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山东省著名景点一一东岳泰山将迎来旅游高峰,有关人士说,泰安市该旅游景点严阵以待,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②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模仿名家名作的语言,而不能欣赏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学习其崇高的精神,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③每个生命个体都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运行轨迹。有人热衷于独占鳌头,一枝独秀;亦有人倾心隐于花丛,如坐春风。
④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吐故纳新、转型攻坚过程中的精神原动力,所以,涵养城市的文化底蕴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
⑤在座谈会上,抗洪救灾英模代表结合工作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水库除险加固、河流治理、城市供排水、道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请问诗题中的“值”是什么意思?( )
A.值得
B.遇到
C.值班
3、下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老渔夫桑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
②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
③而他却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打不败的失败者”。
④贫穷而又不走运的老渔夫桑地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
⑤他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自觉抑或是不自觉,都作为了海明威“冰山原则”的有力体现。
⑥海明威的硬汉子品格像精灵一样铮铮依附在桑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之上。
⑦这便是海明威式“硬汉子”精神的象征。
A. ①②④③⑥⑦⑤ B. ①②⑥⑦④③⑤ C. ①②④③⑤⑥⑦ D. ①⑦⑤②④③⑥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国航天人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2)在春节到来之际,李明放下手头的工作, 去给自己的恩师拜年。
(3)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与整个社会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的。
A.积累 专诚 休戚相关
B.积淀 专诚 息息相关
C.积累 专程 休戚相关
D.积淀 专程 息息相关
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三国演义》中关羽死后,孙权害怕刘备与魏国联合起兵报仇,就把关羽首级献与曹操,想以此使刘备迁怒曹操。刘备果然中计,发兵曹操。
B.《边城》中,老船夫向二老求证那晚唱歌的情形,二老说“做傻子唱过一晚的歌”,语气中有对自己的后悔,也包含着对老船夫的埋怨。
C.《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梦到父亲告诉他被害的经过:克劳狄斯趁老哈姆雷特在花园里午睡,把致命的毒草汁滴进他的耳朵,夺取了他的生命。
D.《茶馆》中,常四爷不惧恶人,仗义执言。面对专横的二德子,愤言道:“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E.《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死后,欧也妮当家。她手下只有拿依,她和拿侬恪守葛朗台定下的规矩,所以她们的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
①逻辑跟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语言的表达要受逻辑思维的规律制约;没有语言也难以进行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所以说逻辑与语言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逻辑上的“概念”,在语言里表现为语词,逻辑上所谓“命题”在语言里表现为一个句子。
②我们在教语法修辞上指出了很多写文章的毛病,表面上看,好像是语法问题,实际上也是逻辑问题。比方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主谓不合的句子。主谓不合是不是语法问题,实质上不是。因为代词“我们”充当主语是可以的,名词“国家”作为谓语也是可以的,在语法上没什么错误。错误在逻辑上。从逻辑的角度说,这句话是直言肯定判断,肯定判断的主概念与宾概念一般都是从属关系或同一关系,而这个判断的主概念与宾概念之间既不是从属关系,也不是同一关系。所以,从内涵来说,这个判断的宾概念不能恰当地反映主概念的属性,从外延来说,这个判断的宾概念的外延更不能包含主概念的外延,犯了主宾不相应的逻辑错误。
③最近,收到一位青年同志的信,他说:“现在报纸上有一句话是不合语法的”,什么话呢?就是“打扫卫生”。他说:“卫生怎么能够扫掉呢?这是不合语法的。”叫我提醒大家不要这样写了。这句话是不是不合语法的呢?不是。“打扫卫生”要不要否定,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当然也有人主张说是“用惯了,就不要否定它了。”比如,从前我们有句话讲起来是讲不通的,要说“救人”是对的,“救火”你怎么救呀?“晒书”是可以的,“晒太阳”就不行了吧?但是用惯了还是可以的。约定俗成嘛!因此,“打扫卫生”要说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要否定它,我看,这也不是语法问题,因为你表面上看是动宾不合,动词跟底下的宾语配不上,但是配不上并不等于语法上的错误。“打扫”是个动词,底下带着名词宾语,有什么不通?这不是语法问题,是逻辑问题。你要说“打扫街道”是可以的,但是,扫街道连卫生都扫掉了,哪里会有这样的事情?没有这个道理。所以,我说这不是语法问题,而是逻辑问题。
(选自王力《逻辑与学术研究、语言、写作的关系》)
乙
①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思想不合逻辑,语言就不可理解,思想有逻辑性,语言就顺理成章。写文章不能不讲道理,道理是很明白的。
②但是衡量语言是否纯洁和健康,逻辑不能算是唯一的标准。语言是调皮的孩子,他虽然一般受逻辑的管教,可是有时不守规矩,逻辑却拿他没有办法,这一点似乎也应该注意。一些夸张说法如“倒背如流”,自然不能以常理限之。
③有人说,“救火”不合逻辑,这种看法值得怀疑。“救”有多方面的意思。“救生,救命”是竭力保存,务求延续;“救火,救急”是减少危害,免致恶化。不能把“救火”的“救”与“救命”的“救”混同。“谢恩”是谢,“谢罪”也是谢,但是前者陈述感激之意,后者表示愧悔之心。恐怕不能说前者同,后者不同吧?
④有人说,“晒太阳”不合逻辑,我也不敢附和。“晒太阳”正如“烤火”,在物理上是人被太阳晒,被火烤,可是按说话人的心理,是人有意地利用太阳和火的光和热,或者无意地经受那光和热所起的作用,因而太阳和火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同样,“这条小河能行船”,“平原不妨走马”,事实上的行为者自然是人,不是小河和平原,可是从说话人看来,小河、平原是主体,而船和马都是客体。
⑤语言是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语言是历史产物。从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我们往往能看出心理的轨迹,历史的遗踪,民族文化和社会风气的趋向。语言是人们意象的反映(其中人脑起了折光作用),而不是客观事物原形的照片。因此,语言与逻辑虽然密切相关,可是逻辑不是语言的唯一主宰者。我们不能忽视语言的逻辑性,但是更不能忘掉语言的心理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选自王宗炎《谈谈语言和逻辑》)
【1】甲文第②段判断“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逻辑的主要依据是( )
A.“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直言肯定判断。
B.“我们”是代词,“国家”是名词。
C.“我们”是主概念,“国家”是宾概念。
D.“我们”和“国家”不是从属关系或同一关系。
【2】乙文第②段中说“语言是调皮的孩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逻辑的“概念”就是语言的语词,“命题”就是句子。
B.语法毛病只是表面的,语法问题的本质都是逻辑问题。
C.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说法大多不守规矩、不合逻辑。
D.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折光式反映造成了违背逻辑的现象。
【4】结合甲乙两文的观点,你认为“救火”一词究竟是否该弃用?
【5】高三年级组织主题为“语言的逻辑‘病’”探究性学习交流。课代表小虹搜集了下面四个例子,邀请你任选其一,写一段代表班级交流的发言纲要。(80字左右)
①马路 ②浑身是胆
③圆规愤愤地回转身 ④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2)庄子《逍遥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会随着外界的评价而改变。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__”一句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4)曹操《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句子来表现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礼贤下士,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鱼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7)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9)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写出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面对北国河山,不禁被勾起了对历史英雄的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生动写出了刘裕当年北伐时的豪迈气概。
(3)《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被贬的苏轼面对滚滚长江,感慨人生如梦,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以一杯清酒祭月的心境。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秋兴八首(其一)》中,杜甫借由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抒发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婉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在《咏怀古迹(其三)》中,写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造成她葬身塞外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魂归故国的迫切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抒发自己羁旅之愁和登高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11、短歌行
(1)《短歌行》中诗人感叹年华已逝,借酒解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在《短歌行》中,诗人用“朝露”作比,感叹留华易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诗人运用设问形式回答了什么可以解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4)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5)古人善于运用音乐和景物表达情感,《短歌行》中描写音乐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描写夜空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
(6)《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望。
(7)《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诗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悯水
江盈科
极目湖光远接天,江乡民瘼倍堪怜。
人家到处寒烟火,芦荻成林遍野田。
螺蚌暂将延旦夕,鸡豚空自忆丰年。
凭谁更写流民像?为扣重阁请赐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纵目远眺,只见水光接天,江乡民众的疾苦,让人倍加哀怜。
B.颔联从大处着墨,描写民间苦况,处处人家不见烟火,田野中芦荻丛生。
C.五句从小处落笔,摄取百姓只能靠螺蚌苟延残喘的特写镜头,触目惊心。
D.六句用拟人手法,写鸡豚难以觅食,因而怀念往昔,但也只是空忆而已。
【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哪些情感?试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德传
陈德,字至善,濠人。世农家,有勇力。从太祖于定远,以万夫长从战皆有功,为帐前都先锋。同诸将取宁、微、衢、婺诸城,握元帅。李伯升寇长兴,德往援,击走之。从援南昌,大战都阳湖,擒水寨姚平章。太祖舟胶浅,德力战,身被九矢,不退。从平武昌。大败张士诚兵于旧馆,擢天策卫来军指挥使。吴平,进佥大都督府事。从大将军北取中原,克元汴梁。立河南行都督府,以德暑府事,讨平群盗。征山西,破泽州磨盘寨,获参政喻仁,遂会大军克平阳、太原、大同。渡河取奉元、风翔,至秦州。元守将吕国公遁,追擒之。徐达围张良臣于庆阳。良臣恃其兄思道为外援,间使往来,德悉擒获,庆阳遂下。又大破扩廓于古城,降其卒八万。
洪武三年,封临江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明年,从颖川侯傅友德伐蜀,分道入绵州,破龙德,大败吴友仁之众,乘胜拔汉州。向大亨、戴寿等走成都,追败之,遂与友德围成都。蜀平,赐白金彩币,复还汴。五年,为左副将军,与冯胜征漠北,破敌于别笃山,俘斩万计。克甘肃,取亦集乃路,留兵扼关而还。明年复总兵出期方败敌三盆山其副枢失刺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刺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七年,练兵北平。十年,还凤阳。十一年卒。追封杞国公,谥定襄。
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党,诏书言其征西时有过被镌责,遂与惟庸通谋。爵除。
(选自《明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刺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刺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B.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刺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刺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金/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C.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刺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刺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金/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D.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极失刺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刺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金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提拔、选拔,义同“拔、升、加、加封”等,古代用于提升官职。
B.世券,又称铁券。始于明代,使功臣世代享有免除罪责的特权凭证。
C.漠北,又称岭北,指中国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广大地区,蒙古族活动区域。
D.谥,即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德出身农家,勇力过人。陈德跟随太祖征定远,因功擢帐前都先锋,同诸将夺取多座城池,擢升为元帅。
B.陈德随军出征,屡建奇功。陈德随军援救南昌,大战都阳湖,平定武昌、吴地,晋升为金大都督府事。
C.陈德北伐元朝,屡战屡胜。陈德先后随冯胜、傅友德征讨,三战三捷。
D.陈德战绩显著,多次受赏。陈德在洪武三年,被封临江侯。平定蜀地,被赐给白金彩币。死后被追封为杞国公。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舟胶浅,德力战,身被九矢,不退。
(2)徐达围张良臣于庆阳,良臣恃其兄思道为外援,间使往来,德悉擒获,庆阳遂下。
【5】陈德为什么最后被削除了爵位?请简要说明。
14、根据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 外)。
一枚石子投入水中,会在水面上荡起圈圈的涟漪;一句话语投进心里,会在情感上荡起脉脉的涟漪;一件意料之外的事件发生,会在社会上荡起层层的涟涟漪……
很多时候,涟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但有时,涟漪也可能随着作用力的加大而化作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