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这句话中加点的词依次为代词、副词、助词、名词、形容词。
B. “大彻大悟”“安塞腰鼓”“精力充沛”“回延安”依次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C. “祖冲之很早就对天文学和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祖冲之产生兴趣”。
D. “我们的校园打扮得真漂亮。”这个句子中“真漂亮”是宾语。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鹏之徙于南冥也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安知鱼之乐
D.子之不知鱼之乐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社戏》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是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
B.《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C.《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D.《恐龙无处不有》的作者是法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大雁归来》的作者是美国生态作家利奥波德。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学过的课文《小石潭记》《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记”“说”“歌”都属于古代文学体裁。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诗歌按内容分为 “赋”“比”“兴”。
D.《恐龙无处不在》是阿西莫多的一篇科普说明文,题目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强调了恐龙哪里都有的事实,揭示了文章的内容。
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诗经》多采用(__________)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歌反复描写蒹葭、白露等景物,请回答:描写这些景物对于抒发感情有什么作用?
6、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2)_______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3)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7)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8)《大道之行也》中体现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的一句话:______ ,________。
7、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用不着开群众大会了。这里谁也用不着鼓动。托卡列夫,你说的对,他们真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这段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会说出这番话?
8、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深思笃行:面对传统文化
尤炜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在一个文化取向日趋多元的社会,要将教育背景、审美偏好、思维方式迥乎不同的多个人群吸引到一起,仅仅依靠带有娱乐性的节目创意与市场化的节目运作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原来天天在用的汉字有如此大的魅力;原来看起来平常的成语有那么深的江湖;原来那些“道不得”的眼前景,“说不清”的心头情,都已经在古诗词中有了精妙的表达;原来诗和远方并不在天的尽头,而在历史的深处……无论是惊叹、感慨,还是自愧,种种“原来”告诉我们,虽然枝干屡遭风雨,花叶时或凋零,传统文化的根底仍然深固。经历了坎坷与冲击,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依然存在。在内心深处,它们其实从未运离。中国文化的基因,以及它所维系的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基石。
所谓传承传统文化,其重点就在于不断强化这种基因,维系这一文脉。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得到重视。但严格说来,普及与传承并不相同:前者,关注点是知识的组织与传播;后者,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在广大中小学,应明确地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作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都不能偏离这些重点。
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理念、精神一类的东西对他们而言过于“高深”。其实,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主要意义并不是“简单”或“肤浅”,而是“必需”和“奠基”。普及文化常识犹如修枝剪叶,散花献果;传承文化精神好比耘土浇水,培根固本。于根底处着力,正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当然,因学生的年龄不同,在具体教学中需要遵循“接触、感受——了解、认知——理解、认同”的规律。但是,那种以“降难度”和“打基础”为辞,将传统文化学习窄化为常识积累和文词记诵的做法,显然并不符合传统文化的本质。进而言之,“常识”的意义也应有所拓展。如常有的观念、常见的思想、常态的行为等,都应属于“常识”的范畴。“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括认识、见识在内。学习这样的“常识”,才能更好地让文化植根于青少年心中,而不仅仅是成为其知识版图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丰厚遗赠,更是能融入现实社会、开启未来生活的重要资源。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赞叹其年深日久、古风古韵,而是要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在培育根底的过程中,想要使其不断壮大深固,除了正视过去,还要放眼当下,让它能从新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当代文化才能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选自《人民教育》2017年第5期,有改动)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应该重点学习其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等内容。
B.作者认为,常识之“识”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含“认识”“见识,等内容。
C.传承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其根不断壮大深固。
D.这篇议论文主要是写给广大中小学生的,旨在给大家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路。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围绕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话题,重点阐明了传承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几种具体做法。
B.全文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的重点及应有的态度等角度逐层展开论述。
C.文章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把“传统文化传承”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得清楚明了。
D.文章语言严谨凝练,内容充实,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殷切期望。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因其放大了当代传媒的某些功能,从而彰显了自身的价值与魅力,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B.传承传统文化,重点应在于不断强化中国文化基因,维系中华文脉,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
C.作者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常识既不宜“高深”,也不宜“窄化”,需要因学生年龄的不同,遵循规律。
D.只要我们正视过去,放眼当下,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我国传统文化就能得以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9、题目:留在心中的那份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特征鲜明,诗歌除外;③立意自定;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