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勋十二转”中的“十二转”,指最高的勋级。“军书十二卷”中“十二卷”指十二卷征兵名册。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泰山的南北两面,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C.《左传》是记载春秋历史的史学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史官左丘明所作。
D.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一。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C.果得/于/数里外 D.然则/天下之事
3、下列有关语文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驿路梨花》的标题是借用南宋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的诗句。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B.法国著名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海底两万里》是他的“海洋三部曲”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C.最小的花苞、默默地生长、一泓泉水、桃花红都是偏正短语;喷出火焰、出现故障、大家唱歌、热爱祖国都是动宾短语。
D.“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一句中的“了”是动态助词,而“他说,住那儿多年了”一句中的“了”是语气助词。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赫然(hè) 校补(xiào) 衙门(yá) 气冲斗牛(dòu)
B. 窥探(ɡuī) 硕果(shuò) 卓越(zhuó) 潜心贯注(qián)
C. 独裁(cái) 衰微(shuāi) 迭起(dié) 慷慨淋漓(kǎi)
D. 弥高(mí) 一剂(jì) 深宵(xiāo) 锲而不舍(qì)
5、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B.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C.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D.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骨gū碌 污秽suì 燕yān然勒功 锲qiè而不舍
B.校jiào补 殷yān红 气冲斗dǒu牛 深恶wù痛绝
C.澎湃bài 震悚sǒng 至死不懈xiè 酣hān然入梦
D.亘gèng古 滞zhì笨 哺bǔ育之恩 慷慨kǎi淋漓
7、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课文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B. 《老王》的作者是杨绛,本文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表达了作者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C. 《台阶》一文中,父亲为建造高台阶的新屋而拼命苦干一生,表现了他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D. 《卖油翁》选自《归田录》,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不蔓不枝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宜乎众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请在文中找出一个能表现“莲”核心特征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9、古诗词及文学常识填空。
①《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孙权劝学》出自《____》。 作者是___。从“孙权劝学”的典故中衍生出的成语是_____。
⑧《游山西村》的作者是_______, 他是我国____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
⑨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老王》的作者是_____,她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她的丈夫钱钟书也是一位大作家,其代表作是小说《_____》。
10、阅读下面课外语段,完成小题
看自行车的女人
①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
③她40余岁,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那身衣服一看就是地摊货。脚下是一双老式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晒得很黑。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
④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丢了。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
⑤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只过掏出了一把零钱。“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
⑥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
⑦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她望着我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她当时那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许多人,不是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每每的,竞至于感激起来。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应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她倒那么不好意思。
⑧后来我又去那家商场,付存车费时,我说:“上次欠你两毛钱,这次一起付给你。”我之所以如此主动,是我觉得她肯定记得我欠她两毛钱的事,若由她提醒,我会尴尬的。不料她又像上次那样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啊,不用啊!”硬塞还给了我两毛钱。我将装东西的纸箱夹在车后座上,忍不住问她:“来北京多久了?”“还不到半年。”“家乡的日子怎么样?”“不容易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了大学……”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一脸自豪。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轻,回头一看,她正替我提着后轮呢。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她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塑料绳……
⑨这年冬天,雪后的一个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他要表扬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竞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筐里了。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
⑩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见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⑩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品读第③段和第⑥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看自行车的女人是怎样一个人?
【4】从全文看,“我”为什么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儿什么?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母亲
肖复兴
①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岀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就是不让她摸。
②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儿。
③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④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儿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过去。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呀……
⑤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就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⑥“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⑦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⑧“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⑨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⑩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也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⑪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十八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了。她看见了,一把就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才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儿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⑫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妈妈!”我第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⑬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⑭这一年,爸爸有病去世了。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桔黄色的火里是妈妈跳跃的心脏,只要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⑮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跃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⑯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却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⑰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1】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请理出文中详写的两件事,用“为了……妈妈……”的句式分别概括这两件事的内容。
【2】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反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车站回来的路上,妈妈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妈妈真的是这样认为的吗?她为什么要总说“好”?
【4】阅读第⑫自然段画线句子,联系全文,体会母亲的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5】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情况下,一个个普通的生命,撑起了华夏大地的脊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面前,你也耳闻目睹,置身其中。你所处的环境里,有哪些感人的点滴,曾触动过你的心灵;你不经意的听闻中,有哪些零碎的只言片语,曾扣动过你的心弦;你亲身经历的故事中,有哪些人性的闪耀,曾滋润过你的心田?
请以“我为 点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横线上可以是运筹帷幄的领导干部,可以是直面疫情的医护人员,可以是线上教学的老师学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迹工整,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一律用XX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