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和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亦称“诗三百”。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上采用赋、比、兴。《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属于记述文的范畴。
C.傅雷,中国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他去世十几年后,他的家人将他与儿子的来往书信辑录为《傅雷家书》,收录了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100多封。
D.《社戏》选自《呐喊》,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
2、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A.归省(shěng) 家眷(juàn) 冗杂(rǒng) 风雪载途(zài)
B.亢奋(kàng) 皎洁(jiǎo) 模样(mó) 不计其数(shù)
C.恐吓(hè) 地壳(qiào) 两栖(qī) 戛然而止(gá)
D.缄默(jiān) 狩猎(shòu) 雾霭(ǎi) 强词夺理(qiǎng)
3、下面句子大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虽有佳肴》)
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北冥有鱼》)
当它发怒起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在天边的云。
C.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一定的了。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那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4、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提出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认为这是治理国家的主观条件。
B. 《愚公移山》中,愚公在九十高龄的情况下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抱负,他的移山是要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二是他对移山的坚强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正确认识,懂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代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
C. 《周亚夫军细柳》一文中,作者先写霸上和棘门军队的戒备松弛、形同儿戏。接着写周亚夫麾下士吏全副武装和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令,既与霸上棘门军队形成对比,也侧面写周亚夫的治军严明和令出如山。有了铺垫,作者才极简洁地正面写周亚夫。
D.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字是文章的文眼,“闲人”是文章的点睛之笔。“闲”字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也道出了他的政治处境: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
5、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各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两首元曲所写的季节都是___,《天净沙·秋思》中点明季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元曲题目中的“思”字和“咏”字,都流露了作者的情感。
B.两首元曲极具画面感,前者画风萧索悲凉,后者则清丽祥和。
C.两位作者在作品中都流露了对“江南水乡”的真切热爱。
D.两首元曲的末句都直抒胸臆,饱含真情。
6、古诗文默写。
(1)关关睢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_______嘉善人。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初游燕子矶
陈白尘
①我是个俗人,不懂得风雅。活了七十四年,很少游览名山大川。但有一次例外,便是五十八年前,我独自游览了南京东北郊的燕子矶。
②一九二四年,当时的东南大学将在暑假招收一批学习班学生,不拘学历,学宿费也不贵。征得父亲的同意,我便以初一结业生的资格混迹于东南最高学府之中了。我的“醉翁之意”自然不在学习,而是以廉价的宿舍作为我“旅游”的“宾馆”。既然是俗人,便不会到石头城上、乌衣巷口去怀古,更不曾去栖霞看枫叶饮酒赋诗……
③于是在近处便爬鼓楼,登台城,跳望一下玄武湖;远处,只去了一趟幕府山,由燕子矶直游到三台洞。
④燕子矶其实并不高,但对生长在苏北平原的我说来,自然是颇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慨了。况且当时的长江是直抵矶下的,还大有惊涛拍岸的气概。登临其上,连我这个俗人,俯瞰万里长江在悬崖下滚滚东去,东风拂衣,也仿佛飘然欲飞。
⑤这时我突然听到了脚步声。一回头,上山的原来是拉我来此的那位人力车夫。“好玩么?”他似乎随便地问我,并且笑笑。
⑥“好!”我有点惊奇,心想:他也有此雅兴?便反问:“你也上来看看风景?”
⑦“哎,”(A)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却说道,“没什么好玩的,快去三台洞吧!”
⑧我微感不快,他偷偷地跟着我上山来,是怕我不给车资从小路逃走么?还是怕我耽搁他太多的时间,不愿等候呢?总之,把我一生中难得的雅兴冲散了。我便跨下崖石,悻悻然下了山。
⑨沿着幕府山,从头台洞、二台洞一直游完了三台洞。他一路上再没催促过我,而且把有关这三个洞以及那“铁索链孤舟”的故事都如数家珍地讲给我听。我们感情接近了,一起在三台洞喝了茶,吃了点心。返回的路上,他的腿脚也欢快得多。再经过燕子矶时,他停了车。
⑩“怎么?”我问。
⑪(B)“你不再上去玩玩么?”
⑫我笑了笑以示感谢,说:“天不早了,回城吧。”我也想赶回东南大学食堂吃晚饭。
⑬车夫操起车杠,不疾不徐地奔走在回城的路上。几分钟后,他悠闲地和我攀谈起来。他从我的姓氏、家乡、在何处读书一直问到是否结婚等,为了报答,我也问了他这一切。
⑭突然,他问:“少爷,你为什么单身一人出来游玩?
⑮我怎么回答呢?学习班里同学数以百计,确实没交上一个朋友。勤奋好学的人年岁都较大,不大注意我这十六岁的娃娃;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也不少,但男的多纨绮子弟,女的么,我还没有勇气去接近。我那时确实是孤独、甚至孤僻的。我只好回避问题,反问他:“一个人不能出来游玩么?”
⑯“哎呀!”他回过头来対我笑道,“少爷,你刚才可吓死我了!”
⑰我大吃一惊,问:“为什么?”
⑱他又回头笑笑,说:“你没看见山上那块木牌子?”
⑲那块劝人猛回头的牌子我是瞥见过的。突然,我精神上受到猛然一击,满脸发烧,说不出一句话来……
⑳五十八年过去了,惊心动魄的事经历不少,但至今难以忘怀那位四十上下、纯朴憨厚的车夫。我虽然当时并不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却第一次从他身上感到劳动人民无私的爱!
㉑南京的冬天是阴冷的,但一想到在南京认识的这第一位朋友,我身上总感到温暖。
【1】随着游踪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发生了变化。请根据提示梳理作者的游踪和心情。
登上燕子矶,舒爽畅快→跨下崖石,①________→②________,轻松快乐→归途交谈,心生感动
【2】结合语境,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是个俗人,不懂得风雅。
(2)一回头,上山的原来是拉我来此的那位人力车夫。
【3】文中(A)(B)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车夫什么心理?请分别说出原因。
(A)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却说道,“没什么好玩的,快去三台洞吧!”
(B)“你不再上去玩玩么?”
【4】文中第㉑段说南京的冬天是“阴冷的”,可“我”身上总感到“温暖”这是不是矛盾?试作分析。
9、作文。
夜幕深沉,灯光告诉我们,家人的守护与温暖;秋雨潇潇,落叶告诉我们,生命的轮回与孕育;道路蔓延,脚步告诉我们,理想的美好与坚持……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事、物,会不经意地告诉我们许多许多。
请以“____________告诉我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