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哈密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你认为正确的解释是(       

    A.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

    B.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结束后

    C.作为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

    D.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 2、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是一种灿烂的文化。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 3、清朝时,一位来中国的外国使节,在看到一处雄伟的建筑时虔诚跪地,并说道:“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而是中国伟大的建筑。”请问他口中的“伟大的建筑”指的是

    A.赵州桥

    B.大运河

    C.明长城

    D.紫禁城

  • 4、下表是北宋科举考试录取人数统计表,对表中反映历史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考试次数

    合计取士人数

    平均取士人数

    贡举(文举)

    81

    600352

    360

    武举

    28

    868

    5

    A.北宋与少数民族关系和睦

    B.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文臣的才能远远超过武将

    D.北宋年间边境战事的减少

  • 5、武则天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她虽为女性,却跨进了中国古代男权统治的核心。下列关于武则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C.她重用人才,创立殿试制度

    D.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 6、《太史公自序》软“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授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互相残杀

    C.分封制逐步瓦解

    D.诸侯国弃医逃跑

  • 7、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下列改进了造纸术的人是(  )

    A. 炎帝   B. 华佗   C. 蔡伦   D. 祖冲之

     

  • 8、郭沫若曾赋诗一首:“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诗中的“道艺”不可能包括(  )

    A. 儒家思想   B. 建筑艺术   C. 佛学经典   D. 活字印刷

  • 9、青铜器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不少器物工艺精美,造型独特,是难得的艺7珍品。假如你是一名文物讲解员,负责给游客介绍中原地区商朝时期的青铜器,你会选择(     

    A.

    B.

    C.

    D.

  • 10、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 11、下图资料引自北朝时期某著作。该著作主要反映的是(     

    A.数学成就

    B.艺术成就

    C.文学成就

    D.农业成就

  • 12、"我们新疆好地方啊,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这首民谣中"我们新疆"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 13、通过研究发现,出土文物“西周墙盘”所记述的周王功绩与《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吻合,这反映了《史记》

    A.内容的丰富性

    B.记载的真实性

    C.体裁的多样性

    D.文笔的优美性

  • 14、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有

    铁农具的使用与普及

    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的产生

    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 15、地处南京秦淮河畔的“贡院”被专家学者称为见证中国科举制度的“活化石”。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B.科举制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C.明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D.戊戌变法时期废除了科举制度

  • 16、元朝疆域辽阔,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请你正确选择(       

    ①仿效中原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            ②陆续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                      ④设立宣政院并委派官吏,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7、有人说,近代一种植物引发了两场侵华战争。这两场战争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目的和性质

    B.规模和范围

    C.原因和过程

    D.结果和影响

  • 18、这个公元1038年崛起的少数民族王朝,以弱小的势力先后与北宋、辽、南宋、金形成三足鼎立,并迅速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推行了顶峰。这个少数民族王朝的建立者是

    A. 元昊

    B. 耶律阿保机

    C. 阿骨打

    D. 努尔哈赤

  • 19、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图所示形势图是

    A.战国形势图 B.春秋争霸形势图

    C.秦朝形势图 D.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国分布图

  • 20、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下面是孔子部分弟子的家庭情况:孟懿子、南宫敬叔是鲁国贵族;端木赐是富商:颜回家居“陋室”;冉雍是“贱人之子”。材料说明了孔子(       

    A.“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B.“无为而治”的思想境界

    C.“尚贤任能”的治国理念

    D.“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一一

    (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一一

    (4)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 22、战国时期,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争辩,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____”;汉武帝在长安兴办____,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 23、唐朝时期发明推广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如(     )和(     )。

  • 24、根据玄奘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和社会习俗。____年,后梁政权建立,唐朝至此灭亡。

  • 25、________年,隋灭 __________,重新统一全国。

     

  • 26、中华大地物华天宝,名人辈出。

    (1)以植物纤维为原料,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降低了造纸成本的科技成果是_________。

    (2)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的著作是_________。

    (3)“割圆不尽十指磨出血,周率可限青史标美名。”诗中赞美的人物是_________。

    (4)_________是东晋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_________撰写的,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 27、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________

  • 28、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建造的______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______朝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 29、西周时,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而确立的周王朝社会等级制度是_________

  • 30、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被尊称为华夏儿女“人文初祖”的是________________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题

    朝代 建立时间 都城 重大事件 亡国之君

    夏 公元前1046年 镐京   盘庚迁殷 桀

    商 公元前1600年 阳城   开创世袭制   周幽王

    西周 公元前2070年   亳 国人暴动 纣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列举与下列信息相对应的人物。

    (1)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2)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袖——

    (3)三顾茅庐被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国——

    (4)春秋后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某校七年级的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这一主题展开探究话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1、图2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2)图3、图4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与图1,图2所反映的事件在对外交流的方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3)探究“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对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了有什么借鉴意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