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鹤岗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五岳掩赤城 超:超出   青冥浩荡不见底   浩荡:形容广大、广阔

    B.使弹数曲 快:赶快   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随随便便

    C.凡六百一十六 言:字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烟涛微茫难求 信:确实,实在  惟时之枕席   觉:睡觉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脱(pēi)        洼窝(lào)      (jiǎn)        神(wēn)

    B.塞(yū)          立(yì)          (kǎi)     养(sì)

    C.装(xiáng) 死(zì)          着泪( qín)     ##dot## (zhá)

    D.窟窿 (kū long) 麦( suì)       着脚(diān) 灌(gài)

  • 3、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_ ,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 (人工智能)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 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城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的   当下,必须   、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A.司空见惯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B.司空见惯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C.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D.屡见不鲜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 4、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请你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了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终将到达理想的彼岸。

    B.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夏夜的秦淮河边,热闹的不仅有那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有璀璨的华灯和络绎不绝的游人。

    C.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烟雨蒙蒙的江南,乘舟于西湖,假眠在华丽的彩绘船里,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是多么美妙,多么闲适啊。I

    D.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我们要把读书当作是一个人日常的生活方式,与书为伴,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 5、下列各句中使用的标点符号无误的一项是(  )

    A.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

    B. “森林”这两个字由五个“木”字组成,它已经从文字的形象上揭示了森林的一个外部特征:“它有众多的树木”。

    C. 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D.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依然没有结束的迹象。虽然包括联合国在内,多方力量为了实现和平而努力,但效果有限。

    为了和平,人类有多努力?近代各种看似相互对立的学说、理论,往往将战争描述成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解决大小政治矛盾、利益纷争的终极途径,如德国战略家克劳塞维茨(CarlVon       Clausewitz)《战争论》(Vom       Kriege)就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主张“暴力最大限度的使用”。齐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等主张“总体战”(total       war),认为应动员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竭力摧毁对手参与战争的能力,为获得胜利可以不择手段。正是这些思潮和实践,让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战祸连绵不绝,并在短时间内爆发了两次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大战。也正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让各国开始凝聚起越来越强大的、谋求永远中止战争的“终极和平”共识。在这一共识基础上,人们开始摸索五花八门的、建立永久和平的途径和机制。

    约束性条约和由约束性条约确保的限制军备扩张机制。最典型的是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自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PTBT)至2017年《禁止核武器条约》达到高峰的一系列军控、尤其核军控条约,国际社会希望通过条约和缔约国间相互平衡、制衡,达到约束军备规模、减少战争危险的目的。

    权威性国际组织。一战后期,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倡导建立“国联”,试图借国际联盟谋求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纷争,而建立在二战反法西斯联盟胜利基础上的联合国,则将“借助权威性国际组织约束全球战争”的实践贯彻到极致。

    消灭战争策源地。对于这一条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和实践:第一种以一战后期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为代表,主张“彻底消灭战争责任国的战争能力”,协约国正是在这一理论主导下,才会在一战结束后肢解奥匈帝国、差一点瓜分土耳其,并将德国逼入窘境;第二种即英国战略家富勒所谓“被打倒的敌人要亲手扶起来”的理论,认为只有通过主动参与战败者的战后重建,才能消弭仇恨和战争隐患,建立持久和平。二战后针对德、意、日轴心国的“有限清算”,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在“避免重蹈一战后覆辙”的堂皇借口下发生的。

    “恐怖平衡”。希望超级大国间基于“确保相互摧毁”,在担心发动全面战争会导致众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的前提下建立起这种“不敢发动热战”的“冷和平”机制,这一“恐怖平衡”在1923年《华盛顿海军条约》(Washington       Naval       Treaty)限制英、美、日、法、意五大国海军扩张中小试牛刀,在二战后的冷战、后冷战时期的“核平衡”时代,更进而成为确保全球“非热战”,至少维持“冷和平”的重要前提。

    建立“利益共同体”。这是最新颖、最时尚的谋求“终极止战”理论,认为通过促进和推动全球化和全球产业链,让各国间建立更多共同利益,这样一来,各国决策者和社会各界就会因为不愿破坏和丧失这些一旦开战就将遭到重大冲击的共同利益和纽带,而竭力避免战争、维护和平。

    二战后,国际社会既对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又支持和参与了战败国的战后重建和复兴,避免了这些国家基于仇恨而再度成为战争策源地;二战后,一方面大国间的“核威慑”相继成形,另一方面自冷战时期开始,一系列军控尤其核军控条约、机制相继出台,“核平衡”不但令二战结束至今全球再未在战争中使用过核武器,也迫使大国间因忌惮“核冬天”而不敢轻易言战。正是在这种背景和氛围下,地球在二战后迎来半个多世纪无世界大战的“大和平”,这让许多人相信,人类终于摆脱了战争的宿命,战争的阴影已经远离,而乌克兰危机的全面升级让许多人如梦方醒。

    笼罩在人类头顶、本以为远去的战争阴云,何以挥之不去?首先,二战后的国际力量平衡仍是基于“大国根据实力对比瓜分话语权”的强权逻辑,而冷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一超”独霸格局上的,这“一霸”将“永远的世界领导者”当成自身“天赋宿命”,没落的昔日超级大国不甘沉沦、跃跃欲试的地区强权不愿久受压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现有的、由“一超”垄断规则话语权的局面产生不满,而“一超”又不愿自己的“天赋宿命”丧失……这一切都在悄然堆积着矛盾、怨念和仇恨基因,一旦突破临界,就可能迸发出大规模战争的火星。其次,工业化国家的“滞胀”和新兴国家的异军突起,让孤立主义和反全球化理论、实践甚嚣尘上,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疫情及其应对措施,又进一步切割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纽带,这一切都意味着和平基因的悄然淡化和战争危险的骤然上升。第三,伴随“反全球化”“反利益共同体”应运而生的,是各国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用武器的批判置换批判的武器”的冲动,尤其是这种论调和实践在选举社会和非选举社会“多快好省”的调动人气、集聚支持率和压制异议功效,让一些决策者在各怀目的支持者的推动下,一步步接近大规模战争的边缘。

    尽管二战后建立的联合国等机制较诸破产的国联更公平、更高效,但仍然保留了相当多旧时代痕迹,大国或“大国的朋友”在联合国机制下很难“循规蹈矩”讨回公道,不同阵营间的相互对立和同一阵营内的互相护短,则让是非也未必总是那么分明。在这种情况下,大国仍能轻易找到用大规模战争达到目的、却可绕开机制制约和惩罚的途径,而联合国对热点地区战争威胁的控制,则常常因大国间的相互“使绊子”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除了相信全世界热爱和平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相信自然和社会规律,永远摆脱战争宿命的希望,应该寄托在人类社会进步的纠错机制上:正是基于对一战爆发的纠错,战后各国才会不遗余力地摸索各种“止战之道”;也正是惩于一战后止战机制的失败,二战后才诞生了更完善、更有效,一度让人们产生“战争已远离”感觉的新机制。

    应该可以相信,在猛然发觉大规模战争其实可能近在眼前后,痛定思痛的人们会启动新的纠错机制,建立起更有效、更完善的避战、止战的机制。

    (节选自陶短房《我们为何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在各种理论、学说中“战争”往往被描述成解决人类社会矛盾纷争的最后方式,而且不可避免,但人类还是应该追求和平。

    B.“恐怖平衡”是一种“互相摧毁”性质的建立和平的途径和机制,采用这种机制可以使超级大国之间存在紧张但稳定的和平。

    C.最新颖、最时尚的“终极止战”理论是建立“利益共同体”,各国决策者会因不愿破坏已经形成的共同利益纽带而放弃战争。

    D.二战后,大国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相互暗中要弄手段,使得联合国对热点地区战争威胁的控制机制收效甚微,甚至形同虚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德国战略家的理论为代表的战争思潮和实践,让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战祸不断,并让人类产生了达成终极和平的共识。

    B.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与英国战略家富勒的理论和实践虽然截然相反,但都达到了“消灭战争策源地”从而消弭战争的目的。

    C.由于国际社会希望通过条约和缔约国之间的相互平衡、制约,来达到减少战争危险的目的,因此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平衡是强权逻辑。

    D.五十余年的世界和平状态让很多人以为人类社会将不会再发生战争,但乌克兰危机的全面升级让很多人改变了这种不切实际的认识。

    【3】下列说法不属于材料中人类为了达到“终极和平”而采取的措施的一项是(       

    A.3月10日,在我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于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恢复外交关系,并承诺在两个月内重开使馆和代表机构。

    B.一战后期建立“国联”,二战反法西斯联盟胜利后建立的“联合国”,都是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后者将约束全球战争的实践贯彻到极致。

    C.我国分别于1964和1967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为了世界上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D.我国于2013年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该如何挥去笼罩在人类头上的战争阴云?

    【5】简要谈谈文章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表达、论据使用中任选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东阳马生序》中,一些太学生“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将钉头和米粒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离骚》中以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8、项脊轩志

    (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通过描写妻子当年亲手种植的枇杷树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的感情基调由“喜”转“悲”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老妪口中转述的作者母亲在门外对子女嘘寒问暖的话语从而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在《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的大小和面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5)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在修葺之前的老、旧、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的朝向以及修葺之前采光不好的情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庭阶上时不时有小鸟前来觅食,人来了也不会被吓飞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可爱景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0)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归有光写到自己对旧项脊轩的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复,其目的是“________”,接着作者“________________”,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极好。

    (1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门墙增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2)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鸡狗横行、人员杂乱的一片萧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项脊轩志》中,点明老妪对作者家中的巨大贡献以及作者母亲对其十分关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4)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作者妻子归宁后转述其小妹的话语,从而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无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3)《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享受园中之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的警戒性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借助两种动物的表现侧面烘托蜀道的高峻雄奇,不可攀越。

    (6)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描写宫中音乐表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7)《报任安书》中表现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以“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了先辈开辟事业的艰辛。

    (2)姚鼐的《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3)曹操《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矜》,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按要求填空。

    (1)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吾尝跂而望矣,______。 (荀况《_____》)

    (3)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营造凄冷氛围,蕴含词人孤寂难耐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终南龙池寺

    孟郊

    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

    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

    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

    地寒松桂短,石險道路偏。

    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此诗以“游”为线索来贯穿全篇,行踪不定,视角多变,取景有独到之处,因而目接心想的景观与感受显得奇特、新鲜。

    B. 诗人从山寺的位置入手,首联写龙池古寺,幽然独立在终南山鸟也飞不到的最高处,显示出古寺超尘脱俗,不同凡响。

    C. “步出”句突出山势巍峨,人行如在太阳上头;“坐依”句写出山景清幽,游客依溪而憩,这是以主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

    D. “地寒……”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环视山野,天寒地冻使得松树桂树都矮了,山石险峻,使得道路更加偏僻。

    E. 尾联余韵悠长,让人回味:山寺敲响晚磬,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游者渐行渐远,磬声悠扬,飘落在遥远的天边。

    2有人评价“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虚实结合,用词巧妙。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世杰,范阳人。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阮思聪见而奇之,言之吕文德,文德召为小校。累功至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攻安东州,战疾力,与高达援鄂州有功,转十官。咸淳四年,大军筑鹿门堡,吕文德请益兵于朝,调世杰与夏贵赴之。及吕文焕以襄阳降,命世杰将五千人守鄂州。世杰以铁縆锁两城,夹以炮弩,其要津皆施杙,设攻具。大军破新城,长驱而下,世杰力战,不得前,遣人招之,不听。世杰提所部兵入卫,道复饶州,乃入朝。时方危急,征诸将勤王多不至,独世杰来,上下叹异。自和州防御使不数月累加至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兵。遣将四出,取浙西诸郡,复平江、安吉、广德、溧阳诸城,兵势颇振。二年正月,大军迫临安,世杰请移三宫入海,而与天祥合兵背城一战。丞相陈宜中方遣人请和,不可,白太皇太后止之。未几,和议亦沮。兵至皋亭山,世杰乃提兵入定海。石国英遣都统卞彪说之使降,世杰以为彪来从己俱南也,椎牛享之,酒半,彪从容为言,世杰大怒,断其舌,磔之巾子山。明年,元帅张弘范等兵至崖山,或谓世杰曰:"北兵以舟师塞海口,则我不能进退,盍先据海口。幸而胜,国之福也;不胜,犹可西走。"世杰恐久在海上有离心,动则必散,乃曰:"频年航海,何时已乎?今须与决胜负。"悉焚行朝草市,结大舶千余作水砦,为死守计,人皆危之。已而弘范兵至,据海口,樵汲道绝,兵茹干粮十余日,渴甚,下掬海水饮之,海咸,饮即呕泄,兵大困。世杰率苏刘义方兴日大战.弘范得世杰甥韩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历数古忠臣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二月癸未,弘范等攻崖山,世杰败,走卫王舟。大军薄中军,世杰乃断维,以十余舰夺港去。后还收兵崖山,刘自立击败之,降其将方遇龙、叶秀荣、章文秀等四十余人。世杰复欲奉杨太妃求赵氏后而立之,俄飓风坏舟,溺死平章山下。

    (摘自《宋史·张世杰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弘范得世杰甥韩/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历数古忠臣曰/吾知降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

    B. 弘范/得世杰甥韩/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历数古忠臣/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

    C. 弘范得世杰甥韩/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历数古忠臣/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

    D. 弘范/得世杰甥韩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历数古忠臣曰/吾知降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勤王: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保护君王。

    B. 三宫:“宫”在秦汉以后指帝王之宫,汉代以皇帝、皇后、太后合称为“三宫”。

    C. 行朝:指皇帝临时驻在之处。南宋兵败迁都崖山,这里成了临时朝廷

    D. 癸未:是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0个。“二月癸未”即农历二月三十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世杰少有奇才,受到重用。他少时曾有犯法的行为,但他有奇才,受到重用,多次立功其官阶连续升迁。

    B. 张世杰忠于朝廷,入卫有功。元军攻破新城,他奋力战斗;元军招降他,他不顺从;朝廷危念他独自率部入卫。

    C. 张世杰果决英勇,敢于死守。卞彪劝降,他断其舌裂其身;退守崖山宋军赶到,他烧毁行朝市,连船作寨死守。

    D. 张世杰忠贞不渝,可歌可泣。他至死不移忠于南宋之志,战败了还思虑保卫王船,还想侍太妃寻求赵氏后代立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咸淳四年,大军筑鹿门堡,吕文德请益兵于朝,调世杰与夏贵赴之。

    (2)丞相陈宜中方遣人请和,不可,白太皇太后止之。未几,和议亦沮。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美的滋养,人生是单调的。当每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美育的职责正是让人懂得如何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向美而行,不是为了让少数人掌握一技之长,而是让所有青年学子在对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和生命之美的感受中,丰富思想,塑造品格,汲取力量,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四川省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初一新生开始,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请结合材料,给学弟学妹写一封信,分享你对美育的体验、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