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8月31日,加拿大宣布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2019年4月22日发布消息称,亚投行理事会批准了四个国家的加入申请,至此亚投行已有97个正式成员国。由此可见( )
A.合作共赢已成为世界各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B.我国在亚洲事务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
C.国际组织日渐成为国际关系最主要的参加者 D.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
2、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错误路线的干扰,坚持科技探索取得的成就有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武汉长江大桥修建成功
C.我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D.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3、“到1952年底,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实行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4、南京总统府蒋介石办公桌上的台历定格在了 “中华民国卅八年4月23日星期六农历丑年三月”。这与下列哪个事件有关
A. 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 B. 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C.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5、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其特点不包括( )
A.立体化
B.全方位
C.宽领域
D.多层次
6、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C.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D.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7、农历腊月二十八帖春联是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的春节习俗。春联的内容不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往往还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写照。下列春联可能在1949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八出现的
A.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B.万里山河归农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
8、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巩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 D.深化了改革开放
9、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4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这样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作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
C.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10、小丽同学找到了一张旧报纸,上面报道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但上面日期看不清楚了。这张报纸出版的时间应是( )
A.1964年
B.1966年
C.1967年
D.1970年
11、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当世界变革的序幕尚未揭开之前,即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至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一光辉灿烂的景象就是
A.鉴真东渡日本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达·伽马横渡印度洋 D.郑和下西洋
12、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主要原因是( )
A.“茅盾文学奖”设立 B.实施“五个一工程”
C.“双百”方针的实行 D.制定“863”计划
13、全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取得的有
①大庆油田建设起来 ②兰新等铁路通车 ③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14、下图是我国1978年到2011年国民生产总值变化柱状图,根据这幅图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有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
③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一位
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位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15、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工业规模狭小,技术装备低劣,重工业基础薄弱,人民生活困苦,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
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②国内多年战争的破坏
③朝鲜战争造成的损失 ④国民政府的搜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邓小平主张(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7、“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有
①国家富强 ②民族振兴 ③人民幸福 ④共同富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表格中粮食总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1953-195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表(单位:百万吨)
时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1957年 | 1958年 |
粮食总产量 | 166.83 | 169.52 | 183.94 | 192.75 | 195.05 | 197.65 |
A.“大跃进”的掀起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19、农民形象地称赞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农民称赞的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对外开放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20、“1956年5月26目,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若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不会繁荣的。……”据此推断毛泽东提出的方针是
A. “一化三改造”
B.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 “以阶级斗争为纲”
D. “一国两制”
21、1947年,《________》的颁布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和物力保障;1954年颁布的《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2、安徽凤阳_______农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第一年秋,农业获得大丰收;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体制的目标,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23、①1950年开始的___________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1951年_________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③1953年7月取得了____________的胜利,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④1953年开始执行______________到1957年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⑤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⑥1956年_________________基本完成,我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4、________年秋,在________的主持下,“文化大革命”中废弃的高考制度被重新恢复,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正轨。
25、提出:1953年底,______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___ ,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26、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引导分散的个体农民参加___________,走___________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7、国家对农业进行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_____,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8、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___________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___________
29、新时代强军之路格局:形成_____________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30、文化事业的发展
(1)1956年,________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 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双百”方针提出后,长篇小说《_____》《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出色作品。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2012年,中国作家_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31、第一届政协会议决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
3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1)歌词中“跨过鸭绿江”的军队是什么? 司令员是什么?
(2)抗美援朝的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
33、请回答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及香港澳门回归时间。
34、外交是一个国家内政的延续,外交在实施过程中,各国应遵循国际公认的准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立前后面临的国际环境较为恶劣,国家的安全利益必需得到首要的考虑与保障,在此基础上,经济利益也是国家对外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标。此外,中苏两党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而且中苏两党关系在历史上很密切,尽管也有矛盾,但两党之间的向心力远远大于离心力。
——李海燕《新中国为什么“一边倒”——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有关论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亚洲国家中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社会主义类型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随后是资本主义类型的印度和缅甸。中国领导人是从与印度等国的交往中和从这类国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立场、态度中,逐步获取经验并确定了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材料三 1972年,美国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上海公报》,中美两国在历经多年的对抗与冲突后,终于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摘编自岳麓书社《历史必修I》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突显出国际合作的必要姓和紧迫性。事实证明,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能独善其身;要建构一个没有饥僅与疾病的世界,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坚定地致力于多边主义与国际合作;通过分享经验、提供援助、加强国际合作,中国与全球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截至目前,中国已向127个国家、4家国际组织提供帮助,并且还在向更多的国家和机构施以援手。
——中国日报网(2020年4月28日)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建立后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指出中苏友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如何确定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哪一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2年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谁?根据材料三,概括1972年后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据材料指出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因素。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外交如何体现一个大国的担当?
(5)综合以上材料,在外交方面你得到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