,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而宋王朝却实施妥协退让的政策……北宋南渡,标志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我国经济重心也完成了南移这一过渡。

    ——王松苗《关于宋朝经济中心的南移》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中外历史纲要(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古代经济重心的变化对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