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大兴安岭地区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商鞅变法时因弃农经商或因懒情而贫因的人要罚做奴隶。这反映了变法中的哪一内容

    A. 奖励军功

    B. 重农抑商

    C. 迁都威阳

    D. 改革土地制度

  • 2、对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艺术的评价错误的是

    A.是宏伟而又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B.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C.被人赞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继承了秦汉以来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

  • 3、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A. 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B. 奖励军功赐给田宅和爵位

    C. 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D. 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 4、元朝疆域辽阔,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A. 契丹族

    B. 回回族

    C. 女真族

    D. 党项族

  • 5、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最早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武帝

  • 6、歌曲《天堂》充分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自己家乡的赞美。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杰出领袖,其功绩包括(     

    ①灭西夏与金   ②统一蒙古草原   ③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④建立蒙古政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

  • 7、《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几乎家给人足矣。”东晋后期南方出现“百姓乐业,家给人足”的原因是(     

    ①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②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

    ③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

    ④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8、清朝大臣胡中藻因在诗中写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而被杀,这件事反映的是

    A.重武轻文

    B.重文轻武

    C.文字狱

    D.焚书坑儒

  • 9、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A.巨鹿之战

    B.楚汉战争

    C.长平之战

    D.垓下之战

  • 10、三国时期曹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曹嵩

  • 11、“夫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相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彬彬乎质有其文,固未尝不可与辽金比烈!”材料中所评价民族首领属于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 12、著名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开凿于

    A.三国时期

    B.十六国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东晋

  • 13、观察下表,导致创办报刊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普通民众对报刊需求很大 B.维新派创办报刊开启民智

    C.社会生活的变化 D.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开展

  • 14、1987年,联合国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第二天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下列与虎门销烟有关的人物是

    A.邓世昌

    B.左宗棠

    C.林则徐

    D.关天培

  • 15、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这里的湖广主要指的是今天的( )

    A. 湖南和广东 B. 湖南和广西

    C. 湖南和湖北 D. 湖南、湖北、广东、广西

  • 16、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样,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势力大为减弱。材料中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 B.设立盐铁官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分封制

  • 17、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过着群居生活的原始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半坡居民

    C. 北京人   D. 山顶洞人

     

  • 18、《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周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人口

    C.土地和耕牛

    D.人口和铁犁

  • 19、《宋史》中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这一现象说明了南宋 (  )

    A. 重点支持东南沿海开发   B.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 东南沿海的农民负担重   D. 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 20、“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此诗是纪念谁的碑文(  )

    A.黄帝

    B.大禹

    C.蚩尤

    D.女娲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是__________________。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是___________

  • 22、唐朝实行 ______的民族政策。 元朝时形成的新的民族是______

  • 23、南宋初年,宋金和议。金向南宋称臣,南宋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 24、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双方在_______进行决战,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_______打下基础。

  • 25、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___________趁机起兵。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___________

  • 26、张骞通西域后,________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 27、八王之乱的经过: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起兵争夺中央政权,史称“______”。

  • 28、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人物。

    (1)建立西周的人物——______

    (2)战国时期,通过变法使秦国强大的人物——______

    (3)“麻沸散”的发明者——______

    (4)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______

    (5)我国古代被誉为“书圣”的是——______

  • 29、构建“学科思维导图”,有助于形成“关联化知识”“理解性记忆”“结构化思考” “可视化思维”的历史学习能力。下面是某同学根据所学知识制作的关于“秦朝巩固统一”的学科思维导图,请你完成未填写的内容。

    A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   (将对应内容分别填入答题卷中)

  • 30、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_____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请把下题涉及的正确地名用连线的方式连接起来。

    大运河的中心             天竺

    唐朝的都城                 洛阳

    玄奘西行目的地          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目的地   日本

    鉴真东渡目的地          长安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应的官职或机构。

    (1)朱元璋为监视官民设立的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

    (2)乾隆时期设置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雍正帝时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以及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是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中国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图一,概括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并根据图一指出秦朝为加强统治,在中央设立负责掌管军队的官职。

    (4)根据材料三,归纳图二中的两项统一措施。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