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滁州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抢(hōng)   (bān)师 戏(xuè) 取予求(yǘ)

    B. (jí)   (gǔ)气   瘦(xuē) 掌而谈(zhǐ)

    C. 痒(sào) 光(yíng)   鞭(tà)   月明星(xī)

    D. 脚(diàn)   (zhòng)肯 收(qiàn)   宁缺滥(wù)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謇朝谇而夕   替:替换

    B. 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

    C. 而攘诟   尤:责骂

    D. 岂余心之可   惩:受创而改变

  • 3、唐朝有位书法家,他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请问他是(  

    A.张旭

    B.王献之

    C.欧阳询

    D.米芾

  • 4、下列一组语句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是一部描写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小说。

    ②《老人与海》,正如海明威自己所说,是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了。

    ③正如老人所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④作品的寓意具有象征性,老人虽败犹荣。

    ⑤老人在海上拼斗了两天两夜,最后仅仅赢得了一具空空的鱼骨架。

    A.①④②⑤③

    B.②①⑤④③

    C.①⑤④③②

    D.②⑤①④③

  • 5、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下列哪项不在其“三乐”之列( )

    A.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B.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C.乡里无不称其善也

    D.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和学术概念之一。“中华”是中国固有词汇,其词义虽历经变迁,但仍相对稳定。“中华”二字有两层含义:第一,中华民族起源和生息于同一片中华大地;第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不断壮大的机理是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第一,何谓中华大地。中华大地东起兴安岭、北至蒙古高原、西至葱岭、南达海洋,随着历史发展形成了一个自足的历史地理空间。近代以前,世界各大文明都无固定边界,文明边界随王朝兴衰而盈缩不定。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中华大地,也随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兴替而不断变迁。总体而言,从夏商周到秦汉,从秦汉到明清,统一国家的周期性重建和发展,使中华大地不断扩大。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发展,至清代达到高峰,东北地区、正北蒙古、西北新疆、西南西藏与内地共同构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区最终统一起来,中华大地的历史生长也至此成熟。近代以后,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国际公法意义上的固定疆界成为现代国家的生存必需。中华大地不再只是中华民族生活空间的历史呈现,更须寻求此历史空间的现代法理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取得了国家形式,中华大地也确立起法定疆城。中华大地从传统天下体系中摆脱出来,不再因王朝兴衰而盈缩不定,从而为中华现代国家奠定了稳固的领土要素。中华大地的历史呈现及其现代法理化,为解决谁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华民族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基础性的时空框架。中华大地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内生息繁衍的人们,无论语言、习俗、宗教、人种等方面的差异,都是历史和现今的中国人,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也主要在此疆域内展开。这赋予中华民族鲜明的属地性。

    第二,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生息繁衍五千余年,必有其源远流长、不断壮大的机理,这个机理就是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在中华大地上,不断自发生长和外来融入的文化,只要能为人们提供更好更便利的生活,皆可一律利用,皆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多元文化的长期共存和交融,使中华民族养成了兼容并蓄的品质。

    不过,文化的多元性,并不意味着历史没有发展方向。多元文化平等相处、互为取鉴的关键是政治统一。从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是统一的周期性重建和扩大。追求统一,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政治文化心理:即以统一为正义、分裂为不义;以统一为理想政治的前提,而历史上的分裂,不过是为更高程度的统一准备条件。中国古代政治在多元文化的保存上,表现得相当游刃有余,文化的多元性,与其说是一种刻意建构,不如说是因政治统一的自足而造成的文化从容状态。

    (摘编自《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基本内涵与建设逻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政治和学术的角度进行观照,“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B.自古及今,我国固有词汇“中华”的含义有过演变,但总体而言,变化并不大。

    C.近代以前,伴随着中国古代王朝国家的兴替,中华文明的边界在不断地变迁。

    D.中国疆域边界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王朝统一国家不断的周期性重建。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总体上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总论,第二至五段是分论部分。

    B.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明确了选文的中心论题:中华民族的含义。

    C.文章第二、三段使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述了“中华大地”的范围是盈缩不定的。

    D.文章的最后一段先破后立,分别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大地不应是中华民族生活空间的历史呈现,而应是国际公法意义上的固定疆界。

    B.近代以后,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中华大地的历史生长至此成熟。

    C.文章明确指出历史和现今的中国人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内生息繁衍的人们。

    D.可以说“中华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不断壮大”是互为因果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2)望西都,_________,伤心秦汉经行处。《潼关怀古》

    (3)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由空间开拓视野,由时间驰骋想象,营造了开阔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杜甫《登楼》中用相似手法写出相似境界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4)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 9、___________,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⑶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⑸醉里吴音相媚好,___________?(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⑹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⑺予谓菊,__________;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篇首即对师者的职能作用做出明确界定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潼关地势险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虽然慨叹“______________”,但仍要故作旷达“______________”,借此举表现对古代英雄的祭奠。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贴切又形象。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______________”一句来描写边塞的悲凉,这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赏南枝

    曾巩

    暮冬天地闭,正柔木冻折,瑞雪飘飞。对景见南山?岭梅露、几点清雅容姿。丹染萼、玉缀枝。又岂是、一阳有私。大抵是、化工独许,使占却先时。

    霜威莫苦凌持。此花根性,想群卉争知。贵用在和羹②,三春里、不管绿是红非。攀赏处、宜酒卮。醉捻嗅、幽香更奇。倚阑干、仗何人去,嘱羌管休吹③。

    【注】①南枝:指梅花。②和羹: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羹汤。《书·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③羌管休吹:意谓不要吹奏音调哀怨的笛曲《梅花落》。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描绘了天寒地冻的景象,为岭梅的出场提供了背景;且以柔木的形象与岭梅形成鲜明对比。

    B.“一阳有私”和“化工独许”展示梅所受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待遇,词人既抱有不平,也流露出欣慰。

    C.“绿是红非”一语,用“绿”“红”代指前文的“群卉”,“是”“非”二字则概括写出群卉的庸俗无聊。

    D.“醉”“倚”二动词描写词人情态,沉醉中有清醒,疏放中见落寞,表现了词人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

    【2】“嘱羌管休吹”表达出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词,从托物言志的角度谈谈词人豁达乐观人生态度的具体表现。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瞿景淳传

    施润章

    瞿景淳字师道,苏州常熟人。八岁能属文,稍长治举子业,顷刻百千言,而久困诸生,教授里中自给。嘉靖二十三年,举会试第一,授翰林院编修。

    景淳彬彬君子,接人能自下。及与权贵争论天下事,其气常岳立不可夺。奉敕封怀庆诸王为副使时,郑王以言事忤旨,徙系凤阳,世子摄.国事,内惧,饯迎用币重,景淳一切谢绝。其正使恭顺侯已受而惭景淳,亦还谢勿纳。上已遣使密诇矣,侯闻知,语景淳曰:“微公,吾几中法!”景淳曰:“吾知朝使义当如是耳。”满九载,迁侍读,请急归。时江南数苦倭乱,总督胡宗宪师未捷,而大学士严嵩谓倭不足患。景淳还,谒嵩,嵩语之曰:“倭旦夕且平,胡总督才足办也。南中人往往好短.胡,何也?”景淳正色应曰:“相公遥度之,不如南来人目睹也!胡君拥十万师,而倭日夜躏赤子财赋地,南中人不得一安枕卧。相公业不欲闻之,谁为相公言者!”嵩改容愕谢。

    四十一年,进侍读学士,署院事。锦衣卫帅太保陆炳方怙.宠,权倾天下,后先凡四妻,至欲封其最后者。兵部移牒请,不可;嵩为请,又不可;则橐金夜投,景淳笑谢曰:“吾所守,礼也。公毋溷我!”炳不怿去,而景淳遂改太常侍卿,领南京国子监祭酒,景淳安之如故。初,景淳通籍,辄以资访人才为急,置二籍袖中,分黑白书。及佐南吏部,参决黜陟.,皆协时论,不以细故宿憾排斥人。时帝意向用急,景淳触暑赴阙病作,请告不许,留侍经筵,修嘉靖实录。顷之,以疾累疏乞骸骨归。隆庆三年卒。

    景淳既以文名四方,造请日踵门,挥洒应之,若不经意。洊历典试于天下,士多所奖拔。大学士李春芳其一也。景淳去,贻书属之曰:“国家重用贤,而轻于退贤,卒不得贤臣之用。今天子方急材,以南北无足使者,不于此时博选而厚植之,一旦何以应召?”春芳瞿然称服。景淳欲有所论奏,会病不及上而罢。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懿。所居傍昆湖,学者称昆湖先生。

    (选自《施愚山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子国事 摄:代理

    B. 南中人往往好胡 短:诋毁

    C. 锦衣卫帅太保陆炳方宠 怙:依仗

    D. 参决黜   陟:摈弃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瞿景淳从小就很聪明,年龄稍大一些,专攻科举学业,文思敏捷,多年科举不顺,但最终考中嘉靖二十三年的状元。

    B. 当时江南遭受倭寇侵扰,瞿景淳指出大学士严嵩不了解实情,使严嵩认识到自己对情况误判感到惊愕而变了脸色。

    C. 瞿景淳面对多方请求坚决不同意越礼给陆炳方最后一位妻子封号,其后他虽被改任,但视若平常,毫不在意。

    D. 瞿景淳凭借文章闻名天下,每天都有很多人过来拜访他,请他写文章,他都爽快答应,并且很快就完成了。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上已遣使密诇矣,侯闻知,语景淳曰:“微公,吾几中法!”景淳曰:“吾知朝使义当如是耳。”

    ⑵今天子方急材,以南北无足使者,不于此时博选而厚植之,一旦何以应召?

    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瞿景淳为官的特点。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近平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网络发达的社会,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