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下)楚雄州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景德镇为烧造瓷器之所,五方群萃,商贾纷驰,百货荟集,市井错综,……率多别籍异民,秉负强梁,不纠于法。故而称景德镇为藏奸纳污,逃亡逋窜之区。伊筹锱铢必校,……少有龃龉,动即知会同行,罢工、罢市,以为挟制。‛以上述材料中可以得知:

    ①景德镇居民流动性比较大

    ②景德镇手工业和商业均较繁荣

    ③景德镇工匠富于斗争精神

    ④政府对景德镇的控制相对薄弱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军机大臣和珅,号称“贪污之王”,他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清朝设置军机处

    A. 发生在顺治时期

    B.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 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 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 3、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亲自控制军队,削弱相权,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A.重文轻武,中央集权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藩镇割据,加强皇权

    D.重农抑商,稳固政权

  • 4、如果班内排演课本剧《戚继光》,下列最符合主角台词的一句是(  )

    A.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B.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5、武则天的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奖励农业生产

    C.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她重用了一些有才能的人做官

  • 6、“苏湖熟,天下足”“景德镇兴起为瓷都”“临安的商业超过东京”反映的是中国古代

    A. 农业的发展

    B. 手工业的进步

    C. 商业的繁荣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 7、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隋朝灭亡的标志(  )

    A.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

    B.618年,隋文帝在长安被叛军杀死

    C.618年,隋炀帝在洛阳被叛军杀死

    D.618年,隋文帝在太原被叛军杀死

  • 8、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热销的《昙花王朝一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A.大运河的开凿

    B.“光武中兴”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的创设

  • 9、“南海一号”古沉船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当年“南海一号”从广州出发前往海外贸易应到哪一机构办理手续。

    A.蕃市

    B.蕃坊

    C.市舶司

    D.宣政院

  • 10、“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反映清代的社会现象是(  )

    A.思想禁锢 B.官场腐败 C.军备废弛 D.贫富分化

  • 11、阅读下表,导致隋至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发生变化的制度是隋至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统计表

    朝代

    北宋

    比例

    17.2%

    24.5%

    46.1%

    A.分封制

    B.科举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 12、清朝前期在民族政策方面刚柔并济,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其“柔”的一面的是

    A.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修建须弥福寿庙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平定准噶尔蒙古势力

  • 13、一位同学以我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为主题整理课堂笔记,做了如下表格,表中①②③应依次填写

    A.东汉、唐太宗、光武中兴 B.西汉、唐高宗、光武中兴

    C.东汉、唐玄宗、王莽政权 D.西汉、唐玄宗、光武中兴

  • 14、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以下文物可佐证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征有

    ①君主专制

    ②农耕经济的繁荣

    ③中央集权

    ④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15、在某中学举行的历史故事会上,有位同学提到一位历史人物:“他‘精忠报国’‘刻苦学习’‘郾城大捷’‘被迫班师’‘风波冤狱’……”与该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寇准

    B.辛弃疾

    C.岳飞

    D.文天祥

  • 16、我国经济重心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③所示经济状态相对应的时期是

    A.南北朝

    B.唐朝

    C.五代十国

    D.宋朝

  • 17、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  )

    A.阿保机

    B.元昊

    C.寇准

    D.阿骨打

  • 18、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许多开元通宝、青瓷、白瓷、三彩陶器等文物。请你判断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

    A. 隋朝 B. 西汉 C. 唐朝 D. 南北朝

  • 19、如图所示的现象可以反映清朝前期社会

    A.经济发展 B.闭关自守 C.危机重重 D.贫富分化

  • 20、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蒙古政权建立②定国号为元③定都大都④灭亡南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相关链接,根据提示写出人物。

    1)她是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_______

    2)唐朝诗坛名家辈出,享有“诗仙”美誉的是:_________

    3)编写编年体巨著《资治通鉴》,记载历代王朝兴衰得失:_________

    4)《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学的重要著作,其作者:________

    5)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艺术形象的文学家:___________

  • 22、明代在位48年,20年不上朝,不批奏疏的皇帝是________

  • 23、统一蒙古,被称为一代天骄的首领是________

  • 24、  于1260年继承汗位,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并于 年正式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  (今北京)。元朝建立后,继续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  (今杭州),南宋灭亡。   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统一全国大业,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25、元朝时,忽必烈设立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________

  • 26、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高僧是________

  • 27、唐朝的对外交通发达,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 28、填空题

    (1)_______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_______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2)唐玄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的鼎盛局面称之_______;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

    (3)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有:_______东渡日本;_______西行天竺。

    (4)916年,_______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辽;1115年,_______-称帝,建立金政权。

    (5)_______的分裂局面,实际上是唐朝藩镇割据状态的继续和发展;1005年,辽宋之间订立和议,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_______”。

    (6)1206年,_______ 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_______”。

  • 29、统一:(1)进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____,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____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____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2)意义: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_____局面,为______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30、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________政策。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配伍连线题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3)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契丹”——

    (4)他是党项族人,于11世纪前期称大夏皇帝——

    (5)他是女真族完颜部首领,1115年建立金朝——

    (6)继承汗位,建立元朝的是——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读图回答问题

    (1)如图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哪年?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2)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