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芭蕾是世界通用的艺术语汇。 , , 。 , , ,拓展中国芭蕾的艺术想象与表现空间,形成了芭蕾艺术的中国风格。
①不断借鉴戏曲以及国外的芭蕾文化精髓
②找到属于中国的芭蕾语汇
③几十年来中国芭蕾继承和发扬民族舞蹈传统
④不仅使故事题材本土化
⑤丰富创新自身的舞蹈与舞台语汇
⑥也使舞蹈风格和舞台表现民族化
A.②④①⑥③⑤ B.②④⑥③①⑤ C.④③②⑤⑥① D.④⑤②⑥③①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正是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________,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________。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________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________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A.行云流水 烜赫一时 沽名钓誉 奉为圭臬
B.闲云野鹤 不可一世 沽名钓誉 顶礼膜拜
C.行云流水 不可一世 矫揉造作 顶礼膜拜
D.闲云野鹤 烜赫一时 矫揉造作 奉为圭臬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昭示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脚踏实地,登高自卑,决不能好高骛远。
②在抗战年代,无数中华儿女毁家纾难,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他们英勇不屈、剖腹藏珠的革命精神至今还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③中国文化的隐寓比兴的手法再次显露了其传达幽微、表意真切的功能,虽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又开冥发悟,洞穿透彻。
④当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周恩来总理指出,我们应该本着荦荦大端、以礼相待、不卑不亢的精神做好这次接待工作。
⑤扶贫慈善信托具有很强的造血功能,但其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从资金规模来看,目前扶贫慈善信托资金仍然是杯水车薪。
⑥面对年轻同志的意见,老同志要始终保持可亲可敬、值得信赖的态度,不能满嘴官话,老气横秋,端着架子摆谱。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③⑤⑥ D. ①③⑥
4、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白发无心镊,青山去意多。
B.白发镊不尽,根在愁肠中。
C.自惭多白发,争敢竞朱颜。
D.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连环画从它萌芽的时候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
①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书籍都绘有线描插图
②这种“回回图”既增加了书籍视觉美
③有的书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图,即“回回图”
④可以说,连环画是插着文学的翅膀飞向人民大众的
⑤当20世纪20年代连环画正式诞生的时候,人民大众已经熟悉了这种绘画形式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它
⑥又使线描插图为人民大众所熟悉和喜爱
A.①③②⑥⑤④ B.⑤①③②⑥④ C.⑤④①③②⑥ D.①④⑤③②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背后
阿来
十二背后不是抽象的数学猜想,不是神秘的数字游戏,是一个实在的地名,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
一片发育充分的喀斯特地貌中,道路起伏蜿蜒,视野里是雨后青山。连绵如屏的,孤拔而起的,灰色的石壁,层层叠叠,显出苍老的容颜。坡度平缓一点,就长满了青草,长满了灌木和更高大的乔木。针叶树,无论是松,是柏,是杉,都笔挺如炬;阔叶树绿冠开张,姿态万千。山间平坝,缘溪,临塘,都辟为层层水田,稻子将近成熟,饱满的穗子低垂,显出了浅黄。稻子的高处立着玉米,低处的芋撑开巨大叶片。天刚晴又雨,一线阳光照亮水面,一些雨落在山前。
如此山重水复,不由得要想起徐霞客。徐霞客游黔,在三百多年前。他终日饱览青山绿水,似这样的日暮时分,却每每为食宿无着所苦。如今,天上地下,航空线高速路纵横交织,酒店民宿星罗棋布。再无须“人迹板桥霜”临歧问道,再不必“鸡声茅店月”叩门借宿。
从遵义市出发,一个多小时车程已到了双河寨前。开发十二背后的女老板梅尔出来相迎,沿石阶而上,右拐,进门洞,入一望台,石板铺地。靠墙悬一副古意十足的对联:“学稼尚怀经世志,隔墙爱听读书声。”今天的书家写不出如此诚恳的笔意,也没有这样深挚的耕读情怀。细看落款,才知是曾国藩所书,写于同治九年。
男主人置酒,欢迎一行远客。我问他们夫妇从江苏来此投资开发的缘故,男主人说:“被美所伤害。”女主人写诗,男主人不写,却用了很诗歌的语言。这一“伤害”,使他们投资建设十二背后,已有十年之久了。他们不是拿钱一砸了之,而是凭对这里山水人民的热爱,所有营建开发都亲力亲为,都渗透自己的审美,都带着一份珍重的心意,把从别处收罗来的老家具、老建筑构件,一扇雕花的窗、一只嵌螺钿的柜、一块古匾、一张刺绣,都嵌入精心构建的民宿中,朴素之中含着雍容与文雅。
这样的地方,由不得不早起。沿清澈小河散步,空山鸟鸣,与青草绿树一样清新。不到两里地,一道壁立的石灰岩下,赫然张开一个巨洞。洞口岩壁,很像蟒蛇奋力张开的上颚。立身洞口,在阴阳交割处短暂驻足,阳光已在身后,身前阴影中冷气扑面。流水悄然出洞,一到阳光下便灼然生光。再移步,就进入了地下世界。
上个世纪最后二十年,我几乎去遍了广西、贵州、云南和湖南向游客开放的所有溶洞,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审美厌倦。大自然敞开地下的密室,在一个幽闭的、时间流逝十分缓慢的空间中,呈现地球的部分演化史,但我们的旅游开发者却将一切岩溶形成的奇观简单地指认为一些象形的物体。这根岩柱是龙王的定海神针,那片钟乳石幔是《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此是香蕉,彼是菠萝;此是犀牛望月,彼是雄鹰展翅。林林总总,几无例外,还都用舞台布置般的灯光加强与渲染。因此,二十余年间,再也没有去过此类景点。
直到今年冬天,在遵义偶遇梅尔女士,谈到他们夫妇正在开发的十二背后。当时是朋友请酒,稍微过量的酒让我可以这样问梅老板:“你们真的没有用象形思维,把溶洞弄成一个神话角色陈列馆,或打造成一个丰收田园?”
她说保证没有。
眼前的景象证实了她的话。灯光很节制,只是照出隐约的路径,只是照出洞中大概的空间,石灰岩的洞穴还是本来的样子。
一进双河洞,经过地下河漫长打磨的光滑岩面就触手可及。而数米深的脚下,河水无声流淌,继续着制造地下深洞的永无尽头的工作。我注视着顶上的一滴水,它从聚拢成形,到下坠开出一朵水花,发出一声滴答,一共用了三十多秒人类时间。这滴水在造一根上下衔接的柱子,这根柱子的造成,至少还要好几个一万年。也许比人类学会用火,到今天可以用火冶炼各种矿物、用火烹制各种食物的时间还要漫长。我想伸手抚摸一下柱头,但终究没有,我怕这一伸手,抹去的那点乳浆,就是几十年的时间。
十二背后提供的资料说,双河洞开发的十年,和地质专家合作,和外国洞穴探险家合作,也是不断探索这个地下迷宫的十年。目前,已经探明的洞口竟有数百个之多。这对夫妇开发商,确实在项目开发上尽量体会自然的本意,确实也不疾不徐,确实是被自然之美所“伤害”——这个伤害叫诱惑。
梅尔的诗《双河溶洞》写出了他们共同的痴迷:“我不能告诉你所有的秘密,我的秘密还在生长。”确实,一切都还在生长,水仍然在地下见缝插针,融通壮大,永不停歇,让洞穴更幽深,更曲折,更漫长。
缓慢,从容,水蚀石穿,不慌不忙。人的生命短暂,地球自己却有的是时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开篇用饱蘸情感的笔墨对十二背后的地貌和景色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苍老”一词让人想象其历经的沧桑变迁。
B.文章巧妙运用衬托手法。作者以国内其他地方的溶洞衬托十二背后,表达了对梅尔夫妇的欣赏,也传达出尊重自然本意的生态观和审美观。
C.文章善于从侧面表现人物。门上的对联、古朴的家具等营造的氛围,作者游历双河溶洞的体验,都衬托了梅尔夫妇儒雅、脱俗的儒商形象。
D.文章意蕴深刻,让人回味。“人的生命短暂,地球自己却有的是时间”的慨叹一如苏轼《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丰富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这篇文章语言典雅灵动、不落窠臼,请从修辞运用、遣词造句两方面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客”被苏轼说服后同苏轼“_______,________”,与文章开头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相呼应。
(2)《离骚》中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屈原认为人们各有乐趣,而自己的乐趣在于“爱美”。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境壮阔,通过夸张、想象手法,点明送别之地和杜少府将去之地。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 (荀子《劝学》)
(3)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 (白居易《琵琶行》)
(4)蜂房水涡,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5)困于心,________衡于虑,而后作。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7)同心之言,________。(《周易•系辞上传》)
(8)________,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观刘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一些人爱自己的孩子就择师而教,而自己却以从师为耻,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李白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抒发了施展抱负的愿望。“________,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2)杜甫《旅夜书怀》的颔联“_______,________”,描写了频繁的战乱与美丽的河山,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与欣赏美景时矛盾痛苦的心情。
(3)李煜《虞美人》结尾两句“______,______”,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直率,设喻巧妙,从古至今为人所赞誉。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表现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2)《己亥杂诗》中龚自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他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京口怀古
唐·戴叔伦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
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
三方①归汉鼎,一水限吴州。
霸国②今何在,清泉长自流。
【注释】①三方:指魏、蜀、吴三国。②霸国:指历史上割据江左的国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站在京口江畔咏古叹今,浮想联翩:长江之水奔流万里,千年的古渡口曾见证了多少往事。
B.颔联运用叠字,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感:“浩浩”渲染了水势的汹涌,“苍苍”天色烘托了他内心的愁绪。
C.第五句叙写历史上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事实:天下曾三国鼎立,但随着历史的脚步,最终走向一统。
D.此诗为怀古诗,通过抒发对历史上割据势力兴亡的感慨,借古讽今,讽刺大唐王朝统治者的腐化堕落。
【2】有人认为“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与王勃《滕王阁诗》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活 水 源 记
刘 基①
①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树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②居之。
②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③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不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鰿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④。有二脊令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③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注释)① 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②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③潴(zhū):水汇积。 ④ 滑:流利。 ⑤脊令:即鹡鸰鸟。
【1】第①段在介绍活水源___________ 的同时,还突出了其__________ 。
【2】第②段作者详细描写活水源周围的花草树木和鸟虫鱼的用意是什么?
【3】对“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既喜爱泉水滋润清澈,又喜爱它流淌的无穷无尽。
B.我既喜爱这泉水的清澈,又喜爱它流向远处的终点。
C.我既喜爱这泉水的清澈,又喜爱它源源不断地流淌。
D.我既喜爱那泉水的清澈,又喜爱它无穷无尽地流淌。
【4】本文在写水清时别具匠心,请找出相关句子并作赏析。
【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有关“草”的诗句举不胜举。
请你以“小草”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要求:①侧重在描写中抒情或议论,突出赞美主旨。②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④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