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于何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A.1991年1月
B.2001年1月
C.1991年12月
D.2001年12月
2、1980年5月,邓小平对安徽的包产到户予以肯定和支持,他对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业生产方式评价说,“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上述材料中“发明”指的是
A.研究成功杂交水稻
B.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C.农民实现当家作主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如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A.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
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4、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五四运动)到天安门(开国大典)。”请问“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了多少年
A. 30年
B. 28年
C. 100年
D. 14年
5、改变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局面的历史事件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经济特区的建立
6、关于《共同纲领》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②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权力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④《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⑤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7、解放后,人民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 民族平等
B. 民族团结
C. 共同繁荣
D. 民族区域自治
8、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帐”,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你认为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C.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
D.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9、标志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的事件是( )
A. 九一三事件 B. 文化大革命结束
C. “四人帮”被隔离审查 D. 四五运动
10、对于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虽然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很多,但通过与美国的对等作战完全确立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这主要表明这场战争
A.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中国的军事实力增强
C.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D.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1、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 )
A.第一部宪法
B.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直接指导土地改革的重要法律
D.直接指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意见,这充分说明( )
A.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13、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欢迎邓小平时说:“我听说,在这新年之际,是忘记家庭争吵的时刻,也是团聚与和解的时刻。对于我们两国来说,今天是团聚和开始新的历程的时刻。是久已关闭的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实际指( )
A.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 中国重返联合国
D.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14、小历同学搜集了一系列图片,如《大中学生积极要求参加志愿军》《全国捐献飞机大炮款项》《解放军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等。这些图片可以说明抗美援朝胜利的( )
A.原因
B.过程
C.特点
D.影响
15、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到“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为了改变这种弊端,国家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实行政企分开
B.实行按劳分配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增强企业活力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掌握时间发生了这样的变化: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反映了
A. 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 我国轻工业发展很快
D. 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17、新华社报道,1956年举行的比较重要的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有50多次,多于过去的任何一年。科学工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报告共有2000篇以上,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 中共八大正确决策 D. “双百”方针贯彻执行
18、由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指导土地改革的一部法律文件是( )
A.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农村土地承包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9、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一首《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后的喜悦,歌词中“驱散乌云见太阳”指的是
A. 新中国成立
B. 西藏和平解放
C.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20、如图是我国著名的中药品牌,该品牌企业创办于1669年,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药品货真价实而闻名于海内外。1954年经营该品牌老店的经理乐松生响应号召,把该店交给了国家。这一行为的时代背景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新中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进行三大改造
21、重要的历史人物,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1)为改变我国“贫油”的面貌,艰苦创业,被誉为“铁人”的石油人工人是________。
(2)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是________。
(3)为了报效祖国振兴中华,依然弃美回国研究核弹和导弹的科学家是________和________。
22、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____)
23、2013年,_______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刻阐述了_________的宏伟蓝图。其基本内涵是国家_______、民族________、人民_______。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_________”的奋斗目标。
24、1951年, ______ 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2001年12月,中国成功加入 ______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25、提出:1953年底,______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___ ,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26、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______、人民幸福。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二个目标是:到______ 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7、1978年,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次关于_________的大讨论。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_________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28、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198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实施。
29、经济特区的建立
(1)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_____、珠海、汕头、_____4个经济特区。_____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实行特殊的_____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3)意义: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_____交流,发展_____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0、______________在抗日战争中发动百团大战,在抗美援朝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迫使联合国军撤退至北纬38度线以南,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及世界的和平。
31、谈一谈:对“两弹一星”的看法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对“两弹一星”的看法。
32、“六十余载磨一砺,瑕疵岂能掩美瑜:摸石过河登彼岸,扬帆入海导新航。”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风风雨雨走过了60多年。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篇章。请问:新中国的成立,对世界产生什么重要影响?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建设中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
(4)哪一历史事件解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5)香港的回归是,中华民族百年的盛事,也是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3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
34、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 私有制经济 |
国民收入 | 92.9% | 7.1% |
工业总产值 | 100% | ----------- |
商品零售额 | 95.8% | 4.2% |
材料二“说可怜,道可怜,最苦要数六零年,萝卜叶子做饭吃,芥莱叶子当油盐”和“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别着十块头,娶了媳妇又盖楼。”
——摘编自20世纪八十年代某地的歌谣
材料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摘编自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表中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经济成分。这一经济现象的出现与哪一事件的完成有关?此事件的完成有何重要意义?
(2)材料二的歌谣中,描写了八十年代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这一历史现象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的哪一项政策密切相关?这一政策最先来源于哪里的实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条“中国道路”的名称。我国是在哪次会议后开始走上这条正确道路的?会议还作出了哪一项历史性决策?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