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为人做事一向 ,领导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从来不敢自作主张。
②没有绝对的安全,所以要绝对地追求安全。在生命面前, 可能才是做好安全工作最好的态度。
③低龄留学值与不值,好与不好,也需因人而宜,既不能盲目跟风,唯留学是出路;也不能, 甘做井底之蛙。
A. 如履薄冰 畏手畏脚 谨小慎微 B. 畏手畏脚 如履薄冰 谨小慎微
C. 谨小慎微 畏手畏脚 如履薄冰 D. 谨小慎微 如履薄冰 畏手畏脚
2、《商山早行》中最著名的两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了山村初春黎明特有的景色,其作者为( )
A.郑板桥 B.温庭筠 C.白居易 D.杜牧
3、在《声声慢》中,李清照主要通过以下哪些残秋景物抒发愁情( )
A.急风 B.过雁 C.黄花 D.梧桐细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央视对电视剧《琅琊榜》做出特别报道,不仅是由于该剧的口碑及其社会影响力,更是因为其在国庆期间排片的比例与收视率呈现出的逆势增长。
B. 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由于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结果,给予这个群体关怀是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C. “路遥热”的出现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好事情,它说明文学需要有大情怀和大境界,朴实无华而充满道德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是不会过时的。
D. 此次亚艺节晚会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劲,韩国小天王Rain、神话成员金东万、乐坛教父申圣勋,日本著名歌手西城秀树,以及萧亚轩、陶吉吉、费玉清等都位列其中。
5、对下列对联所描述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老子)
B.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屈原)
C.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李白)
D.生叔季世,有豪侠心,报韩椎秦,兴刘灭项;绝富贵交,为神仙侣,进履辟谷,拜石授书。(张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 地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⑦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⑧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比作“孤岛”的村庄以其渺小反衬出大地的无垠,并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做铺垫。
B.文章第③段补叙父子间的生活往事,紧承上文,具体展现了平原乡村生活不堪回首的艰辛。
C.作者综合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上丰富又奇妙的声音。
D.文章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们肩负着表现大自然的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1)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2)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3】本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部分。
(1)南宋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人蜀》词中有“儿女泪,君休滴”,是化用了初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的“____,____”而来。
(2)屈原在《离骚》中采集荷花荷叶来制作自己的衣服,以此表明自己高洁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的原因在于:“古之圣人”虽然才能超出一般人很多了,“____”,“今之众人”才智远不及圣人,却“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月”这一意象自古以来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钟爱,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助这一意象写出了琵琶女的生活现状以及凄伤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白居易)
(2)一曲箫声凄凉婉转、幽怨动人,足以让天地万物为之动容,实可“__________,__________,”在场听众无不潸然泪下。(《赤壁赋》苏轼)
(3)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始终怀着“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积极态度和坚定信念,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行路难》李白)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6)韩愈《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之后,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师说》中,表明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一致的。
(10)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从个人成长到国家发展,辩证地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指出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常会走向灭亡。
(2)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愿意追随先贤、为清白正道而献身的志向。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为师者要重视“道”,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____________”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传道解惑,“____________”是非常不明智的。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鹿”喜居山林,生性温顺,文人常借以寄托山林之思,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巷”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写“_______________”,以表现田园生活;辛弃疾《永遇乐》中的“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刘裕曾经生活的地方。
(3)“盈盈”一词往往包含美好的含义,今人喜欢用来取名,古人也常在诗文中用到这个词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泛舟呈运使学士张掞
欧阳修北宋
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
更远更佳唯恐尽,渐深渐密似无穷。
绮罗香里留佳客,弦管声来扬晚风。
半醉回舟迷向背,楼台高下夕阳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借助波光、柳色、斜桥、画舫等优美意象,营造了江南水多清丽又显迷蒙的意境。
B. “更”“滴”两字叠用,既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也凸显出西湖美景深远无穷的特点。
C. “唯恐尽”与“似无穷”呼应,表现了诗人从害怕美景有限到发现美景无穷的心理转变过程。
D. 尾联前一句以半醉迷途直接抒发喜爱陶醉之情;后一句以景结情,夕阳楼台的景象令人回味。
【2】和柳永的《望海潮》相比,本诗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3、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洞而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远涉椒②板。有土垤磈磊,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嗌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简注)
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阅读指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登虞山游览所见到的景象,以及游览后的感慨。作者感到,天下胜景,若一览无遗,反而兴味索然;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文章语言优美,描述形象生动;文末的慨叹,颇发人深思。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虞山去吴城才百里(______) (2)余已治筇屐,不能阻(______)
(3)山脉怒坼,赫石纵横(______) (4)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辛丑秋,将之江阴 ②之二虫又何知
B.①始焉欣欣,继焉索索 ②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C.①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②愿以十一城请易璧
D.①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②吾尝跛而望矣
【3】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句中代词“其”具体指代的内容。
(1)余识其言。“其”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履。“其”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六名话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 )
①舟行山十,望剑门入云际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然 天 下 之 境 涉 而 即 得 得 而 辄 尽 者 始 焉 欣 欣 继 焉 索 索 欲 求 余 味 而 了 不 可 得 而 得 之 甚 艰 且 得 半 而 止 者 转 使 人 有 无 穷 之 思 也 呜 呼 岂 独 寻 山 也 哉!
【6】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杭州亚运会火炬名为“薪火”,喻意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其创意源自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薪火”表达了各国运动员的团结共融:火炬四面八槽,聚合至顶部中心的形象,以生命之河的形式象征各国家和地区运动员汇聚杭州共襄盛事,呼应了本届亚运会“心心相融,@未来”的主题口号。“薪火”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人文亚运不仅激发出我们的文化自信,更激励我们要不断擦亮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你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