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茂名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秦可卿死后,薛蟠送了一副上好的杉木板,价值一千两银子。

    B.秦可卿的丫鬟宝珠触柱身亡,贾珍以孙女之礼殓殡。

    C.王熙凤梦到秦可卿嘱咐她在祖茔附近多置房舍地亩,并说要有一件大喜事。

    D.北静王水溶亲自在路上祭奠秦可卿,然后赠送宝玉一串念珠。

  • 2、传统节日和时间不匹配的一项是

    A.元宵节(上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 B.清明节  农历四月五日

    C.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D.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E.中元节(盂兰节) 农历七月十五 F.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

  • 3、作者多次描写祝福景象,并把小说取名为“祝福”,这是有深刻含义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镇是旧中国的缩影,祝福的环境具有典型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必然会产生祥林嫂的悲剧。

    B. 从祝福写起,到祝福结束,中间反复写祝福,小说以祝福为情节线索结构全篇。

    C. 祥林嫂死于祝福声中,使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形成鲜明对比。

    D. 小说中的“我”是在“祝福”时来到鲁镇的,所以要写祝福,使文章的真实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 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①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②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

    ③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   ④山上有了小屋

    ⑤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   ⑥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

    A.①⑤⑥②④③ B.③⑥⑤②①④ C.④①③②⑥⑤ D.⑤①④③⑥②

  • 5、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①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②乃遣武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

    B.因: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②君我降

    C.而:①秦以诚求璧赵不许 ②夫秦强赵弱

    D.乃:①十年成 ②百废俱兴,重修岳阳楼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以描写神态、动作来表现女子期盼见到心上人的急切心情,未见则“________________” ,见之则“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夜闻歌者》是一首短篇叙事诗。从诗中的描写来看,白居易当时好像就宿在船上,船则停泊在鹦鹉洲边。诗的构思与其名作《琵琶行》颇为相似,只是手法远较后者简练含蓄。

    B. 作者将秋江、明月、江船串联起来作为氛围背景,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秋天成为“寒秋”,明月成为“冷月”,江船成为“孤舟”,隐约传来的歌声,自然也是“堪愁绝”,却产生一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境。

    C. 作者此诗中用“雪”来形容人的容貌,新颖独特:既道出这位少妇肌肤如雪、楚楚可怜的形象,又表现她哀愁悲伤的心情。从视角来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是远观,只隐约地看到她如雪的容貌。

    D. “低眉终不说”中的“说”字通“悦”字。诗中女子的怨绪一发不可收,是自叹身世的可怜,还是抒发闺愁呢?这引起了作者耐心的询问。虽经作者婉言宽慰.她始终不解愁容。

    2后人评价本诗和《琵琶行》时认为,虽然这两首诗都写了乐伎歌女的悲惨命运,但白居易的《琵琶行》反映的社会现实更为深广。请结合这两首诗内容上的不同来说明这一点。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劝学》《师说》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位卑则足,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耻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疑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   或师,或不焉

    B.欲人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

    C.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吾尝跂望矣      犹且从师问焉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春节。武汉首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的疫情揪住了全国人民的心。灾难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军队武警公安民政医疗等各个部门迅速行动,投入到了紧张的驰援中。与此同时个人、企业、民间组织也开始自发地捐款捐物,爱心正源源不断地涌向灾区。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一些人感动着我们,有时候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他们无价的爱心给予我们永存的光明。

    禅宗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有爱所以世界更加美好。

    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出你的感悟或见解。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自拟标题;④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