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如图所示的计算程序中,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所对应的图象应为( )
A.
B.
C.
D.
2、函数y=-3x-3不经过第( )象限
A.一 B.二 C.三 D.四
3、如图,已知∠AOB,王华同学按下列步骤作图:(1)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点C,交OB于点D,分别以点C、点D为圆心,大于CD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E,作射线OE;(2)在射线OE上取一点F,分别以点O、点F为圆心,大于
OF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两点G、H,作直线GH,交OA于点M,交OB于点N;(3)连接FM、FN.那么四边形OMFN一定是( )
A. 梯形 B. 矩形 C. 菱形 D. 正方形
4、已知分式与另一个分式的商是
,那么另一个分式是( )
A. B.
C.
D.
5、在根式① ②
③
④
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6、如图,矩形中,
为
中点,过点
的直线分别与
,
交于点
,
,连结
,交
于点
,连结
,
.若
,
,则下列结论:①
;②
垂直平分线段
;③
;④四边形是
菱形.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B.
C.
D.
8、在Rt△ABC中,∠C=90°,AC=3,BC=4,CD是中线,则CD的长为( )
A.2.5
B.3
C.4
D.5
9、将点A(2,1)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则点A′的坐标是( )
A.(2,3)
B.(2,-1)
C.(4,1)
D.(0,1)
10、已知关于的分式方程
的解是非正数,则
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11、如图是小明设计用平面镜来测量某古城墙高度的示意图,点处放一水平的平面镜,小明站在点
处恰好能从镜子里看到古城墙
的顶端
,已知小明的眼睛距离地面的高度
米,
米,
米,那么该古城墙的高度
是________米.
12、如图,依次连接第一个矩形各边的中点得到一个菱形,再依次连接菱形各边的中点得到第二个矩形,按照此方法继续下去.已知第一个矩形的面积为4,则第n个矩形的面积为_____.
13、甲公司前年缴税40万元,今年缴税67.6万元,则该公司缴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_______.
14、如图,△ABC中,∠C=,AC=BC,点G、F分别在AC、BC上,点D、E在AB上,四边形GDEF是正方形,若GF=
,则AB为______.
15、如图在4个均由16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正方形中,各有一个格点三角形,那么这4个正方形中,与众不同的是_________,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
16、一个菱形的边长是,一条对角线长
,则此菱形的面积为______
.
17、某水果店1至6月份的销售情况(单位:千克)为450、440、420、480、580、550,则这组数据的极差是____千克.
18、已知矩形ABCD如图,AB=4,BC=,点P是矩形内一点,则
=______________.
19、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6,BC=8,若△AOB是等腰三角形,则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图,矩形零件上两孔中心A、B的距离是_____(精确到个位).
21、如图,将□ABCD的边DC延长至点E,使得CE=DC,连结AE,AC,BE,且AE交BC于点F.
(1)求证:AE与BC互相平分;
(2)若∠AFC=2∠D,AD=10.
①求证:四边形ABEC是矩形;
②连结FD,则线段FD的长度的取值范围为____.
22、为了解某区初中生一周课外阅读时长的情况,随机抽取部分中学生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阅读时长分为四类:2小时以内,2~4小时(含2小时),4~6小时(含4小时),6小时及以上,并绘制了如图所示不完整的统计图.
(1)本次调查共随机抽取了 名学生;
(2)补全条形统计图;
(3)扇形统计图中,课外阅读时长“4~6小时”对应的圆心角度数为 ;
(4)若该区共有10 000名初中生,估计该地区中学生一周课外阅读时长不少于4小时的人数.
23、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与点
.
(1)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若点和点
在此一次函数的图象上,比较
,
的大小.
24、某中学开展“诗词朗诵”比赛活动,七年级(1)、(2)班根据初赛成绩,各选出5名选手参加复赛,两个班各选出的5名选手的复读成绩(满分100分),如图所示
(1)根据图示填写下表;
(2)结合两个班级复赛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哪个班级的复赛成绩较好;
班级 | 平均分 | 中位数 | 众数 |
七(1) |
|
|
|
七(2) | 85 |
| 100 |
25、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BAC=120°.
(1)用尺规作AC的垂直平分线EF交AC于点E,交BC于点F.(不写作法,但保留作图痕迹)
(2)求证:BF=2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