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课文内容填空。
(1)《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诗中描写了________种景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_________之情。
(2)《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讲了亿万年前,一种________,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____ 大家族。
(3)鹅的步态,更是_______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_______,有__________之相;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颇像京剧里的__________出场。
2、我会查字典。
“题”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再查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再查音节___,组词____。在“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__________,泰山移。__________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2.有理走遍天下,__________。
3.与人善言,__________,__________,深于矛戟。
4.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
5.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
6.___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
7._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
8.两岸猿声啼不住,__________。
9.《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是_________(国家)作家__________。
4、看图猜神话故事。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5、根据语境,用积累的格言或诗句将句子补充完整。
1.读到“嫦娥应悔偷灵药,___________”时,很快能让我们想起神话故事《_________》。
2.边疆战事频繁,王昌龄发出了“__________,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感慨;战士们发出了“醉卧沙场君莫笑,___________”的悲凉、伤感之情。
3.谚语源自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如:“八月暖,九月温,___________。”
4.王戎不取道旁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关于这首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2】朗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
B.七八个/星天外
C.听取/蛙声/一片
D.旧时/茅店/社林边
【3】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4】词中哪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给人印象深刻?请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的上阕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
【2】诗句 “___________”写出了竹子的特点。
【3】这首诗作者用_______(用四字词语)写法,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诗人自己________。
8、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将诗歌补充完整。
【2】这首诗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开叙事抒情。
【3】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长征途中的五幅“征难图”,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
攀(五岭) 越______ 渡______ 夺______翻______
【4】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觉得改得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月光曲》片段,完成练习。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 )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 )了大风,( )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选文中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不是比喻句的是( )。
A.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C.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4】用“ ”在选文中画出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的句子,用“ ”在选文中画出描写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句子。
【5】选文主要写了皮鞋匠兄妹俩听了贝多芬的琴声而产生的______,分别用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引出来。
【6】“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句话中“恬静”形容( )。“仿佛”指( )。
A.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边。
B.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
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我觉得这位母亲蛮可爱的,以言气候,中国处于温带,不十分热,也不十分冷,好像我们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最适宜孩儿们的依偎。以言国土,中国土地广大,纵横万数千里,好像我们的母亲是一个身体魁梧,胸宽体阔的妇人。中国许多有名的崇山大岭、长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岂不象征着我们的母亲丰满的肌肤上的肉纹和肉窝?中国土地的生产力是无限的,地底蕴藏着未开发的宝藏也是无限的,废置而未曾利用起来的天然力更是无限的,这岂不又象征着我们的母亲有着无穷的乳汁,无穷的力量,以养育她四万万的孩儿?至于说中国天然风景的美,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自不必说,其实中国无地不美,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有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为流连难舍的胜景,这好像我们的母亲是一个天资玉质的美人,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令人爱慕之美。
咳!母亲,美丽的母亲,可爱的母亲。只因你受着人家的压榨和剥削,弄成贫穷以极。不但不能买一件新的好看的衣服,甚至不能买块香皂将你的全身擦洗,以致现出怪难看的一种憔悴和污秽不洁的面貌来!
听着!朋友!母亲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四万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一天到晚地睡不醒吗?难道他们不知道用自己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也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适宜________ 蕴藏_________ 污秽_________
【2】选文中四个“难道”开头的并列句式的作用是( )
A.启发读者思考
B.批评全国民众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文中所有的疑问句都表达了反问语气。
B.中国无处不美,处处都有令人留连难舍的胜景。
C.只有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才能把母亲从敌人的手中救出来。
【4】作者把________比作“母亲”,她气候________,土地________,物产________,风景_______。
【5】作者为什么把祖国母亲的美丽和可怜对照起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春节,你不要走(节选)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挂红灯、贴春联;这一天,大人小孩都要穿新衣;这一天,要吃饺子、吃汤圆……这一天,要扭秧歌、耍狮子、舞龙灯、划彩船、踩高跷……这一天,我们小孩还要敲着小鼓小锣,走遍大街小巷——“咚咚咚”“锵锵锵”,新年的锣鼓声报告春天来到了。呵,什么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都汇到一起了。啊,春节到了!春节真好,春节真好!
【1】这段话出现了_______ 次“这一天”。
【2】在括号里填上动词。
( )红灯 ( )春联
( )新衣 ( )饺子
( )秧歌 ( )狮子
( )龙灯 ( )彩船
【3】照样子写写。
家家户户(AABB) 、 、
咚咚咚(象声词) 、 、
12、课内阅读:识字1
春节 饺子 拜年
清明 扫墓 踏青
端午 粽子 龙舟
中秋 团圆 月饼
【1】本段共有( )个传统节日。
【2】连线。
清明节 吃粽子
中秋节 扫墓
春节 吃月饼
端午节 拜年
【3】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仿照上文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战国时候,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县。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老大爷说:“都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河神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
西门豹问:“这话是谁说的?” °
老大爷说:“巫婆说的。地方上的官绅每年出面给河神办喜事,硬逼着老百姓出钱。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西门豹问:“新娘是哪儿来的?”
老大爷说:“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子,巫婆就带着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家花点儿钱就过去了,没钱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被他们拉走,到了河神娶媳妇那天,他们在漳河边放一条苇席,把女孩打扮好了,让她坐在苇席上,顺着水漂去。苇席先还是浮着的,到了河中心就连女孩一起沉下去了,有女孩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
西门豹问:“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
老大爷说:"没有发过。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神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1】照样子,写词语。
眼睁睁(ABB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邺县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 )
A.天气干旱。
B.土地贫瘠。
C.巫婆和官绅以河神娶媳妇为借口骗取老百姓的钱财,使得有女孩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夏天阳水少,年年闹旱灾。
【3】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正确的句意后打“√”。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神还真灵啊。”
(1)西门豹真的相信河神娶媳妇可以免除灾害。( )
(2)西门豹说的是反话,他准备利用迷信破除迷信。( )
【4】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儿歌,完成练习。
森林动物做早操
天亮了,起床了,森林动物做早操。猴子拽着大树枝,一上一下直伸腰。松鼠挥动粗尾巴,顺着树枝练跑跳。小獾字,练硬功,嘴巴打洞爪子挠。只有狗熊懒得动,躺在树下睡大觉。
【1】儿歌共有(______)句话。
【2】儿歌中写了几种小动物?请用“___________”画出动物的名称。
【3】下列动物中,没有做早操的动物是(______)。(填序号)
①猴子 ②松鼠 ③小獾子 ④狗熊
【4】读一读,连一连。
猴子 松鼠 小獾子 狗熊
跑跳 伸腰 睡大觉 嘴巴打洞爪子挠
15、句子大变身。
1.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妈妈带我去参加蝴蝶展览。
(2)我们要做到讲究卫生的习惯。
2.按要求写句子。
(1)刘翔是个坚强的运动员。(把陈述句变成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这片花瓣不足以表达女儿对母亲的爱吗?(把反问句变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雪儿飞翔。(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缩句 (4分)
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闪现。
17、魔术变变变。(按要求变句子)(6分)
⑴缩句: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
⑵改成夸张句:这里真安静啊!
⑶改为转述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18、说出的话不能不算数。(改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四年一班的同学在排练《三顾茅庐》剧本时遇到了麻烦。他们觉得张飞的台词太平淡了,不符合他的性格,请你用上反问句帮他们改一改。
我死都不怕,更不会怕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蟋蟀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百字练笔。
展开想象,把《清平乐·村居》改写成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