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三明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被称为“诗圣”的他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这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 2、在唐太宗时期以敢于犯颜直谏而流芳青史的最著名的谏臣是(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 3、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是(     

    A.匈奴、蒙古、鲜卑、羯、氐

    B.匈奴、蒙古、羯、氐、羌

    C.匈奴、鲜卑、羯、氐、羌

    D.匈奴、犬戎、羯、氐、羌

  • 4、国际天文学界为纪念祖冲之的特殊贡献,在月球上以祖冲之名字命名了一座环形山。祖冲之在数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            (       )

    A.发现了勾股定律

    B.发明十进制

    C.编写《九章算术》

    D.推算圆周率

  • 5、民主与科学是这场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文中的"这场运动"是指化运动

    A.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洋务运动

  • 6、“十年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度对于平民老百姓最大的意义是(   

    A.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B.拥有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C.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D.给社会带来了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 7、下列对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

    B.基本形成了“南粟北稻”的种植格局

    C.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的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D.从“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农业工具进行耕种

  • 8、经济重心南移从哪个朝代开始?(  

    A.南宋

    B.唐中期

    C.元朝

    D.北宋

  • 9、青铜器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文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

    B.

    C.

    D.

  • 10、娄江,西起苏州娄门,东至昆山、太仓交界的草芦村,下接浏河,为苏州市腹部一条重要的引排调节河道。相传在远古时期,太湖流域的水患经疏导由“三江”入海,其一就是娄江。那位消除水患的部落联盟首领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 11、“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材料中所描述的隋末这一社会状况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     

    A.国家长期分裂

    B.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C.持续的自然灾害

    D.外族的大规模入侵

  • 12、《资治通鉴》是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下列历史人物可能出现在该著作中的是(       

    A.黄帝

    B.孔子

    C.毕昇

    D.隋炀帝

  • 13、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关于北京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 14、“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诗人白居易对唐都长安布局的描写,诗中体现了

    A.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B.市坊规划井然有序

    C.国际性大都会盛况

    D.文学艺术的繁荣状况

  • 15、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的表述,较为准确的是

    石斧

    骨耜

    A聚族而居

    B.原始农业

    C.贫富分化

    D.采集狩猎

     

  • 16、中国文字博物馆于2022年8月开展一期主题为“中国汉字的光辉历程”展示。以下是展厅中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 17、下表信息反映的中国古代经典战役是( )

    统帅

    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

    5万-20万(号称80万)

    结果

    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 18、下列制度是西周时期开创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

  • 19、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 20、《史记》中,曾记载:“(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这反映了( )

    A.商纣王心系百姓,为民修桥筑屋 B.商纣王靠剥削人民来满足他的享受

    C.商纣王用增加赋税的钱来发展房地产 D.商纣王重视生产,发展农业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传说时期,黄帝通过阪泉之战和________之战先后打败炎帝和蚩尤部落,三大部落从此结成联盟,逐渐发展成华夏族。

     

  • 22、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人物

    (1)下令开凿隋朝大运河的皇帝——  

    (2)被唐太宗成为一面镜子的大臣——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谁——

  • 23、时间:距今约70万—____________万年。

  • 24、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___________趁机起兵。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___________

  • 25、汉高祖采取的措施

    ①下令“______________”,让士兵_________________;(解甲归田)

    ②将奴婢释放为___________,以增加_________________。(释奴为民)

    ③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赋税,相应地减免___________。(轻徭薄赋)

  • 26、填空

    (   )人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使用天然火的技术;(   )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 27、唐朝_____起义,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明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_____”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 28、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是____,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____》。

  • 29、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南宋有一些文臣武将十分爱国,其中比较有名的是:___________抗金,___________抗元。

  • 30、填空题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的《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较完整的农书。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题

    A.禹

    a.夏朝的最后一个国君

    B.桀

    b.将都城迁到殷

    C.汤

    c.夏朝的第一个国君

    D.盘庚

    d.商朝的建立者

    E.纣

    e.商朝的最后一个国君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列举从三国开始到南朝时期都城建在南京的政权名称至少三个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的安定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着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清军首先攻破库车,叛军逃往阿克苏、乌什。两城酋长都关闭城门,拒不接纳,并派人迎接清军。清军不战而下两城,继续追击叛军。沿途村民扶老携幼迎接清军,争献牛酒果品。在清军的有力打击下,大小和卓慌忙西逃帕米尔。清军乘胜追击,叛军纷纷投降。大小和卓又逃往巴达克山,不久,被当地首领擒杀。

    材料四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1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图2情境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指出清廷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除此之外,清政府还设置了哪一重要机构,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3)材料三中领导人民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的是哪一位皇帝?

    (4)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材料一、三所涉及的史实分别体现了材料四的什么观点?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