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漫画反映辽、宋、西夏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民族政权并存
B.大一统国家建立
C.中华文明的起源
D.繁荣与开放
2、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说:“如果要交朋友,我会选择康熙皇帝……他有帝国设计,他也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下列各项与康熙帝的“帝国设计”有关的是
A.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西北边疆
B. 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被占领的台湾
C. 签订《尼布楚条约》,解决与沙俄边界问题
D. 重视文化事业,组织编写《本草纲目》
4、以洛阳为中心,北达琢郡,南至余杭的古代工程是
A.都江堰
B.长城
C.灵渠
D.大运河
5、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辉煌时期。“宋瓷”不管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中国瓷”的巅峰地位。下列瓷器种类不是兴起于宋代的是
A. 汝窑瓷
B. 唐三彩
C. 哥窑瓷
D. 钧窑瓷
6、科举制的的诞生是隋朝的一个重要的创举,其主要作用有 ( )
A.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 B. 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 使有才能的人由此参政 D.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7、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皇权。下列不属于这“一系列措施”的是
A. 完善三省六部制
B. 废除丞相制度
C. 设立锦衣卫
D. 设立“三司”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且放白鹿青康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些诗句
A.痛斥了统治者不思进取、偏安江南的无耻行为 B.流露出作者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现实的心境
C.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D.反映出社会风尚和民众价值观念的变迁
9、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下列表述中最能反映隋朝历史特点的是
A.结束分裂割剧,实现国家统一
B.开凿了大运河
C.统治者昏庸残暴
D.繁荣而短暂
10、一曲蒙古族歌谣《吉祥三宝》优美动听。我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
A.辽朝 B.西夏 C.元朝 D.清朝
11、隋炀帝穷奢极欲,以致“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滥用民力,导致“耕稼失时,田畴多荒”。人民为了不被冻饿而死,被迫相聚起义。据此可知当时
A.外戚夺权,隋朝瓦解 B.政策失当,社会动荡
C.财政危机,王朝衰微 D.藩镇割据,战乱不休
12、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外交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体现“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事件是( )
A. 日本遣唐使来华 B. 文成公主入藏 C. 玄奘西行 D. 鉴真东渡
13、电视剧《贞观长歌》再现了唐朝贞观年间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唐高祖
14、下图内容可用来研究唐朝的( )
A.政治清明 B.农业丰收 C.商品繁盛 D.城市宏大
15、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前半辈会做是因为他统治前期的
A. 贞观之治
B. 藩镇割据
C. 安史之乱
D. 开元盛世
16、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有( )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下列关于宋代人饮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夜市上小吃很多,夏季还有冷饮 B. 北宋的肉食中以猪肉为多
C. 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D. 饮茶之风盛行,献茶成为当时一种民俗
18、近代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黄巢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这位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发现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罐隙可供他自由来去。各处地方官员只顾本区的安全,从未构成一种有效的战略将他网罗。”这说明
A.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
B.黄巢起义军灭亡了唐朝
C.黄巢起义军战斗力极强
D.藩镇割据局面有利于黄巢起义军的发展
19、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访华的乒乓球队充当了两国之间的民间外交特使。国际舆论将此称为“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的故事反映了我国与哪个国家外交关系的改变
A. 英国
B. 日本
C. 印度
D. 美国
20、18世纪中期,清朝政府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起到重要作用是
A. 重新统一了蒙古 B. 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 稳定了西藏政局 D. 加强了对黑龙江地区的管辖
21、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________。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
22、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最著名的谏臣是________,曾进谏二百多次。
2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皇帝。
(1)开凿大运河
(2)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3)中国历史唯一女皇
(4)灭南宋,完成全国统一
24、宋朝的_____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5、生活在我国_______地区的党项族,原属________的一支。唐朝时集中到甘肃、陕西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
26、唐朝时西行到天竺,舍身求法的高僧是________。东渡日本,弘扬唐朝文化的高僧是________。
27、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追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古代的中原汉族政权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民族关系的处理,古代各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在下图中的人物统治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西北少数民族首领称为“________”。藏族祖先在唐朝时称为________。下图中的人物统治时期时该族有一位历史人物通过联姻谱写了族团结的佳话,她是________。
北宋时,与北宋并立的有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分别属于________族、________族和________族。它们同北宋之间有战争也有和平,如:北宋与辽之间订立________;南宋时期,________年宋金议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友好相处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28、填空题。
政权名称 | 建立者 | 都城 | 民族 | 建立时间 | 灭亡时间 |
隋朝 |
|
| 汉族 |
|
|
唐朝 |
|
| 汉族 |
|
|
北宋 |
|
| 汉族 |
|
|
辽 |
| 上京临潢府 |
| 10世纪初 |
|
金 |
| 会宁 |
|
| 1234年 |
西夏 |
|
|
| 11世纪前期 | 1227年 |
南宋 |
|
| 汉族 |
| 1276年 |
29、清初,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________。被尊称为“________”。
30、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_____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进入福建、广东等地,消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1、配伍连线题
32、唐朝皇帝重用贤能,请列举出唐太宗、唐玄宗时期被委以重任的名人各一位。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以上。阿拉伯旅行家麦斯俄选说:“广府城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和火袄教人,就有20万。”
——《中国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材料二 1405年至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带去中国的大黄、生姜、肉桂等药材,并从亚非各国带回乳香、龙延香等特有的珍贵药材。郑和出使西洋时,从苏门答腊等岛带回苏泥、勃青、胭脂石等色种,对明代的瓷器制造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郑和长达28年的航海活动中,还曾到达印度等地。他们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布缎、棉布等产品,并从印度购回各种布类、各色手巾被面等物品。
——《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外交往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唐朝中外交流繁盛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在哪些方面与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
(3)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郑和下西洋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