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地曾上演“烟雨春秋”水影秀,展现了一个激情动荡的春秋时代,在这场演出中不宜出场的人物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孝公
D.楚庄王
2、学习历史应该掌握历史发展的分期及其阶段特征。下图所示时间轴中①处对应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3、下图文物名为利簋,作器者名“利”,内底铭文记载了他随武王参加牧野大战,胜利后受到奖赏的史实。此文物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平王东迁 D.炎黄战蚩尤
4、北魏统治者修建石窟、佛像的目的是( )
A.宣扬佛教 B.弘扬艺术 C.发展旅游 D.迫使人民信教
5、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可见《史记》的体例是
A.编年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 C.编年体断代史 D.纪传体通史
6、史料记载:“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国家安定,只要没有洪涝和干旱灾祸,百姓就人人饱暖,家家富裕。”汉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秦末农民起义的打击
C.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D.文帝、景帝非常节俭
7、比较异同找共性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原始农耕生活共性特征的总结描述,不准确的是
A.都会种植农作物
B.都会造房定居
C.都会饲养家畜
D.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8、小华在参观了某原始人遗址后写道:“他们会人工取火,竟然会用针缝制衣服。最让人吃惊的是,他们还会制作首饰。”小华参观的应该是
A.元谋人博物馆
B.山顶洞人博物馆
C.北京人博物馆
D.蓝田人博物馆
9、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下列古代成就出现于两汉时期的是
①发明造纸术 ②《伤寒杂病论》成书 ③《史记》成书 ④修建都江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是在 ( )
A. 1683年 B. 1663年 C. 1684年 D. 1664年
11、铁木真在蒙古族的发展和壮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
②铁木真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③他率领蒙古军队灭亡西夏和金朝
④铁木真为元朝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以下史料可研究的主题是( )
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迁
B.国内商业贸易的往来
C.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D.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
1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时候开始
A. 西周 B. 商朝
C. 黄帝时期 D. 夏朝
14、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据此可知,都江堰工程( )
A.造福千秋
B.利于水运
C.因地制宜
D.建于秦朝
15、下图是黑龙江金代上京遗址出土的铜坐龙。坐龙半张着嘴、微闭着眼、悠然自得,似乎在抒发一种昂扬的心境。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A.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B.宋代民族关系的发展
C.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
D.西夏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16、成语孟母三迁,讲述孟子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最终孟子长大成人 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请你指出以下属于孟子主张的是
①主张“仁政”②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④主张实行“礼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为了应对社会经济、阶级关系的发展和各国之间的频繁战争,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奋发图强。在战国时期各国掀起的变法运动中,变法效果最显著的国家是( )
A. 赵国 B. 齐国 C. 魏国 D. 秦国
18、唐朝时期,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
A.对外交往非常便利 B.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C.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D.制度先进,疆域辽阔
19、“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一时期战事连绵,于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一时期的特点不包括
A.大变革 B.大动荡 C.大一统 D.大发展
20、皇帝是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核心角色,但其权柄却也常被亲近者侵夺。东汉时期侵夺皇帝权柄的重要角色有
①宦官
②诸侯
③豪强地主
④外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21、_________年,隋朝建立,以长安为都城;_________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22、北宋建立:960年,__________建立北宋,定都_______________ 。
23、战国时期,秦国蜀守_____在岷江流域修筑了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24、战国初年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________、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5、南北朝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和龙门石窟代表了当时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
26、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西周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周朝的统治者实行________。
(2)针对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汉高祖刘邦采取的政策是________。
(3)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________,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420—589年,中国的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为“南朝”,这四个王朝都定都在________。
(5)江南地区的开发——________业: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27、时期: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_____。
28、公元前138年,________出使西域。此后汉朝与西域的往来日益频繁,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线,被称作________。
29、唐朝时______、______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0、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享有“诗仙”美誉的诗人是_____;杜甫的诗反映了某些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有“_____”之称。
31、历史成语
老马识途 勾践
卧薪尝胆 管仲
退避三舍 孙膑
围魏救赵 重耳
立木赏金 孔子
因材施教 商鞅
破釜沉舟 刘备
三顾茅庐 项羽
32、根据提示,写出古代历史上的“第一”。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________。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________________。
(3)历史上中原地区第一次和西域地区沟通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
33、中国古代制度的创新与改革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
材料一 下图是在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里面的铭文记载说: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材料二 《史记》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到周朝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实施的意图何在?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研究周朝制度的史料,但史料类型不同,其中:属于一手史料的是,属于二手史料的是。
材料三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①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②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④商鞅还在秦国范围内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确立了新的政治秩序,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曾受到变法打击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车裂而死。“商君虽死,秦法未亡”,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深入民心。
(2)材料三中①—④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下面横线上中
使秦国确立了新的政治秩序的是______
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的是______
使秦国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的是______
(3)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商君虽死,秦法未亡”的理解。
材料四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
材料五 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
(4)说一说材料四和材料五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出现了什么趋势?谈谈这一趋势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