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请永远保存向往和平、向往自由、向往未来的美好愿望,反对战争、专制和恐怖主义。
B. 弘扬优秀的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C. 看着这些我们自己制造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展品,无不使人感到万分自豪。
D. 由于升学考试的竞争,迫使他们失去了本应该享有的这些权利。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闭塞(sè) 炮制(páo) 犬牙差互(chā) 袖手旁观(xiù)
B.污蔑(miè) 劫难(jié) 销声匿迹(nì) 天衣无缝(fèng)
C.怅惘(wǎng) 枷锁(jiā) 挑拨离间(bá) 强词夺理(qiǎng)
D.骤然(zhòu) 穹顶(qióng) 怒不可遏(hè) 接踵而至(zhǒng)
3、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最恰当的解释。
(1)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______)
A.礼节 B.几样礼节
C.礼物 D.礼貌程度
(2)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______)
A.竟然 B.抄近
C.径直 D.拐弯
(3)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______)
A.某种联系
B.原因、条件
C.表明有某种组织关系的证件
D.关联、牵涉
(4)小小年纪便有见识(______)
A.见闻、知识 B.认识
C.胆识 D.阅历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B.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C.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D.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请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蒹葭采采, 。(《诗经·蒹葭》)
② ,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③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饮酒(其五)》)
④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写农家社日将近的句子是“ ”。
②杜甫在《春望》中用“ ”一句写出了将士因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7、名著阅读。
有一天,A两腿发软,像喝醉酒似的,摇摇晃晃地走回车站。他已经发烧好几天了,今天热度比哪天都高。
吮吸工程队血液的肠伤寒也悄悄地向A进攻了。但是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奋力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大衣,冻坏的双脚穿上了朱赫来送给他的毡靴,可是这些东西对他也无济于事了。
他每走一步,都像有什么东西猛刺他的胸部,浑身发冷,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树木像走马灯一样围着他打转。
他好容易才走到车站。异常的喧哗声使他吃了一惊。仔细一看,站台旁边停着一列同车站一样长的平板车。上面载的是小火车头、铁轨和枕木,随车来的人正在卸车。他又向前走了几步,终于失去了平衡。他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头碰到地上,积雪冰着他那灼热的面颊,怪舒服的。
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_ 》,联系上下文说说A所在的工程队在筑路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作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⑪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0月28日,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
【2】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
【3】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
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9、课文第三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正面赞扬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然后又与一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白求恩精神的难能可贵。请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听取意见,才能集思广益,成就大业”为中心,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