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的背后蕴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B.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C. 我刚开始接触计算机时十分生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已是熟能生巧了。
D. 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地汲取营养。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否制订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搭配不当,应去掉“能否”)
B.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大约已有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语意重复,应去掉“大约”或“左右的”)
C.通过阳光体育锻炼,使同学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缺少主语,应去掉“通过”或“使”)
D.张华同学以优美的文笔、大胆的创意荣获“光雾杯”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用词不当,应将“荣获”改为“评为”)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补(jiào) 揩汗(kāi) 殷红(yān) 哺育(fǔ)
B. 胸脯(pú) 呜咽(yè) 愧怍(zuò) 污秽(huì)
C. 粗拙(zhuō) 憎恶(zèng) 诘问(jié) 荒僻(pì)
D. 晌午(shǎng) 糟糕(zāo) 欺侮(wǔ) 亘古(gèng)
5、下列可以作为“两袖清风存正气”下联的是()
A. 琴棋书画自陶情
B. 莫愁两鬓霜雪寒
C. 雪压难摧涧底松
D. 一间陋室透书香
6、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澎湃(pài) 炽痛(zhì) 气魄(pò) 兀兀穷年(wù)
B.确凿(záo) 筹划(chóu) 彷徨(huánɡ) 九曲连环(qū)
C.嫉妒(jí) 嗥鸣(áo) 骊歌(lì) 气冲斗牛(dǒu)
D.亘古(ɡènɡ) 哺育(pǔ) 磐石(pán) 鲜为人知(xiān)
7、下列各句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哈尼小姑娘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B. 鲁迅先生还是拜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C. 叶圣陶先生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D. 四川凉山火灾30名救火英雄牺牲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表示要为他们尽一份绵薄之力。
8、阅读文言短文《南方多没人》,完成下列小题。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②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③;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②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在文中指随便、轻易地就能掌握的。③掌握潜水的规律(方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日与水居也(______)
②见舟而畏之(______)
③未有不溺者(______)
④故北方之勇者(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舟而畏之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C.君子之行(《诫子书》) D.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断两处)
故 凡 不 学 而 务 求 其 道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没者岂苟然哉?
(2)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5】通过这则文言短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9、古诗词填空
(1)春潮带雨晚来急, _____________ (韦应物《滁州西涧》)
(2)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_____________, 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4)江山代有才人出 , _____________ (赵翼《论诗》)
10、阅读《说和做》的节选文段,完成小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对文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先生是优秀的学者和诗人。
B.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潜心贯注做学问的人。
C.闻一多先生默默无闻,是没有先“说”但“做”了的人。
D.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前一句中的“说”意为向别人告白自己干了什么,后一句中的“说”意为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
B.“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这句话是说闻一多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生动形象。
C.第③段加点的“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D.本文写闻一多先生,却在文中提到杜甫,这是运用类比的手法,既表明闻一多当时忘我钻研的生活情形与杜甫相似,又表明闻一多和杜甫一样都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3】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D.第③段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工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的初冬。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剩下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而了无生气。置身在这空旷寂寥的山上,更多感受的是一种原始的静谧和苍凉。
③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惊恐地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④我蹑手蹑脚地靠过去。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很衰老或孱弱,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这只周身呈土褐色的蚂蚱因惊惧和愤怒而拼命挣扎,两条后腿有力地蹬着。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必被它逃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身体的末端捅入,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它用前腿摸刮着,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的,是害虫。”
⑥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它盯视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是新鲜,或许他在指望从土里刨出点什么东西来。
⑦我点着一支烟,眺望远景。
⑧“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去,见儿子只握着一根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寻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已受到重创,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未走出两步就轻易地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
⑨我将“遇难者”重又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并没有离开,而是蹲在儿子旁边注视着。我要看看这五脏六腑都被穿透的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
⑩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的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不放。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和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儿子的手稍一松懈,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它每爬行一毫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或许是缓解一下身体里的巨大疼痛。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而已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⑪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这悲壮逃生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我相信我正在目睹着一个奇迹,一个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当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精疲力竭了,生命所赋予它的最后一点儿力量,就是让它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然后无疑地,它将慢慢死去。
⑫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再没有动。我抬眼一看,原来他早已如我一样,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它太厉害了!”我明白儿子的意思。他其实是在说:“它太顽强了!”
⑬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1】文章④—⑪段写了蚂蚱被活捉以及逃生的过程。请仿照示例,在空白方框里填上恰当的内容
第一次被活捉,A________→第一次逃跑,B________→第二次逃跑,悲壮逃生
【2】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好在哪里。
(1)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2)它每爬行一毫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或许是缓解一下身体里的巨大疼痛。
【3】结合全文,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4】这篇文章以“向生命鞠躬”为题,请说说这样拟题的用意。
12、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请从草木之花中选择你喜欢的一种,将“我爱 ”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④字数不少于500字;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